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生万物的本体论

“道”生万物的本体论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道”为“德之本”,“德”产生仁、义、忠、信、密及万物。这是说,“道”所化之“德”产生各种不同形状、形态的万物,就此而论,则是“道德造物”。据此,我们说贾谊是主张“道”生万物的本体论。“道”是认识的方法。“道”是事物变化的规律。“道”为“性”的产生者。

第一节 “道”生万物的本体论

贾谊在《新书》的《道术》、《六术》、《道德说》等篇中,对于“道”生万物的本体论、“道”的本质属性以及“道”与“德”、“术”、“性”等的相互关系,作了论证。

关于什么是“道”?贾谊作了种种阐释。他说:

曰:“数闻道之名矣,而未知其实也,请问道者何谓也?”

对曰:“道者所从接物也,其本者谓之虚,其末者谓之术。虚者,言其精微也,平素而无设诸也;术也者,所从制物也,动静之数也。凡此皆道也。”[4]

道者,德之本也;仁者,德之出也;义者,德之理也;忠者,德之厚也;信者,德之固也;密者,德之高也。……道者无形,平和而神。道有载物者,毕以顺理适行,故物有清而泽。泽者,鉴也。鉴以道之神。……夫变者,道之颂也。道冰而为德,神载于德。德者,道之泽也。道虽神,必载于德,而颂乃有所因,以发动变化而为变。变及诸生之理,皆道之化也,各有条理以载于德。德受道之化,而发之各不同状。……性者,道德造物。物有形,而道德之神专而为一气,明其润益厚矣。……物所道始谓之道,所得以生谓之德。德之有也,以道为本。故曰“道者,德之本也”。德生物又养物,则物安利矣。[5]

从贾谊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所讲的“道”是一个多义性的范畴。但其基本含义则是产生万物的本体。

贾谊认为,“道”是虚寂无形、精微无状的万物之始基、产生者。“道”为“德之本”,“德”产生仁、义、忠、信、密及万物。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运动、变化,都是“道”的表现,“夫变者,道之颂也”,就是这个意思。“道”凝聚而为“德”,道虽无形不可见而神妙无穷,但它却“必载于德”,“德受道之化,而发之各不同状”。这是说,“道”所化之“德”产生各种不同形状、形态的万物,就此而论,则是“道德造物”。然而,究其万物所产生、变化的初始本根,则是“道”。所以说“变及诸生之理,皆道之化也”,“德受道之化”,“物所道始谓之道,所得以生谓之德。德之有也,以道为本。故曰‘道者,德之本也’。德生物又养物,则物安利矣”。贾谊明确指出:“道”为“德之本”,“德生物又养物”。由此引出“道德造物”的道德说。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道”生“德”,“德”生“物”。据此,我们说贾谊是主张“道”生万物的本体论。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贾谊所主张的“道”,还有其他方面的含义。主要有以下诸端:

“道”是认识的方法。贾谊说:“道者所从接物也,其本者谓之虚。……请问虚之接物何如?”回答是:“镜义而居,无执不臧,美恶毕至,各得其当;衡虚无私,平静而处,轻重皆悬,各得其所。明主者南面而正,清虚而静,令名自命,令物自定,如鉴之应,如衡之称。……此虚之接物也。”[6]又说:“道者……模贯物形,通达空窍,奉一出入为先,故谓之鉴。鉴者,所以能也。见者,目也。道德施物,精微而为目。是故物之始形也,分先而为目,目成也形乃从。是以人及有因之在气,莫精于目。目清而润泽若濡,无毳秽杂焉,故能见也。”[7]“道”是清虚平正,故能使万物毕见而无所藏匿,这种功能如同镜照万物而无所不见。清虚而静,却能使万物自命其名,令万事自定不乱,这样才能虚者知实之情,静者知动者之正,这如镜之应物,衡之称物。“道”的这种特点,就好像镜子和人的眼睛一样。镜子和眼睛之所以能显现和看见万物,是因为有“空窍”的存在,所以能照见和看见万物之形,不论多么细微之物,都不能遗漏,都能见到、实知。

“道”是事物变化的规律。贾谊在论述“道”为万物本体的同时,对“道”与“德”的关系作了论证,进而阐发了“道”与“理”的关系,并将“理”视为“道之化”、“德之生”而为物的变化规律和存在条理。他说:

德者,离无而之有。故润则腒然浊而始形矣,故六理发焉。六理所以为变而生也,所生有理。然则物得润以生,故谓润德。德者变及物理之所出也。夫变者,道之颂也。……德者,道之泽也。道虽神,必载于德,而颂乃有所因,以发动变化为变。变及诸生之理,皆道之化也,各有条理以载于德。……故曰“如膏,谓之德,德生理”。

德有六理,何谓六理?曰:道、德、性、神、明、命,此六者德之理也。诸生者,皆生于德之所生;而能象人德者,独玉也。写德体六理,尽见于玉也,各有状,是故以玉效德之六理。[8]

“道”是万物产生、变化的神妙者,其变化凝聚时而为“德”;“德”变化而产生“六理”,“六理”之所以变化而生,是因为事物有自己发展变化的规律、条理。所谓“所生有理”,“变及诸生之理”,“各有条理”等,都是指规律、条理而言。这“理”如同玉人治玉之纹理,按此而治玉则纹理乃见,“尽见于玉也”。此“理”为“德之理”、“德生理”。然究其本根,就其“德之所生六理”而言,“变及诸生之理,皆道之化也”。贾谊就这样把“道”、“德”、“理”联系起来,用以说明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条理。

“道”为“性”的产生者。贾谊在论证“道”化“德”、“德”化“气”、“气”化“物”,“物”有“性”的同时,把“性”作为“德”的“六理”之一,而建立了他的人性理论,并提出“材性”三等论的人性论。

关于什么是“性”?贾谊说:

湛而润厚而胶,谓之性。……性生气,而通之以晓。……性者,道德造物。物有形,而道德之神专而为一气,明其润益厚矣。浊而胶相连,在物之中,为物莫生,气皆集焉,故谓之性。性,神气之所会也。性立,则神气晓晓然发而通行于外矣,与外物之相感应,故曰“润厚而胶,谓之性,性生气,通之以晓”。神者,道、德、神、气发于性也。[9]

“性”是神气之所会。神和气来自道与德,所以“性”是“道德”所造物。物有形,形为气聚之形,故气聚而谓之性。气聚集凝结如同胶漆,“润厚而胶,谓之性”。有了人性之立,在人体内便有神和气。由于人的生命体中具有神和气,于是而有晓晓然之心,心与外物接触而发生感应,二者相应、相即而不离,如同润泽之物虽与他物不相合,却因外物的胶质而不相离,这就是人性。人性使人有清明之气,并能道晓外物,获得知识。由此可见,贾谊的人性论,是由“道”论、“道德”论而引申出来的,所谓“性者,道德造物”,便是此义。

贾谊由人生有性,性通外物,获得知识,明晓事理的人性论出发,而强调人从接触外物中求得知识,从后天习行中培养善性,修养美德。这是人人都需要做到的,尤其对皇太子更为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江山社稷的盛衰、存亡,所以必须及早教育皇太子,培养其善性,使之从小习性成自然,将来执政治国保江山、安万民。

贾谊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经验教训,特别是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他指出:“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10]其重要原因是对“赤子”——太子的教育不同。如:周成王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训。”“故乃孩提有识”而“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习与夫人居之,不能毋正。……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夫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开于道术智谊之指,则教之力也。……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11]教育对人的善与恶、正与邪、美与丑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周成王之所以成为仁君,就在于从小有“三公”之教,故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教习使之然也。秦二世胡亥之所以为恶,是由“赵高傅胡亥而教之狱,所习者非所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岂胡亥之性恶哉?其所以集道之者非理故也”。[12]贾谊的教化成善论是合理的。

“道”为人君统治的方术。作为统治方术的“道”,即“人君南面之术”,是贾谊所论之“道”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以《道术》、《六术》等文,专门论之。他指出:“道者所从接物也,其本者谓之虚,其末者谓之术。”作为“术”者,其要在“接物”、“制物”,其意在治国、理民,这便是“术之接物之道也者”。所以贾谊说:

曰:“请问术之接物何如?”

对曰:“人主仁而境内和矣,故其士民莫弗亲也;人主义而境内理矣,故其士民莫弗顺也;人主有礼而境内肃矣,故其士民莫弗敬也;人主有信而境内贞矣,故其士民莫弗信也;人主公而境内服矣,故其士民莫弗戴也;人主法而境内轨矣,故其士民莫弗辅也。举贤则民化善,使能则官职治;英俊在位则主尊,羽翼胜任则民显;操德而固则威立,教顺而必则令行;周听则不蔽,稽验则不惶,明好恶则民心化,密事端则人主神。术者,接物之队。凡权重者必谨于事,令行者必谨于言,则过败鲜矣。此术之接物之道也者。其为原无屈,其应变无极,故圣人尊之。夫道之详,不可胜述也。”[13]

“道”为“所从接物也”,“术”为“所从制物也”。贾谊对人主“接物之术”作了详细的论述。这就是,人主仁则民亲,人主义则民顺,人主礼则民敬,人主信则民信,人主公则民戴,人主法则民辅。举贤则民化善,使能则官职治;英才在位则人主尊贵,羽翼胜任则民众荣显;操德坚固而权威立,教令顺畅而令必行;遍听不受蒙蔽,详察而不惶恐,好恶分明则民心化,谋事周密则人主神明。所谓“术”者,就是了解事物、治理国民的通道、方法。权重而谨于行事,令行而谨于言论,则不会发生过错、招致失败。这就是“术之接物之道也者”。如此行“道术”,则是尽美尽善,而能应变无穷,所以圣君贤主才尊重道术,运用道术接物、治国,而能“南面而正”。

贾谊进一步指出,“道术”作为“人君南面之术”,其内容十分广泛,其主要方面则是阴阳、天地、人的问题。贾谊将其概括、归结为“六术”,即德之“六理”。他说:

德有六理,何谓六理?道、德、性、神、明、命,此六者德之理也。六理无不生也,已生而六理存乎所生之内。是以阴阳、天地、人尽以六理为内度,内度成业,故谓之六法。六法藏内,变流而外遂,外遂六术,故谓之六行。是以阴阳各有六月之节,而天地有六合之事,人有仁、义、礼、智、信之行,行和则乐兴,乐兴则六,此之谓六行。阴阳、天地之动也,不失六行,故能合六法;人谨修六行,则亦可以合六法矣。[14]

“六术”之旨为接物、制物,须就有形之德而言,所以不说“道”有“六理”,而说“德有六理”,因为“道者无形”,“德者,离无而之有”,“浊而始形”,所以“六理发焉”。贾谊以六为备、为法,以“六”为数,备述阴阳、天地、人之理,以此而“接物”、“制物”。他认为,阴阳、天地、人之事,都以“六”为完备、法则。德有六理、术有六术、法有六法、行有六行、艺有六艺、人有六亲等,所以“事之以六为法者,不可胜数也”,“六者非独为六艺本也,他事亦皆以六为度”,“故曰六则备矣”。[15]人认识、掌握了“六术”,就可以知阴阳、通天地、尽人事,这就是“先王之所以禁乱也”,“故先王以为天下事用也”[16]的道理和根据。据此,我们说贾谊的“道术”、“六术”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统治方法、方术。

贾谊以“道”为本体论,而对之展开了全面深入的论述,所以说贾谊的“道”论、“道德”论、“道术”论、“六术”论,是广泛而深入,精辟而独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