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生天地的宇宙观

“道”生天地的宇宙观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道”为天地万物的本根、本体,题意明确,题解精确,一语中的。就此而论,“道”既是天地万物的本体、始基,又是宇宙的整体、唯一者。《淮南鸿烈》的作者进一步指出,“道”产生天地万物是自然而然的运动变化过程,不是有意识、有目的、有主宰而使之运动变化活动的。由此可见,《淮南鸿烈》“道”生天地万物的宇宙观与《老子》“道”本体论是相近的。

第一节 “道”生天地的宇宙

《淮南鸿烈》的作者继承和发展了先秦以来的道家思想,把“道”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化生天地万物的最初本体。

《淮南鸿烈》第一篇为《原道训》,高诱在题解中说:“原,本也。本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厉万物,故曰‘原道’,因以题篇。”“道”为天地万物的本根、本体,题意明确,题解精确,一语中的。

《原道训》集中阐发了“道”的意义、作用、特性等,它开宗明义就说: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慏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是故能天运地滞,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与万物终始。风兴云蒸,事无不应;雷声雨降,并应无穷。鬼出电入,龙兴鸾集;钩旋毂转,周而复匝。……无为为之而合于道……而大宇宙之总。

“道”是宇宙的本体,“大宇宙之总”,所以是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无事不能的。宇宙万物的产生、变化、转化,都是“道”之所为、表现。“道”充满宇宙空间,是高深莫测、广大无限的万物源泉,天地万物都是从这里产生、流出、演化出来的。

就此而论,“道”既是天地万物的本体、始基,又是宇宙的整体、唯一者。所以《原道训》说:“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际天地。其全也,纯兮若朴;其散也,混兮若浊。浊而徐清,冲而徐盈,澹兮其若深渊,汎兮其若浮云,若无而有,若亡而存。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所谓一者,无匹合于天下者也。”这里所谓的“一者”、“物之大祖”、“万物之总”、“百事之根”等,都是指“道”而言的。因为“道”是“无形者”,又是“唯一者”,由这个无形的唯一者,而产生天地万物,千变万化,所以说“道”是一切事物的祖宗、根本、总根源,“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没有“道”,也没有天地万物了。就是说,只有无形的超时空的“道”,才能产生有形体的万物。

《原道训》虽然指出“道”为“覆天载地”,“包裹天地”,“禀授无形”,“物之大祖”,“万物之总”,“百事之根”,是产生天地万物的原初者、唯一者,但是却没有具体的论述“道”是如何产生、演化天地万物的。在《天文训》中则作了具体的论述。这就是:

天墬(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img28,故曰太昭。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

天地未形成的时候,宇宙中什么都没有。当时宇宙中只有“道”。“道”生“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是最原始、最精微的物质。“气”中含有“阴阳”,“阳气”飞扬而为天,“阴气”凝聚而为地,天地之合气变化、集聚、演化,而为四时、万物。就是说,“道”为化生天地万物的原始状态,经过一系列的分合、聚散、演化过程,产生、形成了天地万物。所以说:

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地以设,分而为阴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阳相错,四维乃通。或死或生,万物乃成。[2]

“道”为“一”,“一”为阴阳合和之“元气”,“元气”分为阴阳二气。由于阴阳二气的矛盾斗争,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彼此合和,而产生、演化为天地万物。所以说:“天地之合和,阴阳之陶化万物。”[3]“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矣。”[4]“阴阳同气而相动也。……故至阴img29,至阳赫赫,两者交接成和,而万物生焉。”[5]这些都是说,由于阴阳合和之气中的阴与阳的两个矛盾方面的相互对立、相互交接、相互和谐,而化生了天地万物。

阴阳合和之气,是对立物组成的统一体,作为阴阳的最初本体、始基,则是“一”。因为它是原始无前最初本体、本根,故为“太一”。所以说:

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同出于一,所为各异,有鸟有鱼有兽,谓之分物。方以类别,物以群分,性命不同,皆形于有。隔而不通,分而为万物,莫能及宗,故动而谓之生,死而谓之穷。[6]

“道”为“一”、“太一”。“一”、“太一”为原始未分的浑沌本体,由其分化为阴阳,阴阳的交互作用、相互合和而产生天地万物。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千差万别,形态各异,究其最初本根则是“道”,亦即“一”、“太一”。这就是《淮南鸿烈》的宇宙本体论。

《淮南鸿烈》的作者进一步指出,“道”产生天地万物是自然而然的运动变化过程,不是有意识、有目的、有主宰而使之运动变化活动的。这就是:

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跂行喙息,蠉飞蝡动,待而后生,莫之知德;待之后死,莫之能怨。得以利者不能誉,用而败者不能非。收聚畜积而不加富,布施禀授而不益贫。[7]

道出一原,通九门,散六衢,设于无垓坫之宇,寂漠以虚无。非有为于物也,物以有为于己也。是故举事而顺于道者,非道之所为也,道之所施也。夫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六合所包,阴阳所呴,雨露所濡,道德所扶,此皆生一父母而阅一和也。是故槐榆与橘柚合而为兄弟,有苗与三危通为一家。夫目视鸿鹄之飞,耳听琴瑟之声,而心在雁门之间,一身之中,神之分离剖判,六合之内,一举而千万里。是故自其异者视之,肝胆胡、越,自其同者视之,万物一圈也。[8]

“道”虽然产生天地万物,但是却不主宰、操纵天地万物,所以是无意识、无目的的自然而然的发生过程,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有为活动。因为“道”的本质特性是产生而不主宰,自然而无为的。由此可见,《淮南鸿烈》“道”生天地万物的宇宙观与《老子》“道”本体论是相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