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目标血糖的设定原则

目标血糖的设定原则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设定目标血糖时,惟坚持安全、灵活、稳定、有效的全方位、个体化原则,胰岛素泵才能针对不同患者,起到最好的治疗效果,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控制血糖不是单纯为了降糖,而是使血糖处在某一阶段中,使人体各器官维持在最佳的状态,所谓某阶段的血糖标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目标血糖。胰岛素泵的目标血糖设定固然重要,但在设定工作中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其实更为重要,这往往在实践中较难把握,或易被忽视。没有了原则或原则设定不合理,在治疗中易造成不理想的结果,或因掺杂人为的因素而失去安全性,从而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大量循证医学实验证实,严格控制血糖有利于遏制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但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血糖的控制目标应因人而异,总体上应以相对严格,但不发生低血糖,预防及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为目标。针对不同的患者群体笼统地按照一个原则进行,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目前临床工作的要求,应具体实行安全、灵活、稳定、有效的全方位、个体化原则。

1.针对基本无低血糖发生,糖化血红蛋白<6.5%的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应侧重于安全、灵活的原则 在我国,儿童糖尿病患者以1型糖尿病居多。设定目标血糖值时,应综合考虑其年龄、心理因素。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近期血糖控制良好,未来生存时间要求较长等特点。由于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活动较多,热量摄取、饮食次数及种类较成人相对更多。因此,注重安全、灵活原则尤为重要,警惕因患儿使用不当或活动碰撞,导致胰岛素泵故障或者摄取了非正常剂量胰岛素,危及生命。根据不规律的进餐时间及进食多少,灵活调节胰岛素剂量,进一步稳定地控制糖代谢紊乱,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提高远期生存率。对年龄相对较小的儿童血糖控制目标应适当放宽,研究发现,少年儿童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泵治疗的严重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更趋于正常,从而显著改进了代谢水平及生长速度,同时减少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作次数。

2.针对糖化血红蛋白在7.0%~7.5%,甚至>7.5%,存在并发症并反复出现低血糖的老年患者,应侧重于安全、稳定的原则 胰岛素泵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已非常广泛,但近年来,也越来越广泛的用于60岁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这部分患者中99%属2型糖尿病。考虑到该类患者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常合并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其他危险因素,同时伴随胰岛B细胞老化,功能和数量降低,加重了胰岛素分泌减少。另外,老年人的基础代谢率逐渐下降,活动减少,近年因生活改善,饮食相对增多,多数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易伴有不同程度的肥胖,进而引起胰岛素抵抗,从而使高血糖症加重。另一方面,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使高糖毒性损害了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破坏部分神经系统,使得老年患者反应性较差,较其他人群更易出现无意识的低血糖。随着这种恶性循环不断加重,并发症逐步出现。此时,安全、稳定的降糖是首要原则。与儿童血糖控制目标相同,对于年龄>60岁的患者可使得放宽血糖控制要求,但都应最大程度的避免出现高血糖症状或者因血糖过高或过低所致的急性并发症。这样可以不仅安全有效地消除高血糖的毒性,保持全天血糖稳定;而且可以改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减轻患者动脉硬化、神经病变等不良影响,并能减少远期医疗费用。

3.针对糖化血红蛋白<7%的一般人群,应侧重于安全、有效的个体化原则 该类患者大致包括两个部分:①1型糖尿病的成年患者;②病程较长的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单一或联合口服降糖药很难使血糖控制达标,需要联合胰岛素注射,甚至用胰岛素替代治疗才能控制血糖。设定目标血糖时,一方面,综合考虑其近期血糖基本控制良好,并发症发病率相对较低,未来控制血糖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出现和进展。另一方面,应根据成年患者的机体功能相对较好,饮食、作息相对不规律,依从性各异等特点。因此,除了首要的安全原则,还应坚持有效的个体化原则,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将血糖维持在接近正常水平,使得每一次治疗都能够达到效果,能够对近期及长远的血糖真正有效、合理的控制,更快减少高糖毒性,避免低血糖风险,以最大限度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从而减少未来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设定目标血糖时,惟坚持安全、灵活、稳定、有效的全方位、个体化原则,胰岛素泵才能针对不同患者,起到最好的治疗效果,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邹大进 那 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