首页 百科知识 对“君师分工论”的批判

对“君师分工论”的批判

时间:2022-09-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君师分工论”是冯友兰在《关于孔子的“仁”的思想的一些补充论证》、《关于孔子讨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提出的。冯友兰认为,在古代,“君”代表统治者、治统,“师”代表道统,二者并不完全一致。张立文认为,冯友兰“君师分工论”是错误的,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一是阶级利益调和。汤一介、庄卬、金春峰也认为,“君师分工论”是典型的唯心史观。

“君师分工论”是冯友兰在《关于孔子的“仁”的思想的一些补充论证》、《关于孔子讨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中提出的。冯友兰认为,在古代,“君”代表统治者、治统,“师”代表道统,二者并不完全一致。道统对治统有独立性,道统代表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时常对于治统有所批判。

张立文认为,冯友兰“君师分工论”是错误的,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一是阶级利益调和。他说,冯友兰在《关于孔子讨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中说孔子两千多年一直维持着他的道统地位,坐在孔庙的大成殿上按时吃冷猪肉,这种说法颠倒了思想和时代的关系,好像不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决定思想,而是思想决定社会存在;认为存在一个不随社会的政治经济关系而转移,又支配着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关系的“道统”。这个“道统”既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又代表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在这个“道统”里,一切阶级内容、一切差别都没有了。汤一介、庄卬、金春峰也认为,“君师分工论”是典型的唯心史观。从孔子时代开始,“君”、“师”就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两种关系密切的代表人物出现,他们共同为本阶级编造各种各样的幻想,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如纲常名教就是汉武帝董仲舒联合编造出来。冯友兰所说的思想家代表一个阶级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而政治上的统治代表眼前和暂时利益,其实是把思想和政治割裂开来了,本末倒置。君和师不仅不对立,他们的分别也只有相对的意义,历史上没有一个思想家不是兼政治家之任的。君和师之间的矛盾,是代表不同的封建等级或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家(包括起着一定进步作用的统治阶级思想家)平时以“批判当时的政治,揭露社会的黑暗”为任务是没有根据的。他们的根本任务都是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发展本阶级的利益。汤一介、庄卬等认为,“道统”和“治统”的对抗,是封建统治阶级思想家编造出来的唯心主义理论之一。“道统”之说是封建统治阶级虚构的,其目的是通过道统来论证封建统治的合理性和永恒性。他们的方法是把思想和阶级割裂开来,认为是这种“思想”在进行统治,并使这种思想统治具有某种秩序,在一个承继另一个的思想统治之间存在某种神秘的联系。冯友兰创造“治统”与“道统”的对立,目的是割断思想和阶级、政治与学术的关系,使思想家成为超阶级的人物,他们编造的幻想成为超阶级的思想,为冯友兰自己的思想的“普遍性形式”论证。冯友兰离开一定的阶级来谈思想,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历史观。[1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