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江西省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分析及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对策

江西省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分析及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对策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期,对江西省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江西省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增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优势区域的畜产品增长较快,均高于江西省平均增幅,成为江西省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目前江西省省级以上畜牧龙头企业有90余家,2007年销售收入超过220亿元,同比增长35%。畜产品质量意识提高,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数量和规模快速扩张,达到150多个。

江西省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分析及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对策

徐轩郴 刘亮

(江西省畜牧兽医局 江西,南昌330046)

[摘 要]本文阐述了江西省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对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制约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生产能力

改革开放30年来,江西畜牧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畜牧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成为农民增收的长效源。然而,畜牧业生产方式仍然较为落后,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近期,对江西省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江西省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增强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

1全面落实省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西省积极贯彻“后劲在畜”的发展战略,组织实施猪、禽、牛“三大产业”推进计划,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扶持政策,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畜牧业呈现持续平稳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2007年,江西省肉类总产达到277.2万吨,禽蛋产量61.8万吨,鲜奶产量16.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5%、10%、0.9%。其中生猪出栏接近2600万头,达到2598.77万头,比上年增长1.45%。肉、蛋、奶产量和生猪出栏分别比2000年增长37.3%、65.7%、328.4%和24.6%,均高于全国增长水平。畜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比上年增长30%,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3%,整体实力再上新台阶。畜牧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1.1畜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随着江西省畜牧业快速发展,畜禽养殖专业化、区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形成了“一片两线”(赣中片和浙赣、京九沿线)生猪优势产区、“沿江环湖”水禽优势产区和“宜春吉安”肉牛优势产区,优势产业的集成度明显提高。高安、南昌、东乡等20个生猪重点县出栏生猪1217.86万头,占江西省生猪出栏的46.9%;崇仁、宁都等10个家禽重点县出栏家禽18425.45万羽,占江西省家禽出栏的46.1%;吉安、宜春两大肉牛片和赣北肉牛基地,出栏肉牛79.53万头,占江西省肉牛出栏的51.6%。优势区域的畜产品增长较快,均高于江西省平均增幅,成为江西省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畜牧业呈现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同步推进的良好发展势头。

1.2畜禽养殖方式发生转变

自“十五”以来,畜牧业进入了由传统散养向规模养殖发展的转型时期,江西省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蓬勃发展。2007年江西省新增畜禽养殖小区135个,小区总数达到1262个,大中型养殖场新增82个,其中万头养猪场达到200余个,生猪和家禽养殖规模化程度达到60%以上,规模养殖已成为畜禽生产的主导。东乡、新干、南康等县市安排专项资金扶持规模猪场、养猪小区建设,规模化养猪发展十分迅速,规模养猪比重占到80%以上。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因地制宜,着力推广“猪沼果”等生态养殖模式,发展极具特色的生态畜牧小区,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畜牧小区的建设,为畜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地改变了传统养殖方式和生产格局,为解决畜禽养殖环境污染、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以及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

1.3产业化经营发展进程加快

发展产业化经营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内容。各地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推进产业化经营。目前江西省省级以上畜牧龙头企业有90余家,2007年销售收入超过220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有5个。正邦科技2007年成功上市,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实现年销售收入43.2亿元,比上年增长48.8%。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国鸿集团新建一条百万头生猪屠宰线,生产能力和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公司肉品深加工生产线正在规划建设;洪门集团万吨蛋品加工线已建成投产,禽肉深加工生产线已开工建设;煌上煌集团3000万羽屠宰加工线以及润合公司的百万头生猪屠宰线正在紧张建设;南昌梅氏蛋品、丰城圣迪乐村禽蛋加工线以及萍乡溢香、鹰潭富农、崇仁天地缘和跃鸣等家禽屠宰加工线也已建成。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兴起,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00多个,“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煌上煌集团以肉鸭专业合作社和养鸭协会载体,不断拓展优质原料生产基地,产业基地辐射南昌县周边30多个县市,建有40个养鸭小区,发展了30个养鸭村,直接带动养鸭户4000余户。

1.4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提升

近年来,江西省加大了畜禽良种繁育推广及配套技术推广力度,畜禽良种普及率大大提高,生猪基本实现良种化,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畜产品优质品率明显提高,优质三元杂交猪比重达到90%以上。在近五年供港猪质量评比中,江西名列前茅。一批地方特色畜产品如泰和乌鸡、崇仁麻鸡、宁都黄鸡和广丰白耳黄鸡等,加强了品种选育,制定了统一的技术规范,产品质量得到提升,并已通过国家原产地保护认定。畜产品质量意识提高,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数量和规模快速扩张,达到150多个。畜产品安全得到广泛重视,饲料安全和兽药质量的监管力度加大,饲料兽药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呈现逐年上升势头。通过实施“瘦肉精”综合整治行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阳性检出率控制在1%以下,呈下降趋势。加强了兽药残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畜产品安全水平上升。

1.5开放型畜牧业正在形成

依托东南沿海市场,积极搞活流通。江西省各地培育了一支支庞大的畜禽贩运队伍,活跃在通向沿海市场的千里运输线上。如樟树市成立了16家生猪流通组织和25家家禽流通组织,拥有贩运车辆520部,从业人员超过5000人,形成了长短结合、内外相连的畜产品流通网络,网点遍布全国,年销售生猪360万头、家禽2000多万羽。2007年,江西省生猪外销1200万头,牛羊60多万头,活禽6000多万羽,鲜蛋10万吨,还有大量的其他畜禽产品及副产品,外销额达到150亿元,占到畜牧业产值的近三分之一,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南沿海地区动物产品供应基地。畜产品出口保持强劲势头,除了生猪、羽绒、皮革三大拳头产品外,禽蛋、牛肉等畜产品出口取得新突破。2007年畜产品出口超过8000万美元,其中生猪出口20.1万头,增长9.2%。

1.6畜牧业相关产业同步发展

畜牧业进步带动了饲料、兽药等相关上游产业的快速发展。2007年江西省饲料总产量达到360万吨,比上年增长9.1%,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饲料加工企业通过转换经营机制和技术改造,基础设施和工艺水平有较大提高,培植了一批如正邦、加大、双胞胎等年产值超10亿元的大型饲料加工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增强。江西省饲料工业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饲料生产区域化程度越来越高,产业聚集明显,南昌、赣州两地饲料产量占到江西省总产量的80%以上。兽药生产企业加快GMP改造,已有40多家通过农业部验收。2007年江西省兽药制造产值超10亿元,比上年增长10.6%,比2000年增长3倍。

2江西省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分析

当前,畜牧业养殖方式正在从传统的粗放、分散饲养方式向现代的集约、规模化饲养方式转变,畜牧产业从传统的产销脱节逐步转向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2.1畜禽个体生产能力增加

畜禽个体生产能力是反映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如猪、牛、羊、肉禽等单位畜禽的产肉量大小,蛋禽的产蛋量大小,奶牛的产奶量大小等。其中猪、牛、羊的个体生产能力用当年的产肉量除以上年末的存栏量来表示;肉禽的个体生产能力用当年每百只肉禽的平均产肉量表示;蛋禽的个体生产能力用一年内每百只蛋禽的平均产蛋量表示;奶牛的个体生产能力用当年的产奶量除以上年末的奶牛存栏量表示。根据农业统计资料计算,江西省各种畜禽近10年来的个体生产能力见表1。

表1 江西省各种畜禽不同时期的个体生产能力状况表  公斤/头,只

由表1可知,除奶牛外,其余畜禽的个体生产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尤其是肉牛的个体生产能力增长幅度较大。大多数畜禽的个体生产能力在“十五”期间增长最快。(1)生猪。江西省平均每头存栏生猪产肉量由1998年的89.33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132.8公斤,增长了48.7%。生猪的个体生产能力在2001~2004年提高较快,增长了18.9%,而近年来增速有所趋缓。(2)肉牛。肉牛的个体生产能力提高最为迅速。2007年比1998年提高了1.63倍。肉牛个体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加快出栏的结果,而其中很大程度上又是由于过去传统的役用牛向现在的商品肉牛转变,特别是“以机代牛”和专用肉牛的快速发展所致。(3)肉羊。肉羊个体生产能力呈现平稳上升的发展趋势。1998~2007年每只存栏肉羊产肉由9.36公斤增加到15.48公斤,增长了65.4%。(4)奶牛。奶牛的个体生产能力呈现平稳发展趋势,近年来,由于加大了良种繁育和推广应用,奶牛单产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比2004年提高了6.7%。(5)蛋鸡。2007年每只存栏蛋鸡年产蛋量为16.87公斤,比1998年提高了18.4%。(6)肉鸡。2007年每只鸡产肉量为2.28公斤,比1998年增长了16.3%。高安市肉牛产业发展较快,规模化程度高,技术推广体系较为完善,肉牛良种生产水平较高,肉牛个体生产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县市及江西省平均水平。2007年高安市每头存栏肉牛产肉量65.5公斤,高出江西省22.9公斤,是江西省肉牛个体生产能力的1.54倍。

2.2饲料报酬率提高

饲料报酬率反映畜禽饲料的转化效率,也是体现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个指标。1998年每产一公斤猪肉需要3.45公斤饲料,而目前料肉比已降到3以下,2007年每产一公斤猪肉只需要2.94公斤饲料,减少了0.5公斤饲料。江西省生猪、蛋鸡、肉鸡、奶牛近10年来的饲料报酬率见表2。

表2 江西省各种畜禽不同时期的饲料报酬情况

img12

饲料报酬中饲料消耗指精饲料消耗。

由表2得知,各种畜禽(肉牛、肉羊除外)的饲料报酬率总体趋势都在提高(即料肉比、料蛋比和料乳比都在下降),其中肉鸡的料肉比下降最快,1998~2007年,料肉比下降28.4%,其次为蛋鸡和生猪,分别下降了20%和14.8%。对于奶牛,由于其消耗粗饲料较多,所以单位产肉量消耗精饲料较少,饲料报酬变化不大。(肉牛和肉羊的料肉比因生产方式转变,精饲料消耗量逐渐增多而增加。)吉安县肉鸡产业在温氏公司的带动下发展很快,肉鸡规模化、专业化水平高,吉安温氏公司实行统一供苗、统一饲料、统一技术服务,该县肉鸡饲料报酬率大大降低,达到1.94,比江西省平均水平降低8.5%。

2.3母畜生产能力增强

母畜生产能力也是反映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禽饲养水平和科技水平越来越高,母畜繁殖率不断提高,产仔数增加,仔畜死亡率下降,活仔数明显提高。2007年江西省母猪产仔数2022.2万头,上年底能繁母猪存栏数122.7万头,平均每头能繁母猪年产仔16.5头。而2004年每头能繁母猪产仔15.3头,2001年每头能繁母猪产仔13.9头。可以看出,近年来母猪繁殖率明显提高,2007年分别比2004年、2001年增加了1.2头和2.6头,提高了7.8%和18.7%。东乡县是传统养猪大县,以繁育仔猪和自繁自养为主,生猪繁育和饲养水平较高,加上科技推广服务工作扎实,该县生猪繁殖率明显高于其他县市,2007年全县平均水平达到18头,高出江西省平均水平1.5头。

2.4出栏率持续上升

出栏率(出栏量/存栏量)是反映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畜禽个体生产能力和饲料报酬率的提高,以及繁殖性能的增强,畜禽出栏周期缩短、出栏数量增加,导致出栏率提高。江西省生猪、肉牛、奶牛、肉羊近10年来的出栏率见表3。

表3 江西省各种畜禽不同时期的出栏率情况%

img13

由表3可知,各种畜禽的出栏率呈现较快增长的发展趋势,其中肉鸡的出栏率增长最快,1998-2007年,出栏率由118.2%增长到280.2%,提高了162个百分点,其次是肉牛,由17.6%增长到36.2%,提高了18.6个百分点,翻了一番多,生猪出栏率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处于较高水平,近10年来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由126.2%增长到154.4%,提高了28.2个百分点,肉羊由76.5%增长到106.8%,提高了30.3个百分点。上高县是传统养猪大县,生猪养殖水平较高,2007年生猪出栏率达到186.8%,比江西省出栏率高出32.4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其他生猪欠发达地区。

3当前落后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3.1规模化总体水平不高

江西省畜牧业规模化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规模化程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总体来讲规模化水平还不高,小规模分散饲养仍占较大比重,尤其是肉牛肉羊等仍以传统分散饲养占主体,养殖方式还比较落后。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还普遍存在人畜混居,畜禽散放散养,混放混养的现象,养殖环境差,畜禽发病率高,管理困难,既给重大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巨大隐患,也严重影响着畜禽良种、动物营养等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普及,制约着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小规模饲养还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分散和浪费,劳动力成本高,疫病风险大,经济效益低,制约着畜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2科技支撑力量较弱

科技进步是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根本要素。当前,畜牧业科技进步水平仍然较低,科技贡献率不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畜牧业科技投入与产值比重不适应。江西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3%,而对畜牧业科技的投入约为畜牧业产值的0.05%,远低于农业投入比重。畜牧科技投入的渠道窄、资金少,直接制约了科技进步对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推动。二是科技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突出表现为提高产量的外延型技术多,改善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内涵型技术少;外来引进技术(品种)多,自主创新技术少;一般性科技成果多,重大突破性成果少,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比较低。三是科技推广服务跟不上畜牧业发展的要求。目前,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还不稳定,特别是在基层,一些乡镇站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造成许多公益性的科技成果很难推广。代表着新型畜牧业技术推广主体的畜牧业专业技术协会、技术中介组织和科技企业等非政府或经营性的推广服务组织还不能满足市场多元化服务的需求。

3.3标准化程度不高

畜禽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而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大部分中小型养殖场户的基础设施、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较落后,新技术、新标准得不到有效推广应用,标准化推广辐射面较小。良好生产规范(GAP)还未推行,企业HACCP管理制度也没完全建立,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还不完善。养殖场户滥用药物甚至使用违禁药品现象仍然突出,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同时,规模饲养产生的大量畜禽粪尿,得不到科学处理和及时“消化”,对周边空气、水源等环境造成污染,生态环境安全隐患突出,严重影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3.4产业化经营水平仍然偏低

目前,大多数养殖户仍然是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养殖户获得产销信息和技术的能力差、渠道少,不仅造成畜牧业生产水平低,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而且容易造成区域性、阶段性的盲目发展和供需失调,极易导致畜牧业的大起大落,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虽然当前组建合作社等经济组织的积极性较高,但往往整体水平不高,运作不够规范,没有建立统一的生产管理制度,没有形成紧密联结的经济联合体。合作组织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程度也不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约束力不强,产前、产中、产后缺乏紧密的联结,产业链条容易断裂,影响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3.5动物疫病控制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动物疫病日益复杂,严重危害畜牧业发展。而疫病防控基础设施落后,投入不足,疫病预防、诊断、治疗和监测手段落后,难以达到疫病防控理想效果。防疫队伍建设滞后,特别是基层防疫人员工作任务重,待遇较低,很多还没有得到有效的社会保障,队伍不稳定,疫病防控工作难以真正落到实处。此外,疫病防控科研力量薄弱,对疫病发病机理、流行病学、诊断治疗研究不够深入透彻,难以形成有效的防治措施,来解除日益严峻的动物疫情防控压力,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影响畜禽正常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大批量的死亡,疫病风险和饲养成本大大增加。

3.6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

当前,江西省种畜禽场数量虽然较多,但普遍规模较小,基础设施仍然薄弱,良种供应能力满足不了畜牧业生产需要,江西省每年需要二元母猪40万头,而实际供应能力只有28万头左右,差距较大。而且种畜禽育种基础研究落后,育种技术水平低,一些研究成果也不能及时运用到生产实践。当前,绝大多数种畜禽场急功近利,缺少育种投入,没有开展系统的选育,处于引种、扩繁、退化、再引种的局面。与此同时,大部分只注重日增重等数量型育种指标,而且一些好的地方畜禽品种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畜禽育种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此外,部分人工授精站点建设不规范,布局不合理,不能确保精液的质量和数量,服务队伍技术水平不高,推广应用网络滞后。

3.7饲料生产体系不完善

江西省畜牧业发展“两头在外”,饲料资源缺乏,原料需要调进,对外依赖程度高。江西省盛产稻谷,但目前饲料业对稻谷利用研究还不够深入,稻谷利用十分有限。江西省草山草坡及农副产品等饲料饲草资源十分丰富,草山草坡草洲440万公顷,占江西省土地面积的27%,但利用率不高,仅在吉安、宜春养牛发达地区得到较好利用。此外,还拥有大量的秋冬闲田,将近2000万亩,非常适于种植牧草,生产饲料,而当前利用率极低,大量的土地资源荒置,得不到有效利用,饲料原料只能依靠从省外调进,饲料成本较高。

4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对策建议

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推行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强化动物疫病防控、畜禽粪污治理利用和社会化服务,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4.1加快生态畜牧小区建设,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大力推广牧果、牧菜、牧鱼、牧粮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这是当前经济条件下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一种较好模式。生态畜牧小区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当集中,实行“一村一品”甚至“一乡一品”、“一县一品”;二要规范建设,认真做好防疫、粪污处理与利用和管理工作,推进标准化生产,搞好运销、信息、科技等一系列服务,提高服务水平;三要加大扶持力度,制定激励措施,吸引有条件的农民进入小区;四要积极引进或组织龙头企业带动和参与。

4.2优化区域布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充分发挥“一片两线”粮食资源丰富和交通便利的优势,做大生猪产业;利用丰富的“五河一湖”水资源,做强“沿江环湖”水禽产业。加大对江西省丰富的秸秆、饼粕等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在赣中南、赣北优势区域大力发展牛产业,同时,利用大量的冬闲田等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人工牧草,推进种植业向“三元结构”转变,建设优质饲料生产基地,提高饲料自给率。

4.3加快畜牧业科技创新,促进畜牧业产业转型和生产方式转变

畜牧科技发展要以推进畜牧业原创性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的创新为重点,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尽快建立优质高效集约化的现代养殖体系,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快速转变。一是应强化畜禽养殖节能减排、节本增效等方面的科技攻关研究,为畜牧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二是加强畜牧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不断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三是应建设畜牧业新型技术推广体系,加强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合作组织、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新型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

4.4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主要从下列三个方面推进产业化经营:一是继续扶持龙头企业的成长壮大,增强带动农户能力;二是积极扶持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组织化程度;三是制定配套政策和法规,理顺和规范畜产品产加销各环节的利益分配关系,完善各环节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养殖户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真正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4.5加强养殖污染治理,推行健康养殖

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养殖者对“畜产公害”的认识,增强其参与畜禽粪污治理的主动性。要加强畜禽粪污治理的技术研究,抓紧总结推广有效治理模式。要研究制定畜禽粪便(沼渣沼液)资源化利用政策,如扶持商品有机肥生产、支持农民多用有机肥少用化肥,制定单位土地养畜量(畜禽粪便排放量)并建立畜禽粪便(沼渣沼液)使用协调机制等。加强兽药、饲料等投入品使用的监管,严格控制用药范围和用量,防止药物残留和重金属超标,危害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

4.6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

加强动物疫病科学研究,掌握疫病发生机理和流行病学,增强疫病诊断能力,提高疫病防控水平。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强化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基层兽医体制改革,提高基层队伍素质和疫病综合防控能力。进一步强化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制,切实抓好免疫、消毒、疫病诊断和防治等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加强疫病监测,提高疫情预测和防范能力。

4.7增加对畜牧业的公共财政支持

当前公共财政对畜牧业的支持重点应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对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①加强扶持种畜禽场、家畜人工授精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良种供应能力和良种水平;②重点扶持重大动物疫病和畜产品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粪污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保护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二是加强对鼓励、引导和扶持行业发展方面的投入。①扩大畜禽良种补贴的范围。除对奶牛全面实行良种补贴外,要扩大生猪的良种补贴范围,并尽快对良种肉牛实施补贴;②加强对畜禽健康养殖、畜牧业保险等方面的政策引导性投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