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的自然性

生态的自然性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生态的自然性老子主张自然无为,人应当效法天地,天地均以道为法则,道效法自然,所以人效法天地也就是效法自然。在庄子看来,万事万物的自然朴素之美就在于它们本然地存在。庄子引用云将与鸿蒙的对话使人深思。在《达生》篇中,庄子讲了几则顺应自然的故事。老子主张知足知止,适可而止,谴责对自然界采取杀鸡取卵式的开发。

一、生态的自然性

老子主张自然无为,人应当效法天地,天地均以道为法则,道效法自然,所以人效法天地也就是效法自然。自然界自然而然,自然是自然界的自然性。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合乎自然的要求,才能为自然界所接纳。自然界惟有自在自为地存在,才能保持自身的本性,因此,自然是最高之美,自然界原本就是美的,自然的生态环境就是美的本身。

在庄子看来,万事万物的自然朴素之美就在于它们本然地存在。“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天道》)“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田子方》)庄子认为,自然界从来都是自在自为地存在和发展,可是由于人为的干预和一味地索取,穿牛鼻,套马鞍,伐山木,射鸟兽,开道路,兴舟舆,贵珠宝,尚财货,以至于“灾及草木,祸及止虫”。(《在宥》)自然界的自然和谐之美被破坏了,造成了“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盖以荒”(《在宥》)的不正常生态。庄子引用云将与鸿蒙的对话使人深思。“云将曰:‘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为之奈何?’……鸿蒙曰:‘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灾及草木,祸及止虫。噫!治人之过也!’……云将曰:‘吾遇天难,愿闻一言。’鸿蒙曰:‘噫!心养。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堕尔形体,黜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 溟。解心释神,莫然无魂。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在宥》)万物纷纷芸芸,各有自己的盛衰消长之理。树高千尺,叶落归根,昌盛的万物生于大地后又归于大地,化入宇宙无限的循环之中。如果扰乱了自然的秩序,违背了万物的本性,自然的正常状态就不能维持。一旦生态失去了平衡,就会导致群兽离散,飞鸟夜鸣;殃及草木,祸临昆虫。只有顺任自然,才能让万物自生自化。人不能自认聪明,对物使用心机,而应与外物泯合,任万物按自己的本性自然地生长。

庄子主张以自然的方式对待自然。人绝对没有能力改变大自然固有的本性,惟有顺其自然,适可而止。“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是,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渔父》)天地自然有其自身生存的法则,它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人只能顺应它,而不能违背或任意加以改变,顺应自然的法则就可以通顺,背离自然的法则就必然失败,所以圣人都知道尊重和顺从自然的法则。“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澹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缮性》)古时之人,在混沌芒昧之中,举世都淡漠互不相求。在那时,阴阳和顺宁静,鬼神都不打扰,四时运行合于节度,万物不受伤害。众生没有夭折,人虽有知识,却无处可用,这可称为纯粹合一的状态。在那时侯,无所作为而让万物顺任自然。

在《达生》篇中,庄子讲了几则顺应自然的故事。一个是纪 子为周宣王养斗鸡的故事。纪 子为周宣王养了一只斗鸡,养了十天,宣王问:“鸡可以斗了吗?”纪 子回答说:“不行,它还骄昂而恃气。”过了十天,宣王又问,回答说:“还不行,它听到声音见到影像还能作出反应。”又过了十天,宣王又问,回答说:“还是不行,它还是怒视而气盛。”又过了十天,宣王再问,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虽然鸣叫,它却不为所动,看起来像只木鸡,精神凝寂,别的鸡不敢应战,见到它掉头就走。”另一个是鲁君养鸟的故事。从前有只鸟落到鲁国郊外。鲁君喜欢它,杀牛宰羊来喂它,演奏《九韶》的乐曲来使它快乐。鸟却头晕眼花忧虑悲伤,不敢吃东西。这叫做用养自己的办法养鸟。庄子反对这种“以己养养鸟”,而主张“以鸟养养鸟”。“若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鳅鲦,委蛇而处,则安平陆而已矣。”如果以鸟养的办法来养鸟,就应该让它栖居在深林之中,漂游于江湖之上,吃着小泥鳅,跟随着鸟群的行列起居,一块平常的陆地就可以使它满足。鸟,害怕听到人的声音,《九韶》的音乐只会让鸟感到恐惧和不安。庄子还用许多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鱼,只有在水中才能生存,河水干涸,鱼儿们被困在陆地上,彼此吹着湿气,用涎沫互相滋润,不如它们在江湖里互相忘却。沼泽里的野鸡,宁愿十步一啄食,百步一饮水,也不愿被关在笼子里,在笼子里虽然神气,可并不自在。

此外,庄子还讲了许多寓言故事,如“庖丁解牛”、顺性养虎、爱马的教训等,都是在暗喻人不能违背自然的天性,应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去开发利用大自然,而且要注意适可而止,“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人间世》)这就是说,不能强求事物的成功,对大自然的要求超过一定的限度,就必然会带来祸害。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知足,常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道自我满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欲,所以知道知足知止,才能得到永远的满足。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有自己的限度,人类为了生存,离不开向自然界索取必要的物质原料,但不能超过特定的度。老子主张知足知止,适可而止,谴责对自然界采取杀鸡取卵式的开发。“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后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四十章》)只有懂得知足知止的道理,才能避免危险,远离灾祸,就可以保持长久。因此,人类对自己的欲望必须要有所克制。

庄子坚持和推进了老子的思想,痛斥那些涸泽而渔的掠夺大自然的野蛮行径:“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性,惴 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 箧》)在庄子看来,每每灾祸横行、危机四起,其罪恶之根源就在于人们不能做到知足知止,喜好智巧,在于天下人都只知道追求他们所不知道的,却不去探索他们所知道的,都只知道非难他们所认为不好的,却不知道非难他们所认为好的,以至于对上遮蔽了日月的光明,对下溶毁了山川的精华,中间破坏了四时的运行;无足的爬虫,微小的飞虫,全都丧失了本性。破坏了自然的环境,使物丧失了天然本性,这真可谓伤天害理,可恨可悲。“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知能止,不亦悲乎!”(《齐物论》)人一旦秉受天地之气成其形体,就有了对外物不停的占有欲,忙碌追逐于其间,却不能自止,该是何等的悲哀!

“不知常,妄作,凶。”(《老子·第十六章》)“兽死不择音,气息 然,于是并生心厉。克核大圣,则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人间世》)老子和庄子不愧为一代圣哲,他们主张知常知和,适可而止,不要过分待物,要顺乎自然,合理适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这些都与当代的西方生态思想理论有着惊人的一致,对于我们维护生态环境,有节制地进行开发建设,建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的经营机制,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