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婆罗门教的宗教统治

婆罗门教的宗教统治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婆罗门教的宗教统治婆罗门教塑像婆罗门教塑像古印度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宗教,佛教的兴起及其修持思想和实践,源自古印度丰富多彩的原始宗教和历史文化。吠陀正义神浮雕其中,婆罗门种姓最初是协助刹帝利进行统治,为从事宗教活动的祭司僧侣阶层,他们掌握宗教大权,垄断文化,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婆罗门和刹帝利则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

1.婆罗门教的宗教统治

婆罗门教塑像

img69

婆罗门教塑像

古印度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宗教,佛教的兴起及其修持思想和实践,源自古印度丰富多彩的原始宗教和历史文化

公元前两千年中叶,属于印欧语系、强悍好战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进入恒河流域,经过长期战争,摧毁了无数城市,征服了当地的大部分达罗毗荼人。

雅利安人(梵文:Arya,意为高贵、高尚),白种人。身材高大,皮肤白皙,发色浅淡,高鼻子,蓝眼睛,讲印欧语,早先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19世纪以来,印欧语学者不断尝试寻找原始印欧语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时的根据地,即通常所说的“印欧语故乡”,由于在比较语言学发展的早期认为最古老、最原始的印欧语是梵语,所以一般都把印度视为印欧语的发祥地。以后,又有人将亚洲其他地区看做印欧语的摇篮。现在,多数学者倾向英国人R.G.Latham最先提出的印欧语应发源于欧洲的看法。原始印欧人的聚集地应是北日耳曼一带,也就是中欧和东欧偏北的地方。

img70

帕米尔高原

img71

帕米尔高原

img72

果亚的仁慈耶稣大教堂(Basílica do Bom Jesus)保存有圣方济·沙勿略的遗物。随葡萄牙人进入印度传教的耶稣会传教士们是最早留意到种姓制度的西方人之一。

雅利安人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先进文化,由游牧生活转为定居的农业生活。随着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内部的贫富分化,雅利安人把社会划分了等级——种姓(梵文:Varna,即瓦尔纳,原意是颜色或品质。雅利安人肤色白,土著居民肤色黑)。最先是作为统治者的雅利安人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两大种姓,后来在雅利安人中又划分种姓,逐渐形成了婆罗门(Brahmanas)、刹帝利(Kshatriyas)、吠舍(Vaishyas)、首陀罗(Shudras)四大种姓。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

img73

吠陀正义神浮雕

其中,婆罗门种姓最初是协助刹帝利进行统治,为从事宗教活动的祭司僧侣阶层,他们掌握宗教大权,垄断文化,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刹帝利种姓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这些王族及武士等世俗贵族,以雅利安人为主体,但也有部分非雅利安人,例如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属于非雅利安人种的刹帝利种姓。婆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

吠舍种姓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种姓是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另外还有不在四大种姓之列、社会地位更加低下的贱民——旃陀罗,被称为“不可接触者”。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婆罗门僧侣宣扬“婆罗门至上”学说,即自己从事祭祀的这个僧侣阶层是地位最高的,鼓吹“吠陀天启”说,即将人群分为四个种姓完全是出于神的意志,是天经地义的。婆罗门的经典《吠陀》用神话来解释种姓制度的出现,说原始巨人普鲁沙死后,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罗门,用双手制成了刹帝利,用双腿制成了吠舍,用双脚制成了首陀罗。婆罗门僧侣还宣扬:凡是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人,来世才能升为较高种姓,否则,即降为较低种姓。因此,对于广大劳动者和奴隶来说,应该逆来顺受,放弃斗争,遵守奴隶主阶级制定的“达摩”,即所谓的“法”,以免加重来生的灾难。

此外,他们还制定了许多法律,其中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

《摩奴法典》首先确认婆罗门是人世间一切的主宰,而首陀罗只能温顺地为其他种姓服劳役。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罗门和刹帝利则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为了镇压低级种姓吠舍、首陀罗的反抗,摩奴法典还规定了许多残酷的刑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