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任意性与理据性层面说

任意性与理据性层面说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认为,人们之所以认为有些语法符号不具有理据性,是因为当词义经过历史的岁月发生无限演化后,其原始理据已与现有符号的意义发生断裂,从而很难将符号与意义串联起来。该联系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任意性和理据性属于语言符号的两个不同属性。

我们认为,人们之所以认为有些语法符号不具有理据性,是因为当词义经过历史的岁月发生无限演化后,其原始理据已与现有符号的意义发生断裂,从而很难将符号与意义串联起来。也就是说,由于语言符号理据的部分丧失,使得语言符号的使用者认为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然而,语言符号所体现出来的任意性和理据性关系则并非如此。认知学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行为的发生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新词语以其语言音素(语素、词缀等)以及人的认知能力和概括的规律为基础进行发展、扩大和创造。从认知层面讲,对不懂特定语言的人群来说,该语言的符号表征似乎完全是任意的,而对于深入了解该语言历史与文化的人群来说,其符号的生成则是有理据的。这就好比一个外语学习者在初始阶段的语言习得是任意的,但随着他对语言经验的掌握与积累,他后来习得的语言就不是任意的了,而是建立在有理据的基础之上。这一解释吻合了结构主义符号学家列维-施特劳斯(Levi-Strauss)对任意性的解释,即从先于经验(a priori)的角度看,符号是任意的,而从后于经验(a posteriori)的角度看,符号是非任意的,因而是有理据的。

人类的认知是对语言符号进行范畴化整合的过程。在一个多层的符号范畴,其上义层面的语言符号是有理据的,或者说理据性体现在语言系统特定的纵向层面之上。而处于横向层面的下义符号则体现着任意性,换句话说,每一个理据层面都会有多个任意的符号。

让我们举一个例子。假如问一位母亲,为什么给孩子取这个名字而不取别的时,有时她能准确地给出理由来,比如因为这个名字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为了纪念一次事件,或是象征某个有意义的事件。但有的妈妈却很难给出确切的理由。然而,这并不能由此否认其名称的由来:因为这个名字的由来也许是效仿他人的结果,也许,这个名字本身的发音很好听,很时尚。再比如,有些公司不惜重金为产品征集一个语音与语义都十分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的名称,因为只有这样,该产品才会听起来更完美、更自然。然而,这些所谓的原因实际上正是这些名字赖以生存的理据,即促成语言符号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动因(王艾录,司富珍,2002:1)。

我们再回到给小孩起名这个问题上。母亲为孩子取名时并非只是漫不经心地为小孩贴上一个名称的标签。任何符号的由来既是"事物在心灵中造成的图像的反映",也是人类"在发明词语的某个特定时刻对一个事物所作的理解"。可见任何语词的创造都必然地记录了上述的"图像"和"理解"。新起名字所传达的良好祝愿,所代表的纪念意义和象征意义,都体现着它的理据性。无论取什么名(任意性),只要满足父母寄予的美好愿望,其理据性也就成立了。由此可见,有些父母给不出取名的原因(理据),但这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其理据的存在。如前所述,一些公司在为产品命名及策划广告时不惜重金搜集产品名称和广告用语(任意性),使产品听起来完美自然,其理据性在于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从而最大范围地占领商品的市场份额。正如世界上不存在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说音义或符号的结合毫无理据是不可思议的,但说世间万物的生长都是沿着特定的轨迹完成的,这样的世界就会缺少了神秘。由此,语言符号与其蕴含的意义内容之间的关系不是不存在联系,而是存在什么联系。该联系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它们相佐相承,体现了语言符号的两面性。

任意性和理据性属于语言符号的两个不同属性。一方面,语言符号本身既有任意性的一面,同时又具有理据性的一面;另一方面,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可置于不同的层面,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只限定于特定的层面,并且受一定条件(理据)制约,如年龄、性别和教育背景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