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评价

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评价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目标定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大多数政策侧重于大学生就业的数量层面,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层面的关注不够。由于配套政策的缺失,单纯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不足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但很遗憾的是,目前缺乏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实施情况及其具体效果的研究。

第一,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目标定位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大多数政策侧重于大学生就业的数量层面,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层面的关注不够。事实上,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包括能否实现就业,还包括能否获得更满意的就业单位。二是有些就业政策更多关注短期效应,对长期效应的关注不够。比如,当大学生无法就业时,做一名西部志愿者或“村官”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毕竟这是一个过渡性的工作岗位,他将面临期满后重新选择的问题。虽然在考研、考公务员等方面有优惠,但未必一定成功。一旦他希望再次回到东部沿海地区就业,就面临户籍和档案迁移、社会保障异地接转、人际关系缺失、就业信息不灵等障碍。他们并不惧怕去西部工作,而是担心一旦去了,几年后很难再回来,因而,很多大学生宁可做“北漂”“上漂”也不去西部就业。事实上,西部的工资收入和工作条件比东部差得多,大学生就业政策若无法打破这个现实,从长期来看,就无法很好地调整大学生就业结构。有调研表明,西部志愿者计划的优惠政策保障力度不足、跨省落实困难,期满出口较窄;考公务员与研究生的优惠待遇的可操作性不强;受乡镇机构编制冻结的影响,很多志愿者难以留在当地发展。

第二,就业政策的可操作性需强化。

有些就业政策的规定不太明确,或者由各地政府自主决定,这就为政策的可操作性打上了问号。比如,关于见习计划中的“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补助”,到底是见习单位提供、地方政府提供,还是两者共同提供?如果是后者,两者的分担比例是多少,都不明确。一方面,对很多企业而言,提供见习岗位主要是为未就业毕业生服务,要负责见习计划、见习管理和见习鉴定,已支付了一定的隐性成本,还要提供生活补助,未必是一种理性的做法;另一方面讲,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分税制,广大中西部基层政府提供见习大学生的生活补贴,可能也存在一定困难。再有,关于高校开设创业教育必修课,并没有明确如何保障资金投入、教学内容、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目前开设就业指导课的老师,多是就业指导中心的辅导员,学历和专业知识都有待提高,很多高校不具备面向全体本科生开创业必修课的基本条件,从而使这项政策很难落实。

第三,就业政策的配套措施有待提高。

大学生就业问题,既可能源于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供给,也可能源于大学生劳动力市场需求,还可能源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环节。由于配套政策的缺失,单纯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不足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其原因一是高校教育制度滞后。有些高校教学内容陈旧或有些大学生不认真学习,都会造成就业能力不足,促使“不合格”的大学生找到一份好工作是十分困难的;由于创业教育的缺失,推动很多大学生创业也是不现实的。二是收入分配制度滞后。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收入差距很大,而理性的大学生一般会选择经济发达的地区和高工资的行业;我国发展的不均衡制约了大学生的选择空间,加大了就业困难。三是户籍社保制度滞后。户口在应聘、购房、买车、子女入学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保障状况也往往与单位性质和效益挂钩,这也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四是法律规制滞后。很多政策已经制定出来,但落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其原因就在于法律不健全,违规成本太低。在供过于求的背景下,大学生处于弱势,就业歧视、不签劳动合同或不提供社会保障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维权成本较高、救济机制不完善,即使起诉,结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

由于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目标定位不准确以及配套措施不健全,使得就业政策的实际效果被打了折扣。但很遗憾的是,目前缺乏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实施情况及其具体效果的研究。

第四,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失业保障制度,构建一个最基本的防线。增加违约成本,降低维权成本,净化劳动力市场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