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的学理设定

人的学理设定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人的学理设定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思想里,“欲”表示的是个人的欲求,而且最初多用作动词;离开个人就没有“欲”存在的理由。先秦儒家也用“欲”来讨论人的欲望,因此,我们在孔、孟那里找不到“人欲”、“私欲”的概念。儒家所体现的德欲的对立,正是贯穿在对欲望的认识和规定的演进过程之中的。由于欲望产生于本性,是本性的因子之一,而本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所以,追求欲望是人性的必然内容。

2.人的学理设定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思想里,“欲”表示的是个人的欲求,而且最初多用作动词;离开个人就没有“欲”存在的理由。“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贵贱、愚智、贤不肖欲之若一,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圣人之所以异者,得其情也。”(《吕氏春秋·情欲》,第16页)人不仅有欲望的存在,而且存在贪欲的情况。欲望具体是通过情感表现出来的,圣人与一般人的不同,就在于能够通过节制情欲而达到“得其情”,这是客观的事实。

在本质的意义上,欲望除了私欲以外,并不存在“公欲”,这跟日语对“欲”的解释是一致的。日本汉学对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欲”,就是做私欲来理解的。先秦儒家也用“欲”来讨论人的欲望,因此,我们在孔、孟那里找不到“人欲”、“私欲”的概念。“私欲”概念的最早出现在《荀子》,约有3例;“人欲”概念的最早使用当是《礼记·乐记》,仅约1次。儒家所体现的德欲的对立,正是贯穿在对欲望的认识和规定的演进过程之中的。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究明,正是对本问题的回答。

孔子虽然有对“欲”的详尽论述,但并没有正面回答何谓欲的问题。就现在掌握的资料,关于欲望的产生,有“欲生于性,虑生于欲,倍生于虑,争生于倍,党生于争”(《郭店楚简校读记·名数》,第220页)的阐述。也就是说,欲望产生于本性,有欲望就有谋划,有谋划就会出现背弃,背弃必然产生争斗,争斗自然偏私成伙;另一方面,“贪生于欲”、“喧生于欲”、“浸生于欲”、“急生于欲”(同上,第221页),欲望还是贪婪、喧哗、沉溺、狭窄的源头。在荀子那里,“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以所欲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故虽为守门,欲不可去,性之具也”(《荀子·正名》,第428页)。情感是本性的内容规定,欲望是情感的应对,或者说,欲望是情感的具体化;追求欲望是人情所不可避免的课题,无论是谁,无法离开欲望的满足,欲望使本性变得完备。与竹简的意思是一致的。

由于欲望产生于本性,是本性的因子之一,而本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所以,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第36页)

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荣辱》,第63页)

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孟子·告子上》,第2749页下)

富贵是人的共同追求,饥饿了要吃饭,寒冷了要穿衣,劳累了要休息,爱好利益、厌恶祸害,这些都是不需任何外力推动的,无论谁都一样,可以说是人之自然。不仅如此,而且人与人之间具有相同的味觉、听觉、视觉爱好,即“同美”。所以,追求欲望是人性的必然内容。而相同的味觉、听觉、视觉的满足,使人与外物建立了客观的联系,这外物就是“人之所欲”。由于人的生物特性使人与相同的外物形成联系,这又为争斗的产生埋下了伏笔,或者说,从另一个侧面回答了上面提到的争斗产生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