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结畜牧业无悔度人生

情结畜牧业无悔度人生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情结畜牧业无悔度人生/冯 艳 冯 勤冯盛业,男,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8月出生,中宁县石空镇人。在这种情况下,身为县畜牧兽医站站长的父亲,制定了建立民桩户,用优惠政策扶持配种专业户的措施,积极争取县人民政府印发了《同心县种公畜管理条例》,引进了71头陕北种公驴,扶持71个民桩户,确保了同心县良种家畜繁殖的健康有序发展。
情结畜牧业无悔度人生_同心情结:外地人在同心

情结畜牧业无悔度人生

/冯 艳 冯 勤

冯盛业,男,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8月出生,中宁县石空镇人。1949年8月国立宁夏职业学校畜牧专业毕业在中宁县石空完小当教师,1950年8月至11月在兰州西北兽医学院训练班学习,1950年11月至1951年1月在宁夏建设厅兽医处工作,1951年1月分配到同心县畜牧兽医站工作,先后在韦州畜牧站、县种畜场、下马关畜牧站、同心县畜牧站工作。1993年离休。

img39

冯盛业

1951年,年仅21岁的父亲,怀着建设山区畜牧事业的美好憧憬,告别了黄河之畔的故乡和孤身一人的奶奶,抛弃了在省城银川工作的优越条件,只身来到沟壑纵横、自然条件较差的同心县,成为当时来到同心县的第一个畜牧兽医干部。

解放初期,以畜牧业为支柱产业的同心县,大小家畜中经常发生炭疽、鼻疽、羊痘、疥癣等传染性疫病,给全县的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经济带来大量损失。

1950年到1962年,同心县下流水的石圈村、纪家的陈不得梁、下马关的陈儿庄、靳儿庄等几次暴发较大规模的炭疽病,造成了羊只和其他家畜的大量死亡

1955年陈儿庄暴发此病后,8天时间就死亡了560只羊、3头驴,还有3人感染此病。在当时防护条件非常简陋的情况下,父亲不顾炭疽病菌给人传染的危险,毅然进驻疫区,与另外一位同事很快了解掌握了疫病流行情况。在确定为暴发性炭疽病后,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广泛发动群众,严格进行隔离消毒,及时掩埋死畜,夜以继日地预防注射,7天后羊只停止死亡,及时地控制扑灭了疫情。在随后的几年中,他一直坚持与同事们对全县羊只进行疫苗注射,到1962年后,全县基本控制了炭疽病的暴发,大大减少了羊只和其他大家畜的死亡。

为了全面做好家畜疫病防治工作,作为当时的畜牧兽医站负责人,父亲还克服种种困难,走村串户,查病状,摸疫情,访疫史,对同心县易发的“炭疽、鼻疽、羊痘、绵羊肠毒血、山羊胸疫、羊胃虫、疥癣病”等八大疫病进行了全面调研,并在1961年整理撰写出了“同心县八大常见疫病防控规划”,且想方设法推广实施,为我县的家畜防疫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从事畜牧业的人都知道,发展畜牧业,进行良种繁殖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解放初期,同心县的良种公畜数量奇缺,加之又是少数民族地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为牲畜配种下贱,“使不得”。因此大量母畜空怀,严重制约着同心县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为此,父亲一面争取领导的支持,引进关中驴、秦川牛等良种公畜,一面克服种种困难,推广良种繁殖技术。

1953年全县配种会议后,父亲不怕别人说三道四,亲自拉着种马搞巡回配种演示,培训人员,筹建家畜配种站,并对全县各公社的配种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指导,打破了旧观念,打开了全县大家畜配种繁殖工作的新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县大家畜的快速繁衍,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img40

冯盛业(后排左)1983受国家农牧渔业部嘉奖与宁夏代表合影

随着我县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只靠单纯的引进良种公畜已经不能满足配种工作的需求。1974年3月,同心县在下马关建立了种畜场,父亲被组织上任命为首任场长,在近4年的场长位置上,他竭尽全力,带领职工在引进、改良、繁殖等方面下工夫,优良种畜从无到有,发展秦川牛、关中驴、河曲马63头(匹),在备足所有种畜饲草料的基础上,还为县上贡献了2.8万公斤救灾粮,有力地促进了同心县家畜良种繁殖工作的发展。

1981年,同心县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队的大家畜也包产到户了,但好多地方的群众只想养母畜产驹,分到各家的种公畜要么被阉割,要么被倒卖。在这种情况下,身为县畜牧兽医站站长的父亲,制定了建立民桩户,用优惠政策扶持配种专业户的措施,积极争取县人民政府印发了《同心县种公畜管理条例》,引进了71头陕北种公驴,扶持71个民桩户,确保了同心县良种家畜繁殖的健康有序发展。

父亲在工作中不但责任心强,能吃苦,而且还善于动脑,勤于钻研,搞了几项颇为实用的技术革新。20世纪50年代,同心县羊只疥癣病比较严重,父亲于1956年到甘肃天祝参观了简易药浴池后,一边琢磨思考,一边动手绘图。在他的带领下,同心县红城水建起了当时全国第一个现代化的大型药浴池,并于1957年在北京农业展览馆进行了模型展出。该药浴池每天可药浴羊只8000只~1.1万只,大大提高了药浴羊只的效率,在全县发挥了示范作用。随后,又在全县有水源的地方另建了5个小型药浴池,有效地控制了疥癣病的蔓延,促进了同心县羊只的健康生长。

1958年秋季,父亲在细心观察、反复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将原来用了数年的“单管鼻蝇喷药器”改为“双管鼻蝇喷药器”。这种技术革新,既不伤害羊只的鼻腔,又做到了用药量准确,不污染防疫人员的身体和衣服,更重要的是节省了工作时间,将工作效率提高了四到五倍。后来,该技术革新经自治区畜牧处鉴定后,成批量制作推广。

羊脑包虫病也是同心县羊群中比较多发的一种疾病,此病是狗多头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羊的大脑,使羊出现典型神经障碍的一种疾病,俗称疯羊病。羊只得此病后,不吃不喝,无药可治。经过长期的看书学习和实践摸索后,父亲在同心县成功地实施了第一例开颅取羊脑包虫手术,并先后在下马关、张家塬、马高庄、韦州等地做了22例示范手术,治愈了21例,还教会了王秉钧等十余人做此种手术,有效地提高了羊只的成活率。

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打击和不公正的待遇,但是由于父亲长期在同心县畜牧兽医战线上的不懈奋斗,党和政府对他的工作还是给予了高度的肯定。1959年被宁夏畜牧兽医学会聘为理事,1982年被聘为全县首批畜牧兽医师。1981年12月被同心县人民政府评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1983年2月,因为从事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30年并作出了成绩,受到宁夏畜牧局的表彰。1983年7月,因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科技工作,受到国家民委、劳动人事部、中国科协的表彰奖励。1983年12月受到国家农牧渔业部表彰。1998年9月,在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表彰。

父亲在同心县畜牧兽医战线上工作了40多年,从技术干部到畜牧站副站长、站长、种畜场场长,为同心县的畜牧事业默默奉献。听老辈们说,他有过炎炎酷暑的荒野里饿得饥肠辘辘找羊圈的经历,有过寒冬风雪中下乡时掉入冰河双腿冻僵的险遇,有过拄着拐子拖着病腿忘我工作的情景,还有过挂牌子游斗差点被“双开”的磨难,但他从来都不向儿女们述说这些。

1993年3月,父亲离休回到下马关红城水,与务农的大儿子居住在30年前的土坯房子里,但他老人家从来都不怨天尤人。如今已是81岁的老人了,他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听收音机、看电视新闻、听秦腔、锻炼身体,生活过得有条不紊、有滋有味,逢人便说共产党好、国家政策好、社会制度好。父亲之所以能牙不掉、眼不花、耳不聋,生活得这么有精神、有情趣,我们认为这完全得益于他心胸豁达,与人为善,不计个人得失的好心态。

父亲是一位对子女教育有方,疼爱有度,严肃慈祥,公正公平,以身作则的人。他老人家经常教育子女儿孙听共产党的话,做遵纪守法的人,做认真工作的人。他注重言传身教,为人处事力求完美无缺,默默地给子女们作表率。他对儿子、女婿,女儿、儿媳都视为己出,一视同仁,爱得有方,管得得法,使得全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那慈祥的表情,那和蔼的神态,那及时雨般的叮嘱,那如山般厚重的父爱,让我们感到无限的亲情和温暖。

父亲是一位与邻为善,视友为亲,待亲若己的人。几十年来,从来没有与邻居、同事红过脸,不论是老同事还是老亲戚,他都经常联系,嘘寒问暖,谁家有事,他都倾其所能,热心相帮。穷亲戚也好,富朋友也罢,不管是什么人上门,他总是热情相待,从不厚此薄彼,在亲友中树立了崇高的威信。

父亲在处理家庭关系上一贯民主平等,对母亲非常关心体贴。50年的风风雨雨中,二老相濡以沫,相敬如宾,在抚养4个子女成人的过程中同舟共济,建立了令人敬慕的夫妻关系。

虽然生活的苍桑和岁月的印记,已经悄悄地爬上了父亲那慈祥和蔼的脸庞,但他那严于律已、克己奉公、胸怀宽阔、平易近人的品行,即使不加渲染,也是我辈做人的榜样、处事的表率、工作的楷模。

img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