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性同构”范式信仰说境界

“道性同构”范式信仰说境界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因为“天道”的这一功能与特性,才构成神圣的大美境界,才成为人类审美生存的永恒信仰。构筑老庄生态美学“道性同构”范式需要构筑神圣的信仰,构筑审美范式与构筑神圣信仰是同一件事的不同时段,它们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构筑审美范式是构筑神圣信仰的基础,构筑神圣信仰是构筑审美范式的主要目的,反之构筑神圣信仰为审美范式注入灵魂,为审美范式成为指导与规范人类实践活动的准则提供最大可能性。
“道性同构”范式信仰说境界_回乡之路寻皈审

三、“道性同构”范式信仰说境界

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生成万事万物之命,“德”养育万事万物之美。万事万物呈现出各种各样美的形态,自然生态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成为美的物体和美的精神。故此,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在老庄那里,“道”养育万物却不干涉、不主宰万物,就具有神圣的自然精神。尊道贵德,就要求构筑与确立对自然“万物有灵”的神圣信仰。这种信仰相当于胡孚琛说的“从各种具体的宗教中抽象出来的元宗教精神,则是超越时空界限的‘全’,是至真、至善、至美、至全的无限境界,是人类对绝对的宇宙本原的悟解和体认,是人类心灵最后的归宿”[43]。在生态美学的视域里,自然万物的“灵魂”是自然整体和生命个体所具有的生存天性和美的天分,是不容侵犯与亵渎的与生俱来且无法分离的那部分内容——神圣的生命本质。在这里,神圣不是凌驾于世界之外的神或者命运的绝对主宰者,而正是生命自我发展、完善与统一的本能,是使世界融合为一个有“灵魂”的整体的神奇力量,它弥散于万物具体生命活动之中。人可以通过生态审美包括身体感受、情感想象、理性沉思等方式接近自然、亲密自然、融入自然,以体验神圣的“自然灵魂”,从而提升与宇宙之道相应的朴真而崇高的“人性”,即表现为对自然与生命应有的敬畏和日常实践活动中应有的忧患精神。

自然精神作为神圣的信仰而存在于大生态之中,使人们的心性世界和精神空间有了拓展与提升的内在力。信仰使人对自然永远拥有敬畏心和亲和感,信仰启发人们自觉运用比知性超然的诗性去理解世界,学会用自然、人文、心性“三位一体”的大生态观去认识与关护世界。构筑对神圣的信仰是对“祛魅”的现代世界观的拨乱反正,同时也是对整体性生态世界观的正本清源,神圣的自然精神不是任何凌驾于世界之上的人格神和命运主宰者,神圣的自然精神不同于西方的逻各斯,它更接近于老庄哲学的“道”,它具有无极衍化的功能和独立空寂、安时处顺、大象无形的特性。正因为“天道”的这一功能与特性,才构成神圣的大美境界,才成为人类审美生存的永恒信仰。人类只要始终将自己置身于世界的生态叙事中,就能保持对自然精神的亲和、赞美与信仰,并将其作为一种指导人类循理举事的人性之美德。实践证明,面对当今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人的心性生态“三大危机”,包括生态科技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显得异常的无能为力与无济于事,在“牛顿”百般无奈时“以百姓之心为心”的“上帝”自然而然地出场了,这就是以生态美学为核心的人文科学挺身而出站在时代的前哨,担负起拯救自然生态、拯救人文生态和拯救人的心性生态的历史使命。而这一拯救之道所开出的第一张良方就是恢复对自然的神圣信仰。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周易》、《老子》、《庄子》等典籍中的“神”是生生不息而又变化莫测的自然精神。神圣不是自然万物命运的主宰者,而是一个来源于生生不息、使自然万物具有存在与审美价值的、能够自我创生衍化并维持整个宇宙和谐存在的生命本体。神圣是超越万物的造物者,又是具有无限生机与灵动生命之美的存在物,人与万物都在自身体内树立着这一作为精神支柱的神圣信仰。中国古代文化的这一超然的神圣观,与古希腊哲学的神圣自然精神有着本质的相同。海德格尔指出,“希腊原初意义上的‘自然’,即意味着生命,其含义乃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生长、涌现和出现’。它源出于‘神圣’,以‘神圣’为本质,只有在作为澄明之‘自然’中万物才能现身当前。”[44]海德格尔认为,神圣意味着将世界重新理解为一个有活力、有灵性、有自我生存和审美价值的生命体,意味着先天的、无所不在的、使生命得以自然而然生长的、创造宇宙之美的力量。

构筑老庄生态美学“道性同构”范式需要构筑神圣的信仰,构筑审美范式与构筑神圣信仰是同一件事的不同时段,它们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构筑审美范式是构筑神圣信仰的基础,构筑神圣信仰是构筑审美范式的主要目的,反之构筑神圣信仰为审美范式注入灵魂,为审美范式成为指导与规范人类实践活动的准则提供最大可能性。而构筑审美范式与构筑神圣信仰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回归自然,重新师法自然,通过身体感受、直觉、情感、想象,以审美的态度将完整的生命融入自然,把自然万物当作具有生命、灵性与美感的、与我同源平等的家庭成员,与之进行亲密神交、心性照应与审美欣赏。

对自然神圣的信仰,人类应有却很大程度上已失却而当下亟须重归的心理素质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之心。人类之所以要对自然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是因为人类只是神圣自然整体中的一个部分,人类有限的生命活动永远无法洞悉整体永恒,而当一个部分离异或违背整体意志就会遭遇灾难而无法安身立命,甚至会如同白垩纪时期不可一世的恐龙一样被宇宙法则开除地球籍贯。根据生物学界的预测与推理,恐龙的绝灭主要不是外界力量的作用,而是它自身的狂妄:对自然法则的藐视,拒绝与其他物种的合作,以致自身性格越来越孤僻、固执与无常,从而使生命存活的空间越来越小,适应环境的能力越来越薄弱,最终因地壳运动带来的自然生态的巨变以致适应不了新的生存环境而走上绝灭之路。人类只有对自然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才会对自己的存在环境产生一种最值得珍视的而平日里藏得最深层的忧患意识。具有忧患意识的人在实践活动中会自觉顺应自然、追随天道、循理举事,从个体所置身的广阔时空维度出发,以谨慎的态度和换位思考的方法对个体实践活动可能会造成整体与未来的影响进行多方权衡与取舍。人类拥有对自然敬畏之心和生存忧患意识,就能通过生存活动来理解宇宙精神和践行自然规律的生存方式。生命的主动参与构成了真正使神圣得以彰显的必要条件,神圣向生命的渗透则为世俗的人生设立了一个普遍的审美价值标准。神圣既作为心性的信仰又作为生存的忧患意识,同时还昭示人通过发挥生命主动性而追随“天道”,帮助现代人摆脱在“人定胜天”的无知狂妄和“科技万能”的盲目乐观中走向灭亡的命运,使人的心性与宇宙之道在人的审美生存实践中自觉接通,成为人类安身立命的法则和审美生存的范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