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胜者天下无敌

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胜者天下无敌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原 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善于滋养、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身处众人都不愿意居住生活的地方,所以水的这种境界已经很接近于“道”了。他的“不争”观念,乃是为了消除人类争端而提出的。这就是道家真正的不争智慧,不争则已,争则胜之。所以,善争者要做到“不争”,唯有善于不争的人才争得最后的胜出。

原 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八章》)

意 译

最高的品德和修养(亦指拥有最高品德和修养的人)就如同水一样。水善于滋养、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身处众人都不愿意居住生活的地方,所以水的这种境界已经很接近于“道”了。

人生智慧

老子认为,人类的一切罪恶、一切痛苦,无不起源于人与人的相互争斗。人生在世,争的是什么?无非是争两样东西,一是争气,一是争利。争气,值得,但不可太盛;争利,不值得,也为人瞧不起。古人说:“处利让利,处名让名。”名也好,利也罢,一切都不过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索性就做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好汉,该有多潇洒。

然而太多的人为了实现各种人生目的,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相互争斗,结果酿出了不少悲剧。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人们看重结果而忽略过程,以成败论英雄。尤其是青少年渴望成为强者,害怕失败。一些人做事过分强求,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一味追求成功,总是强求硬干、强作妄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感到身心疲惫,精力不足,心情焦躁,思想不集中,健忘。

因此老子提出了“不争”。在老子看来,最好的人应该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同万物相争,处在人人都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水与道最接近。立身处世就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甘于居后,心胸保持深沉,待人仁慈,做事随顺天时。

争强好胜的人正因为其“争”,所以必然成为众人的眼中之钉、肉中之刺,从而遭到众人的非议、毁谤、嫉妒、攻击和陷害,常常导致失败。不争者处于卑下的地位,不会引人注意,可以避开世俗的各种是非、争吵和纠纷,过着安静怡然的生活,反而是一种胜利。历史上的不少想出人头地称雄天下的人,结果非常悲惨;而一些从不争强好胜之人因力量弱小,遇事不先,结果延年益寿。《庄子·山木》中的“意怠鸟”就很能说明这个道理:有一种名叫“意怠”的鸟,总是挤在鸟群中苟生,飞行时不敢在前边,也不敢在后边;饮食不争先,只拣残剩食物,所以它既不受鸟群以外的东西伤害,也不引起鸟群中的排斥,保身远祸。

清初,常熟三峰寺诗僧檗庵为虞山钱湘灵老人撰一对联曰:名满天下不曾出户一步;言满天下不曾出口一字。不怒自威,不言自重,不名自名,不争乃争,这是一种高级的生命感悟,又是一种大智若愚的生活方式,是对道家文化的深层体验和悟解,与西方那种以张扬自我、表现自我为中心的文化主旨迥然有别。

我们不难看出,老子所说的“不争”是不争功名利禄,不争高下,不争是非等。这种“不争”,并不是一种自我放弃,也不是逃离社会或遁入山林。他的“不争”观念,乃是为了消除人类争端而提出的。他仍要求人去“为”,而是所“为”要像水一样能“利万物”,但所得来的成果,却不据为己有,更不居功自夸。老子忍辱负重的处世哲学,对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是一种安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生存竞争也日益激烈,我们看待问题的眼光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一方面我们要做个“不争”的谦下君子,另一方面也要提倡当仁不让。有竞争意识的人都很善于利用各种机会,毛遂自荐、自我推销,这就是当仁不让。当仁不让,不是空口白话,在当仁不让时,也需要策略化、艺术化。这就是道家真正的不争智慧,不争则已,争则胜之。

所以说“不争”是做人修身的原则之一,不争乃争正是竞争的最上乘境界。为人不可气太盛,道家倡导“不争”的是“谦德”。天地宇宙对于谦下者总是采取保护措施的,而不是“丰有余损不足”。所谓“争则不足,让则有余”就是谦让的好处。如果大家都能做到“不争”,在条件、名额、好处有限的情况下,事情就好办得多。所以说,做人超脱一点,心胸开阔些,甚至甘愿承认自己是弱者,对自己并没有实质的损失,还能使自己避免无谓的争斗,反而能在最重要的时刻取得胜利。所以,善争者要做到“不争”,唯有善于不争的人才争得最后的胜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