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同时,孔子还将谦让引入其以礼治国的思想主张中,认为“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孔子不仅是文明谦让的推行者,同时也是这一品德的实践者。所以,现代公民要做到“明礼”,首先要明确礼仪的本质是一种修养,然后努力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

——《礼记·曲礼上》

释义:

君子形恭、态敬、节制、谦让以表明礼体。

点题: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懂礼貌、礼节,是做人的根本。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教、礼貌、谦让、文明,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记》曰:“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周易》专设一卦曰“谦”卦,提倡为人须作“谦谦君子”。这一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已成为国人的座右铭,历史上便有“信陵君礼贤下士”“孔融让梨”等故事,妇孺皆知。

链接:

《礼记·曲礼上》——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论语·颜渊》——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礼记·仲尼燕居》——

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

《论语·学而》——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南史·颜延之传》——

恭敬撙节,福之基也。骄佷傲慢,祸之始也。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年》——

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

史记·梁孝王世家》——

非大贤人,不知退让。

范仲淹《天道益谦赋》——

贵退让而黜骄盈,得天道益谦之义。

延伸悦读:

谦让是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基本准则,并与温顺、善良、恭敬和节俭一起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与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适相呼应。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认为,谦让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重要准则,只有相互谦让,以礼待人,才能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他主张“仁者先难而后获”,对于艰难的事情要抢先去做,取得报酬奖赏时则要退居人后。他还强调“君子无所争”“其争也君子”。同时,孔子还将谦让引入其以礼治国的思想主张中,认为“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如果用礼让来治理国家,那么还有什么困难的呢?

孔子不仅是文明谦让的推行者,同时也是这一品德的实践者。《论语·乡党》一篇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孔子在外交活动、在朝廷处理政务、在社交场合以及个人生活领域等情况下,他面对外宾、国君、朝臣、朋友、学生、贵族、平民等各个阶层群体时以礼相待的情形。他在自己的生活中,认真践行谦让美德,做到该敬则敬,该让则让,该友则友,该哀则哀,成为国人的“万世师表”。孟子说:“无辞让之心,非人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荀子认为,之所以出现争、胜、贪等恶习影响社会稳定,就是因为人们缺少了谦让之心,主张通过礼仪教育,使大家做到在生活中“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在工作中做到“推贤让能,要安随其后”。

“礼”反映“德”,“德”诚于中,“礼”形于外,德礼相济,德礼相融,才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因此,我们要“明礼”,就得明白礼仪不仅仅是一种规范性的仪表仪态,更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道德修养、文化教养的外在表现。礼仪与道德修养是密不可分的:有德才有礼,无德必无礼,修礼宜先修德。所以,现代公民要做到“明礼”,首先要明确礼仪的本质是一种修养,然后努力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一个真正“明礼”的人,往往表现出言而有礼、言而有矩、文雅谦和、不吐恶语、举止庄重、彬彬有礼、遵时守约、诚信坦荡、仁爱宽容和忠孝廉耻等优良品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