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逆向创新理论内容

逆向创新理论内容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文文献中,Reverse Innovation被翻译为逆向创新、回溯创新、反向创新或者颠倒创新,其表述区别不大,本书选择“逆向创新”作为中文翻译。然而作为逆向创新重要理论基础的BOP战略理论、破坏性创新理论和价值创新已有较多研究基础。BOP战略是逆向创新理论的基础。

在中文文献中,Reverse Innovation被翻译为逆向创新、回溯创新、反向创新或者颠倒创新,其表述区别不大,本书选择“逆向创新”作为中文翻译。除此之外,类似的概念还有Frugal Innovation、Constraint-based Innovation、Trickle-up innovation,可翻译为节俭创新、节制性创新、逆流创新。

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本土企业的不断挑战,西方企业界和学术界不得不重视对新兴市场的研究,21世纪初的金融危机,更促使西方跨国公司对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进行扩张,因此,围绕新兴市场成功案例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其文献对象主要集中在印度和中国两大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逆向创新理论。因此,逆向创新理论由西方学者提出,而其现象主要集中于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现有文献的作者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印度。由于逆向创新现象产生于21世纪初,因此,这种源于企业实践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现象描述、个案分析、概念界定以及逆向创新方法的总结。然而作为逆向创新重要理论基础的BOP战略理论、破坏性创新理论和价值创新已有较多研究基础。本节从逆向创新定义、理论基础、成因、应用模式四个方面进行理论综述。

一、逆向创新的理论基础

虽然逆向创新理论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作为其重要理论基础的BOP战略(Prahalad等,2005)、破坏性创新理论(Christensen,1995)和价值创新理论(W.Chan Kim等,1997)、逆向工程,已经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较多关注,并取得了较大进展。

1.逆向工程

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简称RE),又称反求工程、反向工程,起源于机密测量和质量检验领域,是与顺向工程相对应的概念。一般的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采用的是顺向工程的方式,按照概念、设计、图纸、生产、制造等流程进行的,而逆向工程是一个完全反向的过程,利用各种技术和手段,对已经成型的产品或设计进行解剖、分解、分析,构建出产品或设计的图纸、设计,并掌握关键技术,再生产出相关产品或设计的过程。

逆向工程是一种以先进产品设备的实物、样件、软件(包括图纸、程序、技术文件)或影像(图像、照片)为对象,应用现代设计方法学、生产工程学、材料学和有关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探索掌握其关键技术,进而开发出同类的更为先进的产品的技术,是针对消化吸收先进技术采取的一系列分析方法和应用技术的结合。广义的逆向工程包括形状逆向、工艺逆向、材料逆向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5]

逆向工程最早来自于油泥模型到产品实物的设计过程。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开始关注对其的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逆向工程相关的研究和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在逆向工程理论研究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华盛顿大学在基于点云数据对曲面造型问题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曼彻斯特大学、南澳大利亚大学在指定区域内动态测量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而在应用研究方面,国外一些著名公司开发出了功能完善的逆向工程建模软件,主要有美国EDS公司的Imageware、英国DELCAM公司的CopyCAD、韩国INUS公司的RepidForm等。而我国在逆向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主要集中于一些大学和科研院所,如清华大学激光快速成形中心、浙江大学CAD实验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CAD/CAM工程研究中心等,利用相关技术和手段提取原型产品的形状、构成等方面的关键数据,通过建模构建对应的模型,制造出相应的产品,完成逆向工程的最终目的。

由于逆向工程是实现产品快速开发的重要手段和技术,可以大大缩短产品开发的周期和速度,能够有效弥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技术、管理、生产等诸多方面的劣势和不足,因此逆向工程越来越引起各类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对于新形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快速提升自身产品质量、设计能力、满足社会需求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开发的精度和水平,逆向工程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产品快速开发领域,也成为理论和技术研究过程中的一个焦点和热点,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Analysis and Modeling、Geometric Modeling and Processing Series、SPIE、SIGGRAPH等学术会议都将逆向工程及技术列为讨论和研讨的议题,各国对逆向工程及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发展。

面对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必须更加快速地进行产品开发和生产,所以逆向工程作为有效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层面来看,逆向工程已经从对产品原型的快速准确测量,掌握生产产品的数据发展到利用非接触式测量、非破坏性测量、破坏性测量等手段来获取更为准确有效的数据,现在重点研究的是集成数据获取、分析、建模多项工程的综合性逆向工程系统的开发,如曲面拟合、实时可视化[6]。实践层面来看,逆向工程一直以来都主要应用于机械加工领域,但随着逆向工程技术和能力的提升完善,也开始在相关领域进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化学、制药、软件等领域,而且从原来的物理层面的逆向,拓展到化学、数字层面的逆向。但是目前逆向工程的研究还局限于实际操作层面,还没有把逆向工程提升到技术创新、社会进步、推动国家社会发展的高度来研究。

2.BOP战略

普拉哈拉德在1984—1986年提出了金字塔底层(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BOP)的概念,BOP战略认为占世界人口2/3的低收入群体内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潜力,企业以该群体为目标市场进行探索与开发不仅可以获得足够的经济回报,同时还能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或生产能力等方式达到缓解甚至消除贫困的效果,创造出经济与社会的双重价值。BOP战略是逆向创新理论的基础。

3.破坏性创新

破坏性创新理论由哈佛大学商学院的Clayton M.Christensen于1995年在其著作《解释进攻者的优势:技术范式、组织动力及价值网络》中首次提出,之后,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克里斯滕森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破坏性创新理论框架。Christensen认为对于破坏性技术而言,除了考虑该技术的创新过程外,还要结合市场分析才能准确地预测产业技术变迁轨迹,因此破坏性创新理论融合了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以创新的环境为基础,创新被分为维持性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和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这是一对对立的概念。破坏性创新是指企业偏离主流市场用户所重视的绩效属性,引入低端用户或新用户看重的绩效属性或属性组合的产品或服务,通过先占领低端市场或新市场,再逐渐破坏和取代现存主流市场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类创新。破坏性创新并非追求高精尖技术,一般而言,破坏性创新产品起初比主流市场上已定型的产品要差(性能差),但它们具有少数激进的(一般是新的)用户比较喜欢的其他特性,破坏性创新产品一般比较便宜、简单,体积小,便于使用等。而维持性创新以挑剔的、高端产品消费者为目标,注重于满足主流用户需要,从技术改进的轨道来说,维持性创新依然在原有的技术轨道上前进,是建立在企业现有的知识基础之上,不断提高企业的现有技术能力。在破坏性技术出现的初期,一般集中在比较低端的技术,而且未来技术的回报情况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所以现有的领先企业往往会忽视,甚至是对这种破坏性技术的萌芽视而不见,这就给破坏性技术的发现和创新者提供了充足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时间,使得这种破坏性技术能在领导者的“眼皮子底下”发展起来。随着破坏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往往技术的发展速度会超过消费者的认可、利用速度,就使得破坏性技术的创新者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对现有领导企业的消费者进行吸引和获取,最终抢占高端消费者市场,获得广大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形成主导应用范式,构建起完整的价值网络和生态,实现对领导者的全面超越,并能长期保持竞争优势。

破坏性创新不仅仅是新的更好的产品对现有产品的简单替代,更是通过破坏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断拓展市场空间和需求的过程(Utterback,Acee,2005)。一般而言,破坏性创新都是以低端、简单、低成本为出发点,最大范围地提供最合适的产品和服务,所以十分适合发展中国家总体经济水平不高,消费者需求庞大的现实,可以为新进入者提供实现高速增长的机遇(吴贵生、谢伟,1997)。虽然最早破坏性创新是在发达国家企业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但是由于破坏性技术的实施和应用可以使技术水平不高、生活水平不高、数量众多的一般甚至贫穷民众,获得原本只属于高收入阶层的产品和服务,这对落后国家发展、提高世界的整体发展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破坏性创新也为企业提供了众多的发展机遇和市场需求。而这与金字塔底端战略理论的思想如出一辙。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由于新兴市场具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增长潜力,所以在金字塔底端蕴含着巨大的财富,需要广大的企业去发现、利用、开发,充分利用破坏性创新和破坏性技术,来满足新兴市场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并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Hart等)。

4.价值创新

所谓价值创新,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通过对产品和服务的改进,来为消费者提供价值更高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W.Chan Kim,R.Mauborgne,1997)。价值创新的概念是W.Chan Kim和R.Mauborgne在1997年,通过对全球三十余家高成长企业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从根本上看,价值创新有三方面主要内容:一是对现有主流模式的根本性改变,二是对现有市场的重构,三是对消费者价值的创造和提升。通过对主流模式、现有市场、消费者价值的重新审视和界定,价值创新者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原有厂商无法提供的全新价值和享受体验(Hamel,2000),不仅开拓了价值创新者的视野,而且使其能够发现传统厂商不能发现的机会(Kim,Mauborgne,1999;Hamel,1998),价值创新可以使企业在新经济中赢得竞争优势。

价值创新从战略的高度来对企业进行审视,需要企业为市场提供价值更高的新产品、新服务,不断开拓新渠道,采取新方法。从这个角度上说,如何避免在传统的“红海”中进行惨烈的厮杀,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蓝海”,成为价值创新的一个重要问题。可见,价值创新既要价值,又要创新,没有创新的话,只能为市场提供相应的价值创造过程,无法实现对市场的开拓;只有创新没有价值,将导致没有市场需求,使创新没有任何意义。可见技术创新与市场推广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所以对二者进行区分是十分必要的。

本书认为逆向创新并非简单的针对新兴市场中低端的市场创新,而是以新兴市场中低端顾客的需求为出发点,以重塑产品为使命,其本质是为顾客创造更高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价值创新是逆向创新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逆向创新的成因

逆向创新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但是理论由西方学者在分析跨国公司经营现象的基础上提出,因此,逆向创新在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产生的原因不同。

1.西方发达国家逆向创新现象及理论产生原因综述

(1)日益扩大的经济衰退和市场饱和导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

黄力泓(2009)、Reena Jana(2009)、董颖、陈劲(2010)等学者指出,2008年的经济危机致使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国家财政紧缩,企业大量倒闭,欧美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很多创业机会只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企业迫切需要突破传统商业模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不得不关注如何从巨大金字塔中低端的客户身上赚钱,而这些消费者曾经都不是他们的目标客户。因此,逆向创新的重要性在经济危机后更加突显出来。

(2)昂贵的新技术过度使用。

2010年4月16日《经济学家》专题报道“Lessons from a frugal innovator”指出“大多数新的昂贵设备只比旧机械好一点,然而,作为巨大市场的中低端消费者却不能使用”,这种跨国公司的类似军备竞赛的创新动力,使得创新产品成本很难控制,因此,设计节约技术方案成为跨国公司新兴市场开发的重要内容。

(3)无疆界经营环境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世界市场的一体化,企业间竞争由传统的国内竞争转向国际竞争。John Seely Brown指出无疆界的经营环境已经成为21世纪的发展趋势,国际分工、专业委外发展、境外营运已经成为一支突起的异军,全球就像一间超大型的贸易公司,产品在地球上哪一个国度生产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因此,作为“边缘”的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成为商家必争之地。

(4)新兴市场快速增长,其消费者需求不同。

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巨大的商机吸引了全球企业家、企业管理学者的目光,因此,抢夺新兴市场,尤其是金砖五国,已经在企业界和理论界达成共识。然而,巨大的新兴市场的消费者需求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区别。John Seely Brown指出在中国和印度所兴起的大型市场,将会在产品和流程这两方面造成破坏性创新,因为那里的中产阶级日益增多,他们要求功能更好、价格更低的产品。新兴市场是微型消费者的超大型市场。John Seely Brown、Prahalad、Vijay Govindarajan等学者均提出简单的产品改良是无法真正取悦消费者的,简单的高端市场的商业模式复制是无法成功的,它需要一种全新的、能够反映新兴市场中低端现实的产品开发和创新理念。在这种背景下,逆向创新理论应运而生。

(5)全球化理论的新发展。

Vijay Govindarajan(2009)指出逆向创新是跨国公司全球化进程的必然结果。跨国公司经过了市场全球化(Globalizing Market Presence)及资源全球化(Globalizing the Resource Base)、全球本地化(Globalization)三个阶段,2005年开始,已经进入逆向创新阶段。全球本地化只覆盖了各国金字塔的顶层,仅有10%的人群,巨大的潜力蕴藏在占有金字塔中低端的90%的人群中,逆向创新正是打开这个巨大市场的关键。

(6)新兴市场是创新很好的测试地点。

黄力泓(2009)指出,针对新兴市场的创新具有两大优势:一是新兴市场创新试验费用低;二是如果想法失败,更易于立即做出调整,这个特点成为促使跨国公司逆向创新的原因之一。

2.新兴市场国家逆向创新现象产生原因分析

Vijay Govindarajan和Chris Trimble(2009)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三个方面存在差距:国民收入差距、基础建设差距、可持续发展能力差距。这促使始于发展中国家的创新越来越多。首先,发展中国家需要的是极低的价格生产的适合的产品,这些产品具有发达国家产品50%的功效,但是仅以5%的价格销售;其次,发展中国家的基础建设需要更新,需要新技术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再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大大受到环境的限制,其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新技术的支持。中国学者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了逆向创新产生的原因,赵晶、关鑫、仝允桓(2007)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开始出现通货紧缩。在以城市为主体的市场中,企业间的价格大战、品牌混战、服务激战愈演愈烈,残酷而无序的竞争造成诸多企业头破血流、元气大伤。此时,一部分企业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开始将战略目光转向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小城镇市场和广大农村市场,面向金字塔的中低端群体。2010年4月16日《经济学家》专题报道“Lessons from a frugal innovator”分析了印度医疗行业逆向创新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昂贵的新技术医疗设备使得大部分穷人无法负担医疗费,对于像印度这样可能是世界上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来说,开发穷人负担得起的医疗产品是必然的选择;另一方面,印度政府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份额很小,45%左右的医疗服务来自私人公司和慈善团体。

从以上综述可见,现有文献对逆向创新现象和理论的成因分析不够全面、深入,通常仅作为文章背景或者在文章中简单提及,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逆向创新成因分析很笼统,以现象描述为主。

三、逆向创新的内涵

1.逆向创新的定义

在经济危机尚未露端倪的2005年,麦肯锡公司的前顾问约翰·哈格尔(John HagelⅢ)和施乐公司的首席科学家约翰希利·布朗(John Seely Brown)在其著作《边缘优势巨变:面对无疆界经营环境的动态管理新视野》㊞(The Only Sustainable Edge:Why Business Strategy Depends on Productive Friction and Dynamic Specialization)㊣中即提出逆向创新的思想,很多本土企业针对新兴市场创新的产品令跨国公司无法企及;同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C.K.Prahalad和康奈尔大学的S.L.Hart在其著作《金字塔底层的财富》中,提出对全球超过40亿的金字塔底层消费者的重视,针对新兴市场中低端的创新将带来一种革命。但是,逆向创新概念的正式提出由通用电气公司CEO Jeffrey R.Immelt和Tuck商学院的Vijay Govidarajan完成,他们在发表于2009年10月《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How GE is disrupting itself”中定义了逆向创新。

John HagelⅢ和John Seely Brown(2005)将新兴市场形容为“一系列具有颠覆性的产品与流程的创新之地,被称为‘企业的边缘’,这些产品和流程帮助成熟企业和新一代创业者,在一大批全球范围内交易的产品与服务上将性价比再提高一个层次。最终,这类企业可能将在欧美市场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这种西方企业在新兴市场投资所带来的意外后果被形容为“创新的后坐力”,这正是逆向创新的思想。

逆向创新的重要理论基础——金字塔底层(Bottom of Pyramid,简称BOP)战略理论,由C.K.Prahalad和S.L.Hart(2005)提出,他们把人们按照财富和收入能力用经济金字塔的形态加以划分,认为全球市场是一个跨地区的巨大经济金字塔,虽然低端的人数众多,但购买能力有限,而顶端的人数较少但是购买能力强大。根据这一划分,全球绝大多数人都位于金字塔的中低层,购买能力有限,只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有些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满足不了。而BOP战略理论从企业盈利前景的角度关注企业面向低收入群体而进行的创新活动,在广泛的没被满足的低收入阶层的需求中,企业可以找到众多的发展机会,可以利用相关技术开发相关产品予以满足,实现自身的快速持续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通过BOP战略,企业可以探索构建一种革命性的模式,即使得企业自身从广大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中获得发展的机会,从而实现获利,同时可以提升广大基层民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而且通过在BOP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可以使企业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发达国家部分细分市场的特殊市场,获得更多的市场空间,赢得更大的市场优势。

Jeffrey R.Immelt和Vijay Govidarajan(2009)将逆向创新定义为在发展中国家首次出现或首次应用,随后扩散到发达国家的创新模式。这些针对新兴市场国家中低端市场的需求开发的产品,随后也将投放发达国家市场。部分学者和企业家将其称为逆流创新(Trickle-up Innovation)。

2010年4月16日《经济学家》专题报道“A Special report on innovation in emergingmarkets:First break all the rules”提出逆向创新的本质:不仅仅是简单的大幅消减成本,也不仅仅是重新设计产品,更重要的是它重新思考整个生产过程和商业模式。一些学者将这种“从贫穷消费者出发并加以精炼”的创新模式称为逆向创新。

英国学者对节俭创新(Frugal Innovation)进行了定义,Suma Athreye和Sandeep Kapur(2009)把节俭创新又称为节俭工程,它是指为巨大市场开发生产低成本产品的能力;英国TLT Group(2009)将节俭创新定义为在创新过程中非常谨慎、有远见的、经济的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创新方法。

董颖、陈劲(2010)将逆向创新定义为“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印度)首次运用,然后拓展到全球市场的任何创新活动”。仝允桓(2010)将这种首先面向低收入群体市场,然后逐渐向高收入人群市场扩散的技术或商业创新模式称之为“BOPTOP”模式。

逆向创新是从寻找创新成果应用的新市场开始的,它颠覆了传统创新模式中创新成果首先由发达国家高端市场享用,再逐渐向中低端人群普及的路径。因此,在企业进入新兴市场中低端的过程中,企业针对市场的具体情况,对战略、产品进行调整和改变,不能将高端市场的模式完全不动地照搬照转过来,或者只是进行简单的修改,它需要一种全新的、能够反映新兴市场中低端现实的产品开发和创新理念,这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研究者的共识。

传统的产品创新主要是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首先创新应用新产品,再进行较少的修改将其推向全球各地,是以发达国家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但是逆向创新则彻底改变了发达国家传统的创新做法和模式。欧美管理学家从跨国公司的角度出发,将逆向创新定义为发达国家瞄准新兴市场国家消费者的需求,开发出与发达国家的产品功能差不多、但价格相当低的产品来开拓新兴市场,在获得成功之后,再将产品进行修改完善,针对发达国家的细分市场需求,返销回发达国家,可见其研究是以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为主体。

2.评述

逆向创新理论相对较新,因此其研究尚处于现象的描述阶段,还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本书认为现有逆向创新的定义,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共同点:逆向创新的研究内容是针对新兴市场国家中低端市场而进行的创新。

(2)不同侧重点:

①逆向创新的关键不是简单的高端市场商业模式的复制或者修改,而在于针对新兴市场中低端“重新思考整个生产过程和商业模式”。虽然这一观点在该领域研究者中达成了共识,但是很多定义中并未体现出来。

②逆向创新理论是由西方学者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经营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西方学者提出的逆向创新概念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创新应用到发达国家市场的过程,Jeffrey R.Immelt和Vijay Govidarajan对逆向创新的定义便是如此,这是目前逆向创新的主流定义,国内学者的研究也是基于此。这种从西方跨国公司角度提出的定义,仅从表象描述了创新的扩散方向,其最大的缺陷在于忽略了逆向创新的本质。

③大幅降低成本是逆向创新的外在表现,全方位的节俭是逆向创新的特点,节俭创新的概念源于此,此定义并未抓住逆向创新的本质。

以上逆向创新定义仅从市场研究角度进行说明,没有研究提出逆向创新与技术特征的关系。通过大量的预研,逆向创新与我国一直以来实践和研究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本书将逆向创新定义为,大公司针对新兴市场的中低端市场整合现有先进技术、工艺,进行现有技术的应用创新,随着技术的改进,当技术/产品成熟后,再进入高端主流市场的价值创新的创新模式。逆向创新的实质是新兴市场中的大公司(包括外来跨国公司和本土大公司)在新兴市场需求导向下对现有产品进行逆向工程,对现有技术进行的技术优化、性能优化、工艺简化、尺寸小型化、产销规模化和价格低廉化的革新过程,其本质是价值创新,在这里表现为新老技术的应用创新,而不是新技术的原始创新,目的是通过创造价值从而开发新兴市场的大规模、低收入人口市场。因此,逆向创新的方向与原始创新恰恰相反,它不是从无到有的创新,而是从有到优的改进,就创新结果而言,重大的逆向创新就是一个产业的破坏性创新。

四、应用模式

逆向创新不是简单的高端市场商业模式的复制或者修改,而在于针对新兴市场中低端“重新思考整个生产过程和商业模式”。方法研究是逆向创新理论的最重要的内容。部分西方学者在分析了跨国公司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些逆向创新的方法,而在新兴市场,大量的本土企业在进行逆向创新的实际操作,但是还未有学者进行系统研究。

Prahalad为逆向创新战略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他提出了新兴市场产品应该具有的五个特点:价格适宜的新产品、跨越性技术、现代服务业、鲁棒系统、新应用;同时,Prahalad和Hart还提出了BOP市场创新的12条原则:以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表现为重点,创新需要混合式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必须能够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复制和移植,所有创新都必须强调保护资源,产品开发必须始于对性能的深刻理解,服务过程创新同样重要,降低应用时的技能要求很关键,教育引导顾客去应用产品也很关键,产品必须适应恶劣的环境,界面的研究设计也相当关键,对分配方法及渠道进行创新,产品开发必须注重系统开发平台的兼容性。企业要以此为指导进行逆向创新,才可能成功。

Hart认为,BOP市场创造了连续(效率、过程、控制、资源配置与集合性思维)与不连续(想象力、创新、创造性破坏、资源吸引与发散性思维)之间的严重张力,必须采取不同于在TOP(Top of Pyramid)市场内创新的全新范式才能获得成功。这种把占世界人口2/3的贫困阶层作为新兴市场进行探索的战略思想迫使企业重新思考已经接受的市场理念与框架,改变了现有商业模式背后的支撑逻辑。

John Seely Brown指出西方企业在削减其产品成本时,必须重新考虑它们设计和提供产品所使用的流程,进行产品和流程创新。他认为以下三种方式最有发展前景:生产驱动模块化、客户驱动模块化以及流程驱动的服务,并提出西方企业应该重视专业化、统领流程网络和创新网络。

2010年4月15日《经济学家》专题报道“Innovation in emergingmarkets:First break all the rules”指出节俭创新不仅仅是重新设计产品,它还需要重新思考整个生产过程和商业模式,有三种缩减成本的方式已获得成功:外包出更多业务,以富有想象力的方法使用现有技术,在新领域运用大规模生产技术。

Jeffrey R.Immelt、Vijay Govindarajan和Chris Trimble以通用电气医疗集团的超声波业务为例分析了逆向创新成功的关键:必须改变总部统一指挥的组织形式,重塑组织模式,组建本土增长团队;并提出这一模式的五大关键原则:把权力转移到增长所在地,从零开始开发新产品,从零开始建设本土增长团队、确立专门的目标、目标值和衡量指标,让本土增长团队向公司内高层主管汇报。

邢小强、周江华和仝允桓(2010)提出,BOP市场的独特性使得企业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创新来克服这些相关障碍才能撬动金字塔底层的财富,他们主要从市场、价值链、组织、制度与文化五个方面阐述面向BOP市场的创新与关键要素。首先,通过产品(服务)开发、价格策略、渠道建设、市场沟通实现市场创新,把穷人作为消费者;同时,把穷人作为生存者,实现价值链创新。其次,在BOP市场内,企业应通过制度创新构建有效的交易治理系统来主动填补制度空洞。最后,文化创新和组织创新也是企业在BOP市场成功的关键。

董颖、陈劲(2010)在Vijay Govindarajan的全球化理论的基础上,以跨国企业的创新全球化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提出,对于跨国企业而言,组织结构调整和思想转变是逆向创新的关键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而言,战略调整和技术能力是逆向创新的关键因素。

从以上综述可见,现有文献从新兴市场特征、企业流程、组织结构等方面对逆向创新方法进行了研究,但是,这些文献均从跨国公司角度出发,以跨国公司经营经验总结为主,对跨国公司的指导意义远大于新兴市场的本土企业;其次,这些研究属于普适性研究,没有进行产业划分,其研究有待深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