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演变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演变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性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大学毕业生择业的政策导向。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导向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一)统包统分阶段这一阶段大学生就业政策大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主要特征是以政府编制计划与高校实施计划相结合。

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性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大学毕业生择业的政策导向。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导向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笔者依据这一政策的具体内容及特点,将其演变进程概括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统包统分阶段

这一阶段大学生就业政策大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主要特征是以政府编制计划与高校实施计划相结合。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大学生,在当时属于一种稀缺社会资源。为更好地发挥这一稀缺社会资源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中央提出了“统一计划、集中使用、重点配备”和“在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基础上贯彻学用一致的原则”等一系列毕业生分配的方针政策,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地方分配、中央调剂”的分配原则。从这一分配原则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阶段的毕业生分配制度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二)由供需见面逐步向双向选择的过渡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开始由供需见面逐渐步入了双向选择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是以通过“供需见面”落实“切块计划”,逐步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过渡为主要特征的。1995年,原国家教委出台的《关于1995年深入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其中要求普通高校毕业生在本系统、本行业范围内自主择业,在条件成熟后逐步过渡到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并在2000年基本实现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改革。

(三)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处于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阶段,其总体特点是大学生就业政策与市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我们以2002年为界,可将这一阶段的就业政策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以毕业生自主就业为主要特征的自主择业时期

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按照这一文件规定,从2000年起,我国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并同时取消了向毕业生发放“派遣证”的做法,将此做法改为向毕业生发放“就业报到证”。同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指出,我们建立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应当是一个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制度。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结束了“计划、分配、派遣”的历史,转向了以市场为其导向。

2.以毕业生创业为主要特征的自主择业时期

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是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阶段的又一个时期。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背景下,引导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科技创业和艰苦创业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指出,“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创造者”。

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践领域,如何解决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我国各级政府和高等院校面前一个较为棘手的社会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就业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