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和谐,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和谐,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的文明是由古代文明发展而来,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印度,以及古代中华文明等是世人公认的对人类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类古代文明。以和谐为精髓建立的中华文明,对中华民族的繁衍、中华文明的延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今天的文明是由古代文明发展而来,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印度,以及古代中华文明等是世人公认的对人类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类古代文明。中华文明,时间上比不了古埃及、古巴比伦,他们至少要早一两千年;空间上比不了古希腊,她已成为当今世界主流文明。然而,中华文明有两条却是人类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其一在时间上,从未中断过。若自公元前2697年皇帝纪元算起,迄今已4700多年。这在人类文化史中,虽不算最古,但被公认是唯一薪火未断、一直延绵至今的。其二在空间上,覆盖面积相当于整个欧洲,人口却是欧洲的6倍,现在拥有13亿人口。中国人口古代曾占世界人口的1/4,有时达1/3,目前也占22%。泱泱大国,同文、同种,具有同一的文化观念,基本保持大统一的国家政权(朱相远,2004)。这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

是什么力量,使得中华文明有如此巨大凝聚力,在其他世界文明古国纷纷消亡之后,能够一枝独秀,几千年来虽历经磨难,但代代相传,从未间断,至今还能保持大统一的局面。尤其是近二百多年来,在工业文明大潮的冲击下,中华文明几乎处于毁灭边缘,但她并未就此沉沦,反而不断抗争,奋起直追,如今又让人依稀看到了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这其中的奥秘何在?

对此,我十分认同季羡林先生(2007)的看法,其中奥秘,也就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和谐”!

学术界普遍认为,《周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在《周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易经》、《易传》以及后来的“易学”,对于促成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审美意识和风俗习惯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张其成,2001)。《周易》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和”,“和”字在以后的两千多年中,一直到今天,成为中国人所追求理想境界。《易传》很多地方讲“和”字,“乾”卦卦辞指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也。”是说事物都应得到它应该所具有的品行,就会达到“太和”的理想状态(楼宇烈,2005)。

《易经》的目的在于求得没有灾祸,而途径则是在掌握阴阳相互作用规律的基础上,追求和谐。《易经·系辞下传》中引用孔子的话说:“德行浅薄却地位尊贵;智能低下却图谋大事;力微却担负重任;这很少不招灾的”。可见如果搭配不当、不和谐,就可能出现灾难。于是,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便将“和谐”作为了自己最高的追求目标。

儒家把《周易》作为自己的经典,自然也就继承了“和”的思想。孔子首先将“和”发扬光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间的“和”不是强求一直,不是抹杀差异、个性,而是观点可以有别,差异可以很大,但可以做到互相包容、互相理解,达到和谐。由此提出了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不仅成为中国人维系自身的纽带,成为民族和谐的基石,也成为世界很多其他民族的共识。英国十七世纪思想家霍布斯(1985,第120页)在其名著《利维坦》中,就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作诸多与国家有关的自然法则中最根本的法则,列为总则。

《中庸》更是将社会中的“和”同自然界中的“和”相提并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这是自然界的和谐。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要是能达到“和”的境界,就是遵从了天下万物的普遍原则,正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自然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才创造了万物,形成了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了无与伦比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灿烂的人类文明。

有意思的是道家同样尊奉《周易》,老子的《道德经》明确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说,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面,它们互相冲荡而达到和谐统一。道家的特殊贡献之一,在于发现了“无为”的作用,即“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个“无为”便是圣人治国的办法:执行无为政策,世间就会安定、和谐。庄子更是将“无为”推向自然,《庄子·齐物论》的意思就是齐同万物,从道的角度看,细小的草茎和巨大的顶梁柱,丑陋的女人和美貌的西施,都是一样的。只要顺其自然,就能达到和谐。

中华文明的另一个重要源头是佛教,从汉魏以来,经过近两千年的融合与发展,佛教这一外来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儒家和道家不同,佛教则注重人内心世界自身的和谐,这对儒、道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

可见,将和谐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十分恰当的,为达到这一和谐境界,儒家注重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君臣、父子、夫妻等等角色各守其道就能构建和谐社会;道家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天人合一”就是道家的一贯追求;佛教侧重在人内心世界自身的和谐,成佛的道路自然在于修炼和顿悟。于是,中国人入世做官有儒家指导,遇到挫折可以找道家帮助,即使看破红尘,也还可以走佛的道路。还有人认为真正偏重于出世乃佛家,儒家的学问在于倡导入世,而道家随意,可以入世也可以出世,或出或入随其性情(齐岸民,2003)。南怀瑾更是形象地说:儒家像粮食店,不能没有;佛家如百货店,什么都有卖,逛逛也很养眼;道家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都可以不必去踏它的门,要是一生病就非得找上门去不可。不管怎么说,儒、释、道三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对中国人起到了无法替代的调节作用。

中华民族对和谐的追求跨越时空,在绵延两、三千年后,今天更成为国家和人民的共同理想。胡锦涛总书记于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理念一脉相承,所以,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当人们要用一个字来反映中华文明精髓的时候,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和”(图8-1)。以和谐为精髓建立的中华文明,对中华民族的繁衍、中华文明的延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