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后期墨家的认识论

后期墨家的认识论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后期墨家继承了墨子认识论中合理、科学的因素,经验与理性并重,建立起了一个较为深刻、全面的认识论系统。后期墨家明确地把自然万物作为认知的对象。后期墨家充分肯定人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后期墨家由“接物”之知到“论物”之知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可见后期墨家在认识论上,已达到了较高的程度。对于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后期墨家也作了论证。

后期墨家继承了墨子认识论中合理、科学的因素,经验与理性并重,建立起了一个较为深刻、全面的认识论系统。后期墨家明确地把自然万物作为认知的对象。《小取》规定“辩”的任务是“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即认识万物的本来面目。

后期墨家充分肯定人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他们认为,人的生命就是形体与精神活动的结合,“生,刑(形)与知处也”(《经上》)。人的认识活动,是人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即所谓“知,材也”(《经上》)。人之所以能认识事物,在于人具有感知能力,但仅仅有这种能力还不等于人就能认识事物。《经说上》说:“知也者,所以知也,而不必知。”这是说,人具有认识的能力,只是有可以认识事物的主观条件,但不一定能达到对事物的认识。如眼睛有看东西的能力,可是如果不去看东西,那就不能说明事物的形貌。因此,人的感觉能力必须与外界事物接触之后,才能获得认识。所以《经上》说:“知,接也。”《经说上》解释为:“知也者,以其知过[遇]物而能貌之,若见。”在后期墨家看来,形成一种感性认识,描述事物的形象,只有通过感官才能得到,“惟以五路(五官)知”(《经说下》)。虽然有些知识不是由于当前感官而取得的,但那也是由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所以说:“知不以五路,说在久。”(《经下》)如人对火的认识,眼睛看到火的形象才知道火是什么样子,看的久了,虽然不见火,但是也像见火一样知道火的形象,这是长期观察积累的结果。

后期墨家并没有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上,他们认为,感觉经验只是认识的一个方面,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无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要想从外表进入到本质,就必须借助于“心”的思虑作用,即“心知”。“心知”即认识主体运用思维能力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所获得的认识。在后期墨家看来,“心”的思虑作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对外物的寻求过程中产生,“虑,求也”(《经上》)。“虑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若睨。”(《经说上》)后期墨家由“接物”之知到“论物”之知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

依据认识来源的不同,后期墨家又把人的认识分为了三种:“闻知”“说知”“亲知”。《经说上》解释为:“传授之,闻也;方不彰,说也;身观焉,亲也。”“闻知”是指传授得来的知识,它分为“亲闻”和“传闻”两种;“亲知”是指亲身经验感受到的知识;“说知”是指用推理判断得来的知识。这种认识既包括感性认识,又包括理性认识,所以是全面而丰富的。可见后期墨家在认识论上,已达到了较高的程度。

对于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后期墨家也作了论证。他们把“名”“实”“合”“为”作为认识真理的标准。“名”就是人用来认识、说明事物的概念、名词;“实”是认识、说明的对象;“合”是名与实相符合即“名实耦”;“为”是认识的目的和客观效果,它包括主观动机“志”和实际行动“行”这两个方面。真理性的认识,必须是“名”与“实”相合,“志”(主观动机)与“行”(客观效果)相一致。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要表现在实践中能否对事物做出实际的鉴别,也就是要在客观实践中“取去俱能之”(《经说下》),即分辨出对实际事物的知和不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