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理学与心学的不同之处

理学与心学的不同之处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理学与心学的不同之处关于理学与心学不同之处方面的内容,可先看南怀瑾的有关论述:两宗旨者,即朱子以“道问学”为尚,陆子以“尊德性”为主。理学与心学两派的学说内容各自有着不同的侧重点,理学家侧重于“道问学” ,心学家则侧重于“尊德性” 。如通常所说,理学重的是道问学,心学重的是尊德性。由此可见,理学与心学的差别就在于哪家更注重心思向内的功夫。

二、理学与心学的不同之处

关于理学与心学不同之处方面的内容,可先看南怀瑾的有关论述:

两宗旨者,即朱子以“道问学”为尚,陆子以“尊德性”为主。道问学须多识前言往行,以博识弘文为务;尊德性则以体会得心性本然,则本立而后道生,其余皆在其中矣。此朱陆之所异也。

(《禅海蠡测》)

理学与心学两派的学说内容各自有着不同的侧重点,理学家侧重于“道问学” ,心学家则侧重于“尊德性” 。 “尊德性而道问学”是《中庸》里的一句话,德性,是指人的自然本性,即深层自我意识。这是心思向内用功的结果。尊德性,意为注重心思向内的功夫,以保持自己的德性。道问学,意思是泛观博览,增加关于宇宙人生方面的知识,这是属于心思向外的事。理学家主张通过掌握相关知识,先理解心思向内的重要性, “多识前言往行,以博识弘文为务” ,再来实行“向自家身上体认”的修养功夫。而心学家则认为,心思向外求取相关的知识,目的只是为了懂得本然心性(德性)为何物,既然已经知道了本然心性,就应该直接去把握住自家的本然心性。把握住本然心性,这是根本。这样,就能“本立而道生” ,就能达到为道的目的了。因此,心学家认为,应该直接实行心思向内用功,不应该心思向外去求取知识。

对于理学家与心学家的不同,张中行说:

由南宋起,道学就分为两派:理学和心学。如通常所说,理学重的是道问学,心学重的是尊德性。尊德性就是求不失其本心,用陆的话说,这是知本, “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失其本心,有原因,是为物欲所蔽。所以修持的重点是去蔽,恢复心的本然。心至上,明心见性就可以不随着经书转,这与理学相比,是更靠近禅了。

(《禅外说禅》)

这个说法与南怀瑾的说法一样。由于心学家比理学家更像佛家禅宗那样,更重视明心见性,所以才会将“格物致知”作“求其本心”的意思去理解,而不像理学家那样强调对有关宇宙人生方面理论知识的追求。所谓“不随着经书转” ,意思就是要排除知识。关于道问学与尊德性的不同,南怀瑾还这样说:

老氏有言: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日益为“道问学” ,日损为“尊德性” 。“道问学”须广其知见, “尊德性”须放心旷寂。放心必要空其所有,广知见则须实其所无。

(《禅海蠡测》)

空其所有,是指心思向内什么也不想,实其所无,是指心思向外获取知识。由此可见,理学与心学的差别就在于哪家更注重心思向内的功夫。

对于理学与心学之间的差异,冯达文说:

朱熹强调泛观博览而后归约,二陆(陆九渊兄弟)则强调先发明本心而后博览。朱指摘陆教人太简单,陆则称朱的求学方法太支离。

(《回归自然》)

归约,意为抓住要领。理学家希望通过“泛观博览” 、 “多识前言往行”来抓住儒家心性之学的要领。可是,这样做难度很大,有无从下手的困难,泛观博览、多识前言往行的结果往往是不得要领。发明本心,意为把握住自己的深层自我意识,而这个本心属于形而上的范畴,假如不是亲身体验,就会无法领会而至于格格不入。因此说,理学家所认为的求学的方法是支离而漫无头绪的,而心学家所认为的教人的方法是茫然而空疏的。照这样说来,理学家和心学家的说法都有着不周到的地方。至于冯达文所说的“二陆则强调先发明本心而后博览”一语,我们应该知道既已发明本心了,就不存在博览不博览的问题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