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儒家认为,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乃是培养廉洁之德的前提。低于第三个层次,就是不廉,应引以为耻。廉与耻在儒家那里经常并列、并称。知耻是廉洁的前提,廉洁则是知耻的表现。“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如无耻,则无事不可为矣。”儒家以仁者爱人观念为根基,以爱民利民为根据,以知耻自律为主线所发展起来的廉德思想,构成了儒家廉政文化的核心。在今天,儒家廉德思想对于各级官员培养廉政意识,塑造清官人格仍具有重要意义。

——顾炎武《日知录》

释义:

为人不廉洁,而做出违背礼仪、冒犯道义之事,原因都在于(人)没有羞耻之心。

点题:

廉与耻是构成儒家道德规范体系的重要范畴,同礼义一起成为儒家推崇的“四维”,并在清代纳入“古八德”而受到儒家乃至整个社会的遵奉。为政之道是儒学的核心之一,廉洁从政是儒家一贯的政治社会理想,反腐倡廉是儒家的重要治国方略;耻德也是儒家的重要伦常规范之一,历代儒家要求人们要“有耻”“知耻”,认为“耻是立人之节”“治世之大端”。吸取儒家耻感文化的合理成分,有助于人们确立明荣知耻的价值标准,对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链接:

论语·卫灵公》——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不能正也。

《礼记·中庸》——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荀子·法行》——

故君子苟能无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由至矣。

孟子·公孙丑上》——

仁则荣,不仁则辱。

《孟子·尽心上》——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朱子语类》——

士人先要识个廉退之节。礼义廉耻,是谓四维。若寡廉鲜耻,虽能文要何用!某虽不肖,深为诸君耻之!

朱熹《孟子集注》——

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为甚大。

郭允礼——

公生明,廉生威。

王永吉《御定人臣儆心灵循利论》——

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败。

延伸悦读:

在传统儒家美德中“廉”指廉洁,即不贪财货,立身洁白。儒家认为,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乃是培养廉洁之德的前提。它要求人们以是否符合于道义来决定财利的取舍。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廉洁更主要的是对执政、在位、当权者的要求,即对各级官吏的道德要求。儒家强调“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如果不合乎道义,即使是一点点小东西也不把它给人,即使是一点点小东西也不从别人那里取得。儒家将“廉”分为四个层次:最高层次是“心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明白修身治国的道理,能自觉做到廉洁;第二个层次是“行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即因讲究名声,不肯同流合污;第三个层次是“名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即使心不廉,但由于有所顾忌而“不敢不廉”。低于第三个层次,就是不廉,应引以为耻。

廉与耻在儒家那里经常并列、并称。儒家认为,廉者必知耻,而知耻则能廉。知耻是廉洁的前提,廉洁则是知耻的表现。所以耻作为儒家美德是指羞耻心、知耻心。朱熹曾说:“耻便是羞恶之心,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知耻是人的基本德性、基本人格。知耻的内涵主要有:其一,羞恶之心。“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其二,行己有耻。“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其三,有所不为。“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如无耻,则无事不可为矣。”其四,知耻而勇。“知耻是由内心以生。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在朱熹眼中,人必须知耻,才能严以自律,有错必改。

儒家以仁者爱人观念为根基,以爱民利民为根据,以知耻自律为主线所发展起来的廉德思想,构成了儒家廉政文化的核心。它在中国传统社会对政治清明以及培养官吏为政清廉方面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在今天,儒家廉德思想对于各级官员培养廉政意识,塑造清官人格仍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