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学的艰难历程

美学的艰难历程

时间:2022-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年动乱,美学遭受了巨大的摧残。美学从隐学一跃而成为显学,中国社会对美学的功利性要求依然存在并且日渐加强。新时期之初美学着眼于思想解放,美被看成了自由的象征。美学研究如何从这种尴尬的困境中摆脱出来,如何既能同社会实践保持密切联系,又能不失自身的理论个性和美学品位,是中国美学有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社会生活滚滚向前,当社会文化蓬勃发展,当我们需要对这一切做出美学的分析判断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先对中国当代美学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从客观方面讲,引进西方美学时,中国就处于不断加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灾难进程之中,美学家无法回避这种现实,无法像西方美学家那样悠闲地论美;就主观方面而言,绝大部分中国知识分子都拥有传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必然地要以美学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武器,更无法排除眼前的直接的社会功利要求。

在20世纪上半叶,民族生存的压力和国内阶级矛盾表现为激烈的战争形式,艺术成为政治思想斗争和战争动员的特殊武器。中国社会特有的矛盾在文艺界体现为连续不断的关于革命文学、民族化和大众化、革命文艺方向的讨论。与中国革命相适应,在艺术、审美领域需要极强的道德感召力和理想图式的建构,艺术成了对全民进行精神改造的符号—意象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同政治形势相呼应,文艺和美学也没有发生应有的转型。文艺如何为政治服务,成为建国以后文艺学关注的中心,也带来了把美学研究更加政治化、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陶冶性情的美学不可能得到发展。在提出反对前苏联修正主义之后,也引起了我们自己的反思,深感以政治代替艺术、政治和艺术混淆,很难推动艺术的发展。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初,根据周恩来的意见,由周扬主持的“文艺十条”中的第一条就是要解决文艺和政治的关系问题,明确提出我们不但需要有强烈的政治内容的作品,“也需要没有什么政治内容,但能给人以生活智慧和美感享受的作品”。而这些观点,到了“文革”时期都成了罪过。十年动乱,美学遭受了巨大的摧残。谁人还敢谈“美”?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美学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等问题上一直做着夹生饭,呈现出与社会艺术剥离的状态,对实际的审美实际也缺乏指导意义。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憧憬和希望,美学才恢复了生机。可以说,中国美学的研究也只是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才逐渐走上了正轨。

改革将中国推向了新的历史阶段。国门打开,文化碰撞。欲望开始复苏,生命寻求创造。竞争日趋激烈,感官文化流行。美学从隐学一跃而成为显学,中国社会对美学的功利性要求依然存在并且日渐加强。新时期之初美学着眼于思想解放,美被看成了自由的象征。随后,美学流向各个实践领域,各种实用美学及相关理论生发开来,如“饮食美学”、“商品美学”、“广告美学”等等。美学研究如何从这种尴尬的困境中摆脱出来,如何既能同社会实践保持密切联系,又能不失自身的理论个性和美学品位,是中国美学有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