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也说“持其踵为之泣”

也说“持其踵为之泣”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照此解释,“持其踵”发生于“女儿登车之后”,女儿在车上,母亲在车下,母亲拉住女儿的脚踵,抽泣不已。理解“持其踵为之泣”,必须弄清赵威后于何种情形下“持其踵”,“持其踵”的目的又是什么。“持其踵”发生于赵国公主出嫁燕国、燕国女婿执礼迎娶之时。“持其踵”无疑与先秦时期的迎娶之礼相关。赵威后要给女儿穿上鞋,非“持其踵”——握持其脚后跟——不可。“持其踵”“以履女”是婚娶仪礼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也说“持其踵为之泣”

长辈与晚辈分别,搂住对方的头、抱持对方的腰、牵拉对方的手,都是常见的表达情感的形体动作。读者是否见过“握着对方的脚后跟”这种“泣别”场面呢?

新版《语文》教材提供了这样一个实例。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触龙劝谏时谈及赵威后与爱女之别: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此数语,《教师教学用书》翻译如下:

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摸住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

为什么赵威后嫁女要“摸住”爱女的“脚后跟”?倘抱其头、持其腰、执其手,不是更为自然吗?对此,教材未做解释。《教师教学用书》在否定“居者送行者”这一说法的同时,推断云:

女儿登车之后,母亲立于车下,古代车身甚高,车下的人正好可以抱持车上人的脚踵,同样表示舍不得女儿离开的意思。

照此解释,“持其踵”发生于“女儿登车之后”,女儿在车上,母亲在车下,母亲拉住女儿的脚踵,抽泣不已。依笔者观之,这一“持其踵”的“泣别”场面,不独少了一点“伤心”“可怜”的氛围,简直显得滑稽!

人的任何行为动作,均有其目的。理解“持其踵为之泣”,必须弄清赵威后于何种情形下“持其踵”,“持其踵”的目的又是什么。——倘若“持其踵”是赵威后一种无意识动作,若干年后,赵国老臣触龙是不会郑重其事提及此事而赵威后竟记忆犹新的。

“持其踵”发生于赵国公主出嫁燕国、燕国女婿执礼迎娶之时。“持其踵”无疑与先秦时期的迎娶之礼相关。《说苑·修文》记载:

诸侯以屦二两加琮,大夫、庶人以屦二两加束修二,曰:“某国寡小君,使某奉不珍之琮,不珍之屦,礼夫人贞女。”……夫人受琮,取一两屦以履女,正笄、衣、裳而命之曰:“往矣,善视尔舅姑,以顺为宫室,无二尔心。无敢回也。”女拜,乃亲引其手,授夫于户。夫引手出户。

这段文字,详尽记述了诸侯及随从使者从女母手中迎女的过程。女婿迎亲时,须带“屦二两”即鞋两双及玉琮至女家,女母须在鞋两双中择一即时给女儿穿上。随即帮女儿整理一下发笄衣裙,同时对女儿作礼节性吩咐,嘱其善视舅姑,忠于夫君。然后,女儿拜辞母亲,母亲拉着女儿的手,在房门口亲手把女儿交给女婿。

显然,“持其踵”即发生于“取一两屦以履女”之时。赵威后要给女儿穿上鞋,非“持其踵”——握持其脚后跟——不可。女儿穿上这双来自异国的鞋即将踏上异国之路(也许是一条不归之路),说到“无敢回也”这番话时,为人母者鲜有不泣下如雨者,故赵威后真情涌动而“为之泣”。“泣”的原因,文中交代得很清楚:“悲其远也。”

“持其踵”“以履女”是婚娶仪礼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必须注意的是,这并不发生于母女分别的最后一刻。《仪礼·士昏礼》明确记载婿携其妇与女方家庭作别情形:

(婿)再拜稽首,降出,妇从。降自西阶,主人不降送……母戒诸西阶上,不降……庶母及门内,施磐,申之以父母之命。婿受绥,姆辞……

《谷梁传·桓公三年》记齐侯嫁女情形:

礼,送女,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门,诸母兄弟不出阙门。……送女逾境,非礼也。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原大国赵之适女仪式在赵宗庙举行。在赵国宗族大臣面前,赵惠文王和赵威后必须循礼而动。赵威后以女“授夫于户”之后,婿携女拜辞。此时,赵惠文王送女不下宗庙大堂,赵威后送女不出宗庙祭门,庶母兄弟相送不出宗庙阙门。伴随赵国公主而去的,只有保姆及陪嫁媵人。

《礼仪》所说“母戒诸西阶,不降”,说的是卿大夫之家,《谷梁传》所说“母不下西阶”,说的是诸侯之家。无论是何种情形,女方家庭送女及婿,皆不出宗庙。大庭广众之中,众目睽睽之下,赵威后哭哭啼啼,送女至宗庙大门外大道登车,有违礼制,成何体统!

因此,“持其踵为之泣”只能发生于赵威后为女著履正衣之时,这句话合理的解释是:“持其踵(履女而)为之泣”。

(原载《语文学习》2001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