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设置灵堂备吊祭

设置灵堂备吊祭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停灵期间民俗事项目的都在于与逝者亡灵保持和建立一种特殊的密切关系。葬礼确定了新的家族秩序和社会秩序。儒家讲“未知生,焉知死”,中国人对于死亡似乎讳莫如深。但这并不表明,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葬礼缺乏对人生价值的思索。恰恰相反,儒家的厚葬,民间习俗中将死者生前使用过的器物用于陪葬,恰恰表明了一种朴素的人生价值观──世俗的生活是可贵的。
设置灵堂备吊祭_白事金典

【核心提示】中国古代丧葬制度蕴涵丰盈,形式复杂繁琐。《仪礼》记载,周代士人的丧礼有始死复、楔齿、缀足、奠帏堂、使人赴君、尸在室,主人以下哭位、君遣人吊禭、为铭、沐浴饭含、陈小敛衣、大敛、殡、大敛奠、成服、朝夕哭奠、筮宅兆、视椁、视器、卜葬日、出殡、窆柩、祭后土、回灵等20多道程序,并且每一道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与此相应,还有丧服制度和墓地制度。丧服制度根据与死者血缘关系的远近分为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5个等级,服制等级的不同,服丧时间的长短也不一样。公墓和邦墓是中国古代墓地制度的典型形式,邦墓是国人的墓地,由墓大夫掌管;公墓是贵族的墓地由冢人掌管。由于公墓是贵族的墓其墓葬的排列顺序也有严格的规定的。《周礼·春官》记载:“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各以其族。”

葬礼是人生礼仪中最后一个仪礼,也是人生仪式中最为隆重的仪礼,纵观传统葬礼的全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殡葬礼仪在理论上具备三方面的功能:一是割断逝者与生者的联系,接受人死不能复生的事实,把死者的灵魂引渡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二是使生者的悲伤情绪得到释放,达到情感割舍的最优状态;三是承担起家庭责任,做好逝者未尽的家业和事业。以儒家为主导的死亡礼俗有着更为特殊的品性:

首先是孝义的延续。在葬礼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其内涵逐渐突出孝的主题。殡葬礼仪为孝子贤孙提供了表示孝敬之心的机会;活人可以表达对死者的尊敬,排场的仪式可以使家人脸上增光添彩。同时,中国人贱野羞瘠、慎终追远的传统,也使丧礼更加庄严肃穆。民间的丧葬习俗同人们普遍的信仰与知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丧葬仪式也体现了这种价值观

停灵期间民俗事项目的都在于与逝者亡灵保持和建立一种特殊的密切关系。表面上是活人在向亡灵祈求保佑,其实这种意愿的抒发是虚无的,而真实的情况是活人为了能长久地尽孝道,阐扬自己的孝心,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德,以求得心理和精神的平衡、满足。静静躺在那里的逝者(灵位),“享受”着活人的祭拜,成为活人净化心灵的媒介。整个的死亡礼俗,表面上是把鬼魂送入阴间,为死者饯行,实质是活人在寻求一种平素难以获取的精神寄托和安慰。尤其是那些往日对死者有过过节和非礼行为的人,更是企寄通过恭恭敬敬的葬礼行为来弥补自己的过失,以消除内心的不安,并达到一种品格的升华。

作者认为:服丧行孝的实质在于,理智上是清醒的,承认人死不可复生,也没有什么灵魂鬼神,但感情上必然非常痛苦,并通过种种形式宣泄出来,这才是行孝的本意之所在。

每个人或许无法选择自己的社会角色,可是,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心灵世界。我们都会老去,慎终追远,追念先人,生命因为孝意而延续。

其次是社会关系的重组。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而生活在群体之中。因此,一个人的死亡绝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它对原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都会产生影响,对于活着的人同样会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奉行一定的丧葬仪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与死同样璀璨绚烂而又庄重严肃。

一个人辞世之后,他的家庭、亲朋以及社区中原有的人际关系将失去某些平衡,特别是重要人物的离世更是如此。因此,活着的人必须适应这种情况,重新调整各自的位置与角色。在葬礼上,共食共餐,奏乐唱戏,体现了家属、亲戚朋友恢复正常状态的意义,也代表了生者的体面与孝心。葬礼确定了新的家族秩序和社会秩序。

三是认同世俗生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死亡是人都会有的一个结局,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一个生命的开始同时就意味着生命的死亡的开始。所以,在关于葬礼的研究中,重要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的价值,更准确地说,是葬礼中体现的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儒家讲“未知生,焉知死”,中国人对于死亡似乎讳莫如深。但在孔孟的语录中,我们又分明可以找到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言论,从儒家的角度,华夏文明的葬礼更重的是作为礼仪的孝道,而中国传统民间的葬礼从本质上讲是在修补和重建一种社会秩序。庄子对于儒家的繁文缛节进行批评,他讲究“坐忘”“齐物”,这的确是一种境界很高的生命哲学。但这并不表明,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葬礼缺乏对人生价值的思索。恰恰相反,儒家的厚葬,民间习俗中将死者生前使用过的器物用于陪葬,恰恰表明了一种朴素的人生价值观──世俗的生活是可贵的。“事死如事生”,人们所表现的对世俗生活的热爱,实质上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导向,这种生命导向通过葬礼习俗中的器物陪葬得以体现,是中国人对生命意义的一种基本体会和感悟。

通过下面的叙述,不难看出殡葬礼仪具有鲜明的延续孝道、构建社会秩序和认同世俗生活的特征。这些特征表明,殡葬礼仪不是立足于死人,而是立足于活人;不是立足于死后世界,而是立足于现实世界。尽管葬礼是生者和死者的对话,但这种对话是单向的,完全是活人建构起来的话语系统。葬礼过程弥漫哀痛之情,亲人由悲而泣,但也存在着表演的因素。这即是死亡礼俗的根本功能所在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