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孔子应先立志学做圣人

学孔子应先立志学做圣人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学孔子应先立志学做圣人学孔子,首先要立志,要“志于学” 。儒家的立志,就是学做圣人,做圣人是指要把精神境界提得相当高,把生命质量提得相当高。学做圣人,是件很有必要的事。回答是要学做圣人,而学做圣人,正是儒者之学的目标。学做圣人,就是尽为人之道,而尽为人之道就是符合于天道,因此说,儒者之学是“通乎道”的。成德,即成为圣人。

四、学孔子应先立志学做圣人

学孔子,首先要立志,要“志于学” 。只有保持这个“志于学”的志,才有可能将这个学进行到底。其实,保持志就是学,保持志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保持志,也就是“勿忘勿助”中的勿忘。能够保持志而勿忘,学也就在其中了。对于这个道理,王阳明曾经说到:

学是学存天理。

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闲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传习录》)

一心持志,就等于一心在学习上;一心在学习上,就是一心在天理上,也就是一心在仁上;一心在仁上,就是孔子所说的“无终食之间违仁” 。心性之学的志与学的关系就是这样的。

儒家的立志,就是学做圣人,做圣人是指要把精神境界提得相当高,把生命质量提得相当高。如要学习孔子,首先就应该具有这样的志向。学做圣人,是件很有必要的事。因为所谓圣人,就是指心态美好、精神境界高尚的人。虽然我们常人离圣人的境界远得很,但是,凡是人,谁不想自己能有一个美好的心理状态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因此,我们都应该有个志向,都要去做圣人。对于这个道理,朱熹这样说道:

所谓学者,始乎为士者所以学而至乎圣人之事也。伊川先生有言: “今之学者有三:词章之学也;训诂之学也;儒者之学也。欲通乎道,舍儒者之学何? ”尹侍讲所谓: “学者所以学为人,学而至于圣人,亦不过尽为人之道而已。 ”此皆切要之言。 ”

(《续近思录·论学》)

这段话的意思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应该怎样做人的问题。应该怎样做人呢?回答是要学做圣人,而学做圣人,正是儒者之学的目标。学做圣人,就是尽为人之道,而尽为人之道就是符合于天道,因此说,儒者之学是“通乎道”的。

学做圣人,首先须立定志向。孔子在十五岁时,就有这样的志向了。据说王阳明也有一个学做圣人的经历,他也是先立定了志向的。曾见一篇介绍王阳明情况的文章这样说:

王阳明十八岁时在回余姚途中拜访程朱学派学者娄谅,娄谅向他介绍朱熹的格物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深受启发。

(《传习录概述》)

“圣人可学而至” ,最重要的事是要立志。除了立志之外,要学做圣人就需要实行心思向内的功夫,这功夫是指:心中时刻想着仁,而避免任何有偏差的别的想法。这避免有偏差的想法,用《论语》的话来说,就叫做“绝四” 。何谓绝四?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

所谓绝四,指没有意、必、固、我。意,指想象臆断;必,指固执;固,指保守;我,指自私。没有意、必、固、我,是指想法中没有这样的偏差。对于“绝四” ,张载这样解释道:

仲尼四绝,自始学至成德,竭两端之教也。……意,有思也;必,有待也;固,不化也;我,有方也。四者有一焉,则与天地不相似。

(《正蒙·中正》)

竭两端而教,意为教人消除分别心。竭,消除;两端,是非善恶等分别心。成德,即成为圣人。与天地相似意为天人合一,而与天地不相似则意为不能天人合一。其实,绝四就是不违仁,不能绝四就是违仁。与天地相似,意为什么也不想,而绝四,其实就是指什么也不想,假如一有所想, “则与天地不相似” 。

对于学做圣人的功夫来说,一方面是不违仁,另一方面则是绝四,这不违仁与绝四,就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孔子说:

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

观过,指想到了自己当下的念头,就是绝四;过,指念头。而想自己的念头,就是以心想心的状态,这时深层自我意识就在心中了,这就是仁的心态。观过,也就是孟子的求放心。综上所述,可知应想什么和不应想什么正是功夫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无论是不违仁还是观过,都是指精神内敛、心思向内。儒、道、佛三家的功夫都是心思向内,不过,道佛是一味地心思向内,不做其他的事,而儒家则是在心思向内的同时还要做其他的事。这叫用功与做事两不误。下面是以心思向内的状态来读书的例子。朱熹说:

此教人读经史之法……更须端庄正坐,中存敬畏,如与圣贤相对,则此心既定,虚灵自生。

(《续近思录》)

“中存敬畏,如与圣贤相对” ,意为“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指的是心思向内的状态。虚灵自生,虚灵指人的自性,即深层自我意识。上面是说用心思向内的心态来读书,照儒家学问事业的要求,在做其他任何事时,也都要用这样的心态来对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