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同三世”和变法维新

“大同三世”和变法维新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前所述,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是在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尽管康有为认为驯致“大同之域”,就得“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对清政府存有幻想。但在20世纪末,孕育的“大同”思想,却是他“哀国难,悲民生”的可贵想望。可知康有为于1891年在长兴讲学、1894年“游于桂林”时,还未深究《礼运》,还未将《公羊》“三世”和《礼运》“大同”、“小康”相糅。

如前所述,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是在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为了爱国救亡,为了维新变法,构成了“三世”的形象,想望通过变法以渐入“大同之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无可否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极为不易的,他不愧为“先进的中国人”。

康有为反对“泥守旧方而不知变,永因旧历而不更新”,描绘出一个“乱世”、“升平”(小康)、“太平”(“大同”)的“三世”图景,说明“人道之进化”,必须通过改制变法,始能达到“大同”的一日。实现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正是他在戊戌变法前所想望的渐入“大同之域”。他把资产阶级所需要的措施,挂上孔圣人的招牌,把“述而不作”改变为“托古改制”,谓“大同”学说是“孔子旧方”,只是经过他的“窃用发明,公诸天下”。[5]由此减轻非圣无法的压力,冲击封建的统治观念。“六经皆我注脚,群山皆其仆从”[6],正是康有为的写照。它的积极意义是把资产阶级改良派所要争取的政治改革,和远大的政治理想联结在一起,为其变法维新的政治目的服务,并提出了一个诱人的蓝图。

尽管康有为认为驯致“大同之域”,就得“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对清政府存有幻想。“三世”又有无穷的阶梯,“据乱之后,易以升平、太平;小康之后,进以大同”,只能“循序而进”,不能“一跃超飞”,有着一定的局限。但在20世纪末,孕育的“大同”思想,却是他“哀国难,悲民生”的可贵想望。

【注释】

[1]康有为:《春秋董氏学》卷二《春秋例》第二《三世》。

[2]按康有为《长兴学记》中《讲学》《说经》《补六艺之学》诸节,都没有提出《礼运》提到“三统”,没有提到“大同”、“小康”。《桂学答问》于介绍应读书籍时,也仅提到《公羊》(何氏《解诂》)、《春秋繁露》、《孟子》、《荀子》、《白虎通》,没有提到《礼运》;就是在介绍大、小《戴记》时,也未突出《礼运》。可知康有为于1891年在长兴讲学、1894年“游于桂林”时,还未深究《礼运》,还未将《公羊》“三世”和《礼运》“大同”、“小康”相糅。

[3]康有为:《礼运注序》,见《康有为政论集》,第193页。

[4]康有为:《戊戌奏稿》第二八叶,见《康有为政论集》,第281页。

[5]康有为:《礼运注序》,见《康有为政论集》,第193页。

[6]梁启超:《康有为传》第六章《人物及其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