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然而,不论是孟子的“生而善”,还是荀子的“学而善”,儒家对“善”的向往和追求总是一致的——“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善”是支撑我们国家、民族、社会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精神力量。

——《荀子·劝学》

释义:

积累善念善行以养成高尚品德,自会心智澄明,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点题:

中华民族素有崇德向善的文化传统。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德”与“善”一直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底色,刻于脊梁,深入骨血。对于一个人来讲,“善”是为人处世的底线;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善”是传承光明的火种;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善”是繁荣昌盛、屹立不衰的根基。

链接:

《荀子·劝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周易·系辞下》——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论语·季氏》——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延伸悦读: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对于“善”性之源,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之心”,意即人生来就有善性之端,就如同人生而有身体发肤。荀子却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人生来就是趋利避害的“小人”,善行是通过后来修养得来的。然而,不论是孟子的“生而善”,还是荀子的“学而善”,儒家对“善”的向往和追求总是一致的——“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何为善?

孝亲为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敬父母,关爱家人,是人为万物灵长而立于天地间的伦理常情和道德底线。

助人为善。当世人可以从“老吾老”“幼吾幼”,而“及人之老”“及人之幼”,那么“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境界离我们的生活就不远了。

有信为善。言而有信,是交往的基本原则,“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道出了有信的重要意义。孔子更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而无信,犹车无轮,何以行于途?

敬事为善。朱右曾言“敬事,不懈于位”,说的是一种严肃审慎的社会责任感。生活中,有的人位高权重,“以天下为己任”;有的人默默无闻,“人微而言轻”。但无论是什么样的人,能够做到“不懈于位”,发挥自己的价值,完成自己的使命,那就做到了“敬事”。

“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善”是支撑我们国家、民族、社会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精神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