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注重谋略的战争观

注重谋略的战争观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否则,不思战争后果,不顾战争之患,必有殃祸随之。这就警告好战者,要计虑战争的后果、后患。刘向进一步指出,举兵征战,讨伐暴逆,不仅要贵谋,而且要先谋。战争的结果证明,楚国君臣的分析判断是正的。刘向指出,知敌而战,战而胜之,虽然可取,但是兵作为凶险之器,战争作为危险之事,即使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也是以杀人耗财为代价的,所以不是上策。刘向认为,兵为凶险之器,战争为逆德之举,不

第四节 注重谋略的战争观

刘向从以民为本的政治论出发,引申出注重谋略的战争观。

刘向认为,要想在战争中攻取战胜,就必须以民为本,而爱民、得民、附民。要想做到这些,就要文武兼备,内外兼治,恩威并施,本末俱行。这就是: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亲以服,清白上通,巧侫下塞,谏者得进,忠信乃畜。[17]

治国之道,必须有文有武,文武并重,文以附众,武以威敌。有文无武,敌人不img92;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所以要“有文事必有武备,有武事必有文备”。[18]非如此,则国不治,民不附,敌不服。

刘向明确指出,“文”与“武”的关系,是“内”与“外”、“本”与“末”、“先”与“后”的关系。所以必须先治内、后治外,先正本、后制末,先文德、后武力。他说:

内治未得,不可以正外,本惠未袭,不可以制末,是以春秋先京师而后诸夏,先诸华而后夷狄。及周惠王,以遭乱世,继先王之体,而强楚称王,诸侯背叛,欲申先王之命,一统天下。不先广养京师,以及诸夏,诸夏以及夷狄,内治未得,忿则不料力权得失,兴兵而征强楚,师大败,樽辱不行,大为天下戮笑。幸逢齐桓公以得安尊,故内治未得不可以正外,本惠未袭,不可以制末。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19]

治国安邦,要先内后外,先文德后武力,以仁义道德教化天下万民,使天下顺从。如果“文化不改”,还继续为祸天下,就要以武力征img93,惩恶扬善。如果教化能改,便不可动用武力征服、诛杀了。是否动用武力讨伐的前提是“文化”、“内治”,没有这个前提,“武力”征img94也不会成功,故要先文后武,先内后外。

刘向深知“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的道理,告诫统治者,“阴谋逆德,好用凶器”,发动战争,倒行逆施,兴风作浪,必然祸及天下而为“人所弃”。[20]就是说,不思虑战争之患者而用兵作战,必然引火烧身,所以必须三思而用兵征战。否则,不思战争后果,不顾战争之患,必有殃祸随之。刘向举例说: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列,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21]

这是说,那种只想以战争取利者,一心想发动战争,征服别国,扩大领土,从中获利,却不计后患,就像蝉鸣在前,螳螂在后;螳螂在前,黄雀在傍;黄雀在上,少年持弹丸在下一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后面有患。这就警告好战者,要计虑战争的后果、后患。不可轻易地发动战争,招致后患。

刘向认识到战争的危险性、危害性,故强调谋胜,不战而胜,讲究举兵行战,贵在谋略,肯定“智者不为谋则社稷危”。[22]他说:

圣王之举事,必先谛之于谋虑,而后考之于蓍龟。白屋之士,皆关其谋;刍荛之役,咸尽其心,故万举而无遗筹失策。《传》曰:“众人之智,可以测天,兼听独断,惟在一人。”此大谋之术也。谋有二端:上谋知命,其次知事。知命者,预见存亡祸福之原,早知盛衰废兴之始,防事之未萌,避难于无形。……彼知事者亦尚矣,见事而知得失成败之分,而究其所终极,故无败业废功。……夫非知命知事者,孰能行权谋之术?夫权谋有正有邪,君子之权谋正,小人之权谋邪。夫正者其权谋公,故其为百姓尽心也诚;彼邪者好私尚利,故其为百姓也诈。夫诈则乱,诚则平。……诚者隆至后世,诈者当身而灭。知命知事而能于权谋者,必察诚诈之原,而以处身焉,则是亦权谋之术也。夫知事举事也,满则虑谦,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则虑直。由重其豫,惟恐不及,是以百举而不陷也。[23]

王者举事、用兵,贵在谋虑、谋划、谋策、权谋,经过周密的谋划、计谋、运筹,集众人之智,“故万举而无遗筹失策”。以此举事、用兵,方能无所不成,无所不胜,“是以百举而不陷也”。因此,刘向强调用兵贵谋。

刘向进一步指出,举兵征战,讨伐暴逆,不仅要贵谋,而且要先谋。所谓“先谋”,就是在举事、用兵之前,全面谋划,制定方略,确定战术,正确决断,这是举事成功,用兵制胜的关键。所以说:

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

兵不豫定,无以待敌,计不先虑,无以应卒。

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24]

谋略先定,举事成功,伐敌胜利。兵不豫定,必然失败。计策先虑,必定成功。所以对敌作战,必须先谋敌,早定计,以取敌。

胜敌在谋,贵在先谋,要想“谋”,“先谋”而成功、制胜,其要在“知”,知敌而谋敌、伐敌,必然克敌制胜。不知而战,注定失败。知敌要透过各种现象认识敌人的本质,方可出兵与敌人交战。刘向以楚庄王伐晋、伐陈取胜的事实,说明了这个道理。他说:

楚庄王欲伐晋,使豚尹观焉。反,曰:“不可伐也,其忧在上,其乐在下。且贤臣在焉,曰沈驹。”明年,又使豚尹观焉,反,曰:“可矣,初之贤人死矣,谄谀多在君之庐者,其君好乐而无礼,其下危处以怨上。上下离心,兴师伐之,其民必先反。”庄王从之,果如其言矣。[25]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观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壑深,蓄积多,其国宁也。”王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蓄积多赋敛重,赋敛重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壑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遂取陈。[26]

前者通过观察晋国君与臣关系的变化,断定是否可以讨伐。君臣同忧乐,贤臣在君侧,彼此共谋事,则不可以出兵征伐;君主好淫乐而无礼,多用奸侫,不用贤人,下以怨上,上下离心,民众反叛,便可以出兵征战。后者透过陈国这个小国城廓高,沟壑深,蓄积多的现象,说明其赋敛重,徭役多,民力疲,如此,则民怨上,民众苦,故可讨伐。战争的结果证明,楚国君臣的分析判断是正的。就是说,知敌情而谋敌,谋敌而战之,方可取敌。

刘向指出,知敌而战,战而胜之,虽然可取,但是兵作为凶险之器,战争作为危险之事,即使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也是以杀人耗财为代价的,所以不是上策。最上之策是不战而胜。所以说:

昔禹与有扈战,三陈而不服。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请服。故曰:“去民之所事,奚狱之所听,兵革之不陈,奚鼓之所鸣。”故曰教为务也。[27]

修德振武,修教待伐,敌人自服,故以修教为务,不战而胜,不战而取。如果这样做了,敌人还不服,再选择适当时机,讨伐敌人。故要以修教为务,使敌人自溃,伐而取之,是为上策。

刘向认为,兵为凶险之器,战争为逆德之举,不可随意举兵行战,但为了讨逆伐暴,制止民贼的暴政、暴行,则要举义用兵,且义战必胜。他以历史事实、战争实例,详细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文王欲伐崇,先宣言曰:“余闻崇侯虎,蔑辱父兄,不敬长老,听狱不中,分财不均,百姓力尽,不得衣食,余将来征之,唯为民乃伐崇,令毋杀人,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崇人闻之,因请降。

武王将伐纣,召太公望而问之曰:“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为之有道乎?”太公对曰:“有道。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虽非吾民,可得而使也。”武王曰:“善。”乃召周公而问焉,曰:“天下之图事者,皆以殷为天子,以周为诸侯,以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周公对曰:“殷信天子,周信诸侯,则无胜之道矣,何可攻乎?”武王忿然曰:“汝言有说乎?”周公对曰:“臣闻之,攻礼者为贼,攻义者为残,失其民制为匹夫,王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乎?”武王曰:“善。”乃起众举师,与殷战于牧之野,大败殷人,上堂见玉,曰:“谁之玉也?”曰:“诸侯之玉。”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财矣。”入室见女,曰:“谁之女也?”曰:“诸侯之女也。”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色也。”于是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金钱以与士民,黜其战车而不乘,弛其甲兵而弗用,纵马华山,放牛桃林,示不复用,天下闻者,咸谓武王行义于天下,岂不大哉![28]

举义用兵,讨伐独夫民贼的正义战争,救民于水火,必然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种“伐枉而不伐顺”的战争,不战而知其胜,不卜而知其吉。战争胜利之后,仍要实行义举,不杀败国之人,不毁败国之物,不掠败国之财,不取败国之女。同时还要把残暴君主、独夫民贼掠夺的人、财、物归还于民,这种行于天下的义举、义战,既为万民造福,又立天下大功。所以说:“昔尧诛四凶以惩恶,周公杀管、蔡以弭乱,子产杀邓以威侈,孔子斩少正卯以变众,侫贼之人而不诛,乱之道也。《易》曰:‘不威小,不惩大,此小人之福也。’”[29]惩恶伐逆,为国除害,为民造福,是为大功。

刘向还对教民习战,有备无患;选贤为将,无往不胜;两军相抗,智勇者胜等军事谋略,作了论证。

【注释】

[1]引文均见《汉收·楚元王传》。

[2]《新序·杂事第四》。

[3]《说苑·建本》。

[4]《新序·善谋第十》。

[5]《说苑·政理》。

[6]《新序·杂事第二》。

[7]《说苑·政理》。

[8]《新序·杂事第一》。

[9]《新序·杂事第一》。

[10]《说苑·政理》。

[11]《说苑·贵德》。

[12]《说苑·政理》。

[13]《说苑·谈丛》。

[14]《说苑·敬慎》。

[15]《说苑·敬慎》。

[16]《说苑·谈丛》。

[17]《说苑·君道》。

[18]《史记·孔子世家》。

[19]《说苑·指武》。

[20]《说苑·指武》。

[21]《说苑·正谏》。

[22]《新序·杂事第一》。

[23]《说苑·权谋》。

[24]《说苑·谈丛》。

[25]《说苑·奉使》。

[26]《说苑·权谋》。

[27]《说苑·政理》。

[28]《说苑·指武》。

[29]《说苑·指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