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和“道”

“美”和“道”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老庄学说以虚无为本,虚无即是道的主体。老庄认为“道”的本身才是美的最高境界,外在的形色名声不是真正的美。所以它不是从“无”到“无”,去寻找虚无缥缈的美;而是从“无”到“有”,从大千世界中去寻找美。这样,既使人对形而上的“道”进行思考和探索,又不忘现实世界的存在;既不认为“道”是超万物而独立存在,但又承认在有形的庶物之美的背后,确还有一种无形的美。

老庄学说以虚无为本,虚无即是道的主体。但虚无不是绝对的空无所有,因“道法自然”,道之本体又是“有无相生”的。《淮南子》正是着眼于“有无相生”这一道之特性,又汲取了儒家的某些学说,从而把老庄之“道”发展而为有一定现实性和社会性之理论。首先,让我们看看《淮南子》对“道”的解释,其第一篇《原道训》:“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析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受无形。”又说:“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认为道的存在是“惚兮怳兮,不可为象兮,怳兮惚兮,用不屈兮。幽兮冥兮,应无形兮,遂兮洞兮,不虚动兮。与刚柔卷舒兮,与阴阳俯仰兮”。这些说法,基本上是沿袭老庄关于道的学说,把道看作是万物之本原,是无穷大、无所不在的,而其本体则是“虚无”。但《淮南子》对“虚无”的理解已扬弃了老庄哲学中玄虚的成分,而着眼于“无”与“有”相统一的特性,即从具体物质世界的生生灭灭、千变万化,去看道的外化。庄子学派认为只有超脱由可感的“形色名声”所构成的物质世界,才能把握道的本体;而《淮南子》则认为,通过“有无相生”的大千世界,才能把握道的本体,因此对现实世界给予应有的重视。显然,能对道作这样的理解是同当时所取得的自然科学知识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通观《淮南鸿烈》全书,天文地理无所不谈,它所包含的自然科学知识之丰富,是先秦诸子的著作不能相比的。

其次,基于“有无相生”的认识,《淮南鸿烈》非常明确地扬弃了道家那种消极地顺应自然的思想,对道家的基本信条“无为而无不为”作出全新的解释。在它看来,所谓“无为”决不是“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修务训》),不是“懈怠分学,纵欲适情,欲以偷自佚而塞于大道”(《要略》)。相反,“无为”只是教人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去行动,并不是不要行动,合乎自然规律的积极行动,正是“无为”之本性。与“无为”相反的“有为”,指的是那违背自然规律的行动,如“以火井,经淮灌山”之类,至于顺应自然规律的积极行动,如“水之用舟,沙之用鸠,泥之用,山之用蔂,夏渎而冬陂,因高为田,因下为池”则不能叫做“有”,而是完全合乎“无为”原则的(《修务训》)。尤可注意的是,《淮南鸿烈》已经素朴地意识到了自然为的规律性是人的合目的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只要顺应自然规律去行动,人就一定能达到他的各种目的。《泰族训》说:

 

夫物有以自然,而后人事有治也,故良匠不能斵金,巧冶不能铄木,金之势不可斲,而木之性不可铄也。埏埴而器,窬木而为舟,铄铁而为刃,铸金而为钟,因其可也。驾马服牛,令鸡司夜,令狗守门,因其然也。

 

从这里,我们不难想见它所论述的道家思想,已充分地世俗化和人间化,紧紧地执著于物质的自然界和现实的社会人生。它对“道”的信仰,实际上是对自然规律同人的目的之内在必然的一致性、统一性的信仰。

综上所述,《淮南鸿烈》不同于老庄道家学说的两大特征:一是着眼于“无”与“有”的统一解释“道”;二是把“无为”理解为顺应自然规律的积极行动,深刻地影响着它的美学思想,是我们正确地把握它的审美理论精神实质的关键。老庄认为“道”的本身才是美的最高境界,外在的形色名声不是真正的美。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又说:“美之与恶,相去何若?”庄子也说:“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他们认为真正的美,绝对的美,只有道的自身,只有无形、无声、无言的“道”,才是“大美”。而《淮南子》则不然,它固然也重复了“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的说法,追求“不可见”“不可闻”的“道”,也认为产生万物的无形的“道”,是一切美的根源,“玄眇之中,精摇(精妙)靡览(美观)”(《要略》)。但它认为那由“道”所产生出来的美,并不是某种不可捉摸的玄虚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地诉之于人们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的物质对象,并且是无限丰富而不可穷尽的。所以它不是从“无”到“无”,去寻找虚无缥缈的美;而是从“无”到“有”,从大千世界中去寻找美。在《墬形训》中记载了东西南北山川之名,歌颂了多姿多彩的现实世界之美:

 

东方之美者,有医毋闾之珣玕琪焉。东南方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角焉。西南方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珠玉焉。西北方之美者,有昆仑之球琳琅玕焉。北方之美者,有幽都之筋角焉。东北方之美者,有斥山之文皮焉。中央之美者,有岱岳以生五谷桑麻,鱼盐出焉。

 

《墬形训》还描绘了地上东、西、南、北、中的风土人情,“海外三十六国”的种种情状,其中有不少奇妙的幻想,使人想起《楚辞》、《山海经》中那些美丽的神话故事。这样,既使人对形而上的“道”进行思考和探索,又不忘现实世界的存在;既不认为“道”是超万物而独立存在,但又承认在有形的庶物之美的背后,确还有一种无形的美。于是,就提出了有和无、虚和实、动和静、神和形、文和质、一和多等等与审美有密切关系的一些重要理论。下面我们就来分别讨论这些重要的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