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流动多意之心象

流动多意之心象

时间:2022-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意象是存在于心中的图象,是未经物质手段外化的心理形象。从欣赏的角度说,意象就是欣赏者将欣赏对象赋予自己情意之后的审美心象。审美主体为了抒情达意,其审美意象的造型构象必然是因意而化、因情而异的。在审美意象的欣赏中,当丰富多意的审美意象物化外化为作品意蕴后,欣赏者也往往并没有完全使艺术家的心理意象得到实现。

审美意象的特点是蕴于胸中未经物化之心象,流动模糊,丰富多意。

1.未经物化之象

“意象”这一概念是从《易经》中来的。刘勰将“意象”的概念引入艺术学美学领域,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烛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48]概述了作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从观察、体验到形成意象,进而寻找恰当的技巧,按照自己心中的意象来写作的过程。后人继承了这一概念,因为它不独在文学领域,而是在所有审美活动、艺术活动中都存在着这样一种规律。以中国画的创作来讲,“‘立意’、‘为象’是说作者对于现实事物有了某种理解,某种感情,准备用具体的形象把它表达出来。即有了画题,准备造作可以表达题旨的具体的形象。这是第一步。这个准备造作的形象,当然是现实形象的摹写,不是凭空杜造的形象。但也不就是选定的某现实形象之如所见摹写,而是经过作者意匠经营,经过加工而后构成,如‘广雅’所说‘画,类也’的一种类同现实而具有新内容的新形象。这在意识中构成的新形象就叫做‘意象’(俗称腹稿)”[49]

意象是存在于心中的图象,是未经物质手段外化的心理形象。从欣赏的角度说,意象就是欣赏者将欣赏对象赋予自己情意之后的审美心象。从创作的角度讲,文艺创作者就必须把他的意象通过各种物质手段传达出去。

2.流动模糊之象

审美意象里蕴含着复杂、曲折和微妙的心理活动,思维活动的主要特点是不停地在流动变化,所谓“跃跃诗情在眼前,聚如风雨散如烟”[50]。面对着当下审美欣赏对象的刺激,审美主体思维活跃,情绪激动。以往的表象印象就在脑海里汇集起来,快速地闪现出一些场景,一些故事片断,一些人物的身影。这些画面依照情感的波动连续闪现,有时甚至是画面的交叉重叠。现代的意识流小说,根源即在于此。但掌握不当,则易流于杂乱,因为“初构成的‘意象’常是不确定、不清晰的,必须经过多时多次改作,才逐渐成为明确的、充分反映瞬间的客观对象的形象”[51]。所以,我国古代关于文艺创作的美学观点都提倡自然天成:不过甚雕琢,以免伤其全,不过深经营,以免失其本。主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欣赏的是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其理也是取自意象的生动、流动。从欣赏者来说,在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的时候,欣赏者常为自己营构的审美意象激动不已,这正是审美的快乐所在。

由于物象本身是非概念的,没有确定的意义,而表象形式又是直观经验的积累,因此把握对象时就不可能采用概念推理和逻辑运算的方法,因而审美主体只能采用对对象整体综合的直观领悟的思维形式,这就必然使审美意象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其“意”往往表现为一时还说不清楚的一种内心深层体验,并不是条分缕析的明确意义。由于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不同,就会使审美意象表现出不同的义理倾向,并以各种不同的感悟方式表现出来。审美意象能引人想到很多东西,有许多内容却难以用明确的概念与之完全适合,不能充分表达它,这也是造成意象模糊性特点的原因之一。

3.丰富多意之象

审美意象作为一种心理形态,作为一种存在于主体审美心理结构内部的一种审美主观形态,并无一定之规,比之客体物象与艺术形象都更富有变化。

审美意象的“意”不是在审美欣赏活动的时候才产生的,而是在平日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中就开始形成了。凡是令人难忘的、使人感动的事物,必然蕴蓄着生活的哲理和诗意。因而,审美意象的“意”是一个长期认识、积聚加深的过程,这使它必然表现为丰富的内容。审美主体为了抒情达意,其审美意象的造型构象必然是因意而化、因情而异的。

审美意象不是对某种事物或观念的直接说明,而是因某种物象而联想起某种事物,或象征表达了某种观念意识。这种联想象征是建立在象与意的某种相似关系的基础上的。例如,悬崖峭壁上的松树,根须深深地扎在嶙峋的山石上,显得蓬勃旺盛、倔强峥嵘。所谓“常青”之意,即无论是艰难岁月,还是顺利时期,其本性不改。因为悬崖峭壁、风刀霜剑是何等的险恶艰难,证明了它顽强的毅力品格。所谓“耐寒”之意,即经得起折磨摧残。那岩壁上的盘根错节证明了生命力的旺盛,那挺拔苍劲的身姿使人想起临危不惧的气宇轩昂的气质风度。

由于物象特征的丰富性、多面性和主体经验、主观想象的多样性、多向性,其结果是取同一物象可以构成不同的意象,而某一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也往往是多义的。即使审美意象物化为艺术形象,也很难认定所表现的就是某一确定的概念,它可以超越创造主体自觉要表达的某种意,从而造成“形象大于思想”的现象。这也就是刘勰发出的“形器易征,而文情难鉴”的感慨。

所谓意象即流动空灵的内心图象,这是意象研究中的难点,作为思维的方式过程是无法表述的,即使表述出来,也就失去了意象的本质特征。一些美学论著在分析意象时采用的是艺术形象的例证,这是不正确的,或者是没有办法的、无可奈何的。

在审美意象的物化外化中有其特有的困难,萨特指出:“艺术家最初便有一种以意象为形式的观念,而后他则将这个意象体现在画布上……事实上,艺术家并没有完全使他的心理意象得到实现。”[52]这也就是刘勰所说的“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53]。在审美意象的欣赏中,当丰富多意的审美意象物化外化为作品意蕴后,欣赏者也往往并没有完全使艺术家的心理意象得到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