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董仲舒的思想

董仲舒的思想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董仲舒对以《天人三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事实上,董仲舒对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有重要贡献。所以董仲舒的功业,不能与伊、吕、管、晏相比。董仲舒是汉代儒家思想的代表者,汉代封建中央集权制大一统政治理论的奠基者。因此,他的思想理论为中国以后的封建统者所推崇、推行。董仲舒的著作,现存者主要是《春秋繁露》。这是理解董仲舒思想的要津、关键。

第八章 董仲舒的思想

董仲舒,河北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04年。据《汉书·董仲舒传》载:董仲舒“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新学者就其旧弟子受业,相次而学,不必亲见董仲舒。专心治学,不窥园圃。以礼行事,故受学者尊敬。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策问以古今治道,对者前后数百人。董仲舒对以《天人三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他说: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度,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的对策、建议,得到汉武帝的赞赏、采纳,被任命为江都相。以后又任胶西王相。后来家居著书讲学。

董仲舒虽然在家,但“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董仲舒为学、对策,皆推崇儒家,尊崇孔子,“抑黜百家”。

董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因此,他几乎招来杀身之祸。“先是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上召视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出,以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后又因公孙弘的嫉害,而不敢久居胶西王相位,只好“去位归居”。归家后,“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1],而成为汉代大儒。

董仲舒的著作,据《汉书·董仲舒传》云:“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现仅存有《春秋繁露》和《汉书·董仲舒传》里的《举贤良对策》(又称《天人三策》)。

班固在《汉书·董仲舒传》中赞曰:

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筦、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至向子歆以为:“伊、吕乃圣人之耦,王者不得则不认。故颜渊死,孔子曰:‘噫!天丧余。’唯此一人为能当之,自宰我、子赣、子游、子夏不与焉。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然考其师友渊源所渐,犹未及乎游、夏而曰筦、晏弗及,伊、吕不加,过矣。”至向曾孙龚,笃论君子也,以歆之言为然。

刘向对董仲舒的评价,实在是过誉了,所以其子刘歆认为“伊、吕不加”的评价太高、太过了。刘向曾孙刘龚则以刘歆“之言为然”。事实上,董仲舒对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有重要贡献。然而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对策及其被汉武帝所采纳、实行,对中国学术思想发展造成了恶劣的思想影响。由先秦的“诸子百家”争鸣,到汉代的“儒家独尊”局面,扼杀了中国学术的繁荣和发展,并为后代统治者所效法,禁锢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所以董仲舒的功业,不能与伊、吕、管、晏相比。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思想的代表者,汉代封建中央集权制大一统政治理论的奠基者。因此,他的思想理论为中国以后的封建统者所推崇、推行。

董仲舒的著作,现存者主要是《春秋繁露》。《汉书·艺文志》著录董仲舒百二十三篇,《汉书·董仲舒传》说百二十三篇,其中有《蕃露》之名。《蕃露》原是篇名,作为书名是后人的改题。

“蕃露”即“繁露”。历史上有三种解释:《周礼·大司乐》注云“繁多露润”,古冕之旐露垂象。《逸周书·王会解》注云:“繁露,冕之所悬垂也,有联贯之象。《春秋》属辞比事,仲舒之命,或取诸此。”经过多年的苦学、精思,“论思《春秋》,造著传记”[2],甚至传闻“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词》”[3],从而撰写了《春秋繁露》一书,其宗旨、目的,乃至神秘意义,都说明他是为汉朝统治者的政治统治立论的。

为了实现这个宗旨、目的,董仲舒融合儒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兼采黄老、法家学说,以“天”为最高范畴,构建了以“天人感应”为基础的目的论,代替汉初的黄老思想,成为汉代中期以后的官方哲学,完成了汉武帝制策所提出的政治任务,以适应封建大一统中央集权制的政治需要。这是理解董仲舒思想的要津、关键。

两汉时期所谓“正统”的儒家思想,西汉有《春秋繁露》,东汉有《白虎通义》。这些书的出现,都是其作者为了适应封建专制主义政治的需要,以“究天人之际”而主观附会天人关系,其目的在于说明王权的绝对化,统治的合理性,为此必须严格管制思想、统一思想,使儒家定于一尊,而排斥其他各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