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造成理学与心学差异的原因

造成理学与心学差异的原因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造成理学与心学差异的原因理学和心学都是心性之学,都注重心思向内用功, “皆主张从用工夫入手”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造端乎夫妇,指君子之道由普通男女都懂得的浅近道理开始。由于孟子能够实行圣贤之教,因此说孟子就是圣贤。

三、造成理学与心学差异的原因

理学和心学都是心性之学,都注重心思向内用功, “皆主张从用工夫入手” 。心思向内用功,就是效法于天、回归于天、天人合一。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这就是关于宇宙人生的道理。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易经》)

幽,指形而上的道;明,指形而下的器。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观察,可以获取(领悟到)关于宇宙人生的深奥道理。

《诗》云: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中庸》)

鸢飞鱼跃,泛指世上事物的现象和这现象所包含的本质意义。上下察,即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君子之道,指的是明明德和亲民的事,也就是儒家的学问和事业。造端乎夫妇,指君子之道由普通男女都懂得的浅近道理开始。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意思是,君子之道如到了最高深精妙的境界,能明察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本质意义。

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这里的格物,是指观察事物、探索事物之中所包含的本质意义。贯通处,指由浅近的事物现象而领悟到深奥的宇宙人生的道理。

日用之间,随时随处,提撕此心,勿令放逸,而于其中,随事观理,讲求思索,沉潜反复,庶几于圣贤之教,渐有默而相契处,则自然见得天道性命,真不外乎此身。而吾之所谓学者,舍是无有别用力处矣。

朱熹:《续近思录》)

“提撕此心,勿令放逸” ,指求放心、心思向内而勿忘。 “讲求思索,沉潜反复” ,指深入探究事物之中含蕴着的本质意义。 “天道性命,真不外乎此身” ,意思是,宇宙人生的本质就存在于自己心性之中,或说就可以在自己的心性中反映出来。这段话的意思是,要用心思向内的心态与相关事物结合起来(“随事观理”) ,用这种方式来领悟圣贤所说的关于宇宙人生的道理(“于圣贤之教,渐有默而相契处”) ,进而来实行天人合一(“天道性命” 、 “不外乎此身”)。学问之道,唯此而已(“学者,舍是无有别用力处矣”)。

所谓圣贤之教,这“圣贤”是指最先领悟到有关宇宙人生的深奥道理的人,这“教”就是使人觉悟。孟子曾这样说: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孟子·万章》)

实行圣贤之教,就是“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由于孟子能够实行圣贤之教,因此说孟子就是圣贤。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获得关于宇宙人生道理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自己直接从生活经历中有关事物里面去求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 , “上下察” ,“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 ;叧一条是从圣贤的话语中去求取(“默而相契”)。走第一条路如能够走通的人就是先知先觉者。能够走这条路,需要相当大的志向抱负;能够走通这条路,则需要相当高的悟性。因此说,只有少数的佼佼者能够在这条路上获得成功,而绝大多数人与这条路是无缘的。至于第二条路,要比走第一条路稍微省力一点。要想走通这条路,除了志向抱负和极高的悟性外,还需要一定的机遇,即能够有条件接触圣贤之教(口头的乃至书面的语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