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性三品”说

“性三品”说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宇宙论探讨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则,仁、义、礼、智则是儒家认可的道德观念。董仲舒作为汉代著名经学家,在当时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他在儒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史上居于重要地位,有着深远影响。他主张“大一统”,维护国家的政治统一,他提出“罢黜百家”使儒学上升为统治思想。

宇宙论探讨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则,仁、义、礼、智则是儒家认可的道德观念。如何从宇宙论转出价值论,使宇宙论得以成为孔孟提倡的价值信念的客观依据呢?董仲舒是从人的构成和人性问题谈起的。

天既然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人也当然不在其外。董仲舒认为,天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他说:“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为人者天》)。天不仅创造了人的身体,而且,人的性情也决定于天。他说:“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深察名号》)》。据此,提出了他的人性论。

董仲舒的人性学说,既继承了前人的一些观点,又有自己的独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性未善论、性待善论。他说:“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春秋繁露·实性》)。所以,董仲舒提出:“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王教,则质朴未能善。”(《春秋繁露·实性》)只有通过教化人才能向善。这里,董仲舒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第二,性善情恶论,他说,“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这是说,像天有阴阳一样,人身上也存在着贪、仁两种性。董仲舒把仁性叫“性”,而把贪性称作“情”,就是说人身上存在着导向善的“性”和导向恶的“情”。他提出人应该“任性而禁情”,扬善去恶。第三,性三品说,董仲舒还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三种。认为,“圣人之性”,情欲很少,不教而善。“斗筲之性”,情欲很多,教而不化,不能为善。“中民之性”,虽有情欲,也有善质。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他认为,中民之性,可以通过教化,使之向善。但认为圣人之性和斗筲之性是不可改变的,这是错误的。董仲舒的人性论对人性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董仲舒还根据儒家的伦理思想提出“三纲”、“五常”的学说。儒家伦理道德思想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仁、义、忠、信等。董仲舒在这种伦理道德的基础上提出所谓“王道之三纲”,即以后所说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三纲”和“五常”都是“天”的意志的表现,三纲的主从关系是绝对不可改变的。五常是用来调整这种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董仲舒用“天意”来解释社会伦理道德,在三纲之上加上了“天”,用来论证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这样就进一步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根据。

董仲舒作为汉代著名经学家,在当时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他在儒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史上居于重要地位,有着深远影响。董仲舒吸纳先秦阴阳、五行学说,建构起以天人感应为中心的儒家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儒学价值信念提供了宇宙论的支撑。他主张“大一统”,维护国家的政治统一,他提出“罢黜百家”使儒学上升为统治思想。这些都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积极进步作用。但董仲舒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三纲”与神权的结合,使儒家学说在一定程度上被工具化、功利化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逐步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又给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