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江苏现代农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几点思考

江苏现代农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江苏基本省情和发展阶段决定了必须把高效农业规模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江苏是典型的人口大省、资源小省。目前,江苏省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降到8%,但仍有1001万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8%。2江苏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必须正确处理和协调好粮食安全、规模与市场等多个方面的关系高效农业规模化既体现高效,又体现规模,是高效化和规模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江苏现代农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几点思考

包锦球[3]

(江苏省人民政府 江苏,南京212004)

[摘 要]文章立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观背景,从分析江苏基本省情和发展阶段出发,提出高效农业规模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高效规模农业要统筹处理好规模、产品、市场、粮食安全、各方利益等多方面关系,并就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提出了新思路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思考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现代农业是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的物质装备、发达的基础设施、高效的组织方式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拥有较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现代农业发展形态。江苏地处长江三角洲和东部沿海,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在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快传统农业改造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1江苏基本省情和发展阶段决定了必须把高效农业规模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江苏是典型的人口大省、资源小省。人口密度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人均国土面积全国最少,其中人均耕地不足1亩。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据统计,近年来,江苏每年因工业、城市发展和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消耗的农用地都在40万亩左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要消耗2.4万亩土地。同时,江苏又是农产品消费大省,保持农产品较高的自给率,不仅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需要,也是江苏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江苏农业发展一直处在全国领先的位置,但在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和国际化提升的大背景下,江苏农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江苏省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降到8%,但仍有1001万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8%。农村家庭人均土地经营面积1.11亩,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878万亩,占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土地面积的29.9%。亩均效益2000元以上的农业种植养殖面积均占耕地面积和水产养殖面积的25%左右,产出效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江苏“三农”发展的实际看,即使达到了全面小康规划的城市化率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目标,仍有近3000万农民和六、七百万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发展技术密集、投资密集和效益密集的高效规模农业,是江苏破解土地资源约束难题、促进农民增收的科学选择,也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战略转型的必由之路。

2江苏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必须正确处理和协调好粮食安全、规模与市场等多个方面的关系

高效农业规模化既体现高效,又体现规模,是高效化和规模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它一方面受国家宏观农业政策、地区农业发展战略、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土地承包制度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与经营者、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经纪人等经营主体或组织的经营行为和利益密切相关。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应当正确处理规模、产品、市场、创新、粮食安全、各方利益等多个方面关系,具体地说,应该把握好“六个统一”:

2.1坚持适度规模,努力实现高效与规模的统一

高效和低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高效必须建立在技术进步、市场容量和潜力等要素的基础上,必须与一定的规模相适应。也就是高效必须适度,适度才能高效。当前在一些地方出现忽视资源、市场等客观因素的约束,盲目扩大规模、追求过高指标等现象,有的甚至提出在2~3年的时间里,高效农业规模要达到农业总规模的80%以上。这种热情值得肯定,但热情只有与科学态度相结合,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不顾客观条件约束而光靠“铺摊子”造就“高效农业”,很可能导致产能过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过剩”,“卖粮难”、“卖瓜难”等现象时常发生,农产品价格下滑,农民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以致许多人惊叹“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减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市场容量而盲目扩大规模。因此,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必须根据市场变化等多方面因素,正确把握好适度的规模。

2.2坚持市场导向,努力实现产品与市场化的统一

产品向商品的过渡,不是一种惯性的前移,必须经受市场的考验,其间要有“惊险的一跳”。也就是说,产品只有经过市场,才能转化为商品,实现其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化是规模、效益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市场,农产品销不出去,就只能烂在田头,根本不可能实现其价值。山东寿光的蔬菜、江苏东台的西瓜、兴化龙虾、邳州大蒜等农副产品销路好、效益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经过多年的开拓,产品有了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因此现代农业必须在“钻市场”、“跟市场”和“创市场”等方面狠下工夫。当然,在面向市场的同时,也要充分重视和发挥规模化对市场化的反作用力。国内外实践证明,大量农副产品集中生产,形成规模,会自发形成集散地,推动市场的形成、发育和壮大。

2.3坚持富裕农民,努力实现经营者利益与农民利益的统一

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主要目的是提高农民收入。很多地方在发展过程中,规模扩大了,经营者也达到了高效的目标,但广大农民只是在土地流转中每亩拿到几百元的租金,没有增加收入。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必须积极探索农民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土地入股、保护价收购、二次返利等多种形式,在经营者与农民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增收。以优质外向蔬菜种植为主的徐州瑞克斯旺农业科技示范园,除了付给农民土地租金外,更重要的是,公司吸纳流出土地的农民300多人,除每月支付固定工资外,还建立了收入与产量挂钩的绩效考核机制,使每个农民月收入达到1200多元,较好解决了土地出租之后农民的就业、增收问题。既实现了经营者利益,又确保了农民增收,体现了现代农业的基本宗旨和最终目标。

2.4坚持粮食安全,努力实现扩大高效农业规模与稳定粮食生产的统一

江苏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紧缺,人均占有耕地少,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同时,江苏既是粮食主产区又是粮食主销区,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一如既往地处理好发展高效农业与稳定粮食生产的关系。一方面,切实抓好粮田面积的稳定;另一方面,通过推行立体种植、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这样既增加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又提高经济效益。江苏很多地区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例如,兴化市通过大棚草莓+水稻、大棚西瓜+水稻、设施蔬菜+水稻等生产模式,取得了“千斤粮、万元田”的效果,既实现了高效,又保证了粮食生产。

2.5坚持突出特色,努力实现利用资源与创造特色的统一

特色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前提。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必须以自然环境和农业资源优势为立足点,围绕“特”字,筛选农业项目和支柱产业,生产拳头产品。在这个方面,目前江苏各地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做法,例如,有的地方立足于现有的产业、产品基础,加以开发和创新;有的地方抓住“人无我有”,但又星星点点的产品,集中力量加以开发,形成新的产业;也有的地方根据自然特点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广“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还有的地方利用山水田园等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优势,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等等。特色经济并非就是资源经济。没有资源优势,也能发展特色农业。徐州沛县本来不产肉鸭,近几年在深入分析肉鸭市场前景和产业链的基础上,把肉鸭作为主导产业加以培育,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县级生态肉鸭养殖基地。这个事例说明,在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过程中,既要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也可以无中生有“创造”特色。

2.6坚持科技进步,努力实现内涵提升与外延扩张的统一

现代农业本质上是高科技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对科技的要求更高、需求更大。发展现代农业,在推动外延扩张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内涵的提升,而提升内涵,最重要的是要强化科技支撑。目前江苏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5.7%,尽管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个百分点,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业原始创新能力不强,自主选育、具有知识产权、适应当前高效设施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品种、新技术不多,江苏省80%的蔬菜品种、85%的果树品种、95%的花卉苗木品种来自省外、国外。必须坚持把依靠科技作为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加速器”,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路子,推动江苏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切实把现代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处理和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必须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在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高效农业规模化的第一推动力。江苏农业方面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比较多,农业科技推广力量比较强,在推动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中,要把加快科技进步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当前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四个体系”:

3.1加快建立适应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技术支撑体系

着重围绕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产品储运及精深加工、农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农业工程与装备等五个方面,集中力量实现技术创新的重点突破,全面提高科技进步对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江苏农业的现状和特点出发,目前,尤其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放在首要位置。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为3∶1~4∶1,而江苏农产品加工产业只有农业产值的40%左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要努力打破精深加工重大技术过多依赖从国外引进或模仿的局面,加快推进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保鲜、储运、物流配送等共性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本土化”,为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和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2加快建立适应高效农业规模化的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

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充分调动企业、科研机构、教学单位参与创新、主动创新的积极性,建立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把专家创造性与企业家积极性更有效地融合起来,充分发挥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科研院所、农业院校与企业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共建产学研基地,联合开展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转化与应用。另一方面,要努力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建立健全新型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要改变传统的由政府组建“七站八所”、对农技服务实行“大包大揽”的做法,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农技服务的新方式。此外,要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提供农技服务。

3.3加快建立适应高效农业规模化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推动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归根结底还必须靠人。要不断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努力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以江苏省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主阵地,以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和重点学科为依托,加快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农业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新骨干队伍。针对目前乡镇农技人员数量少、知识陈旧老化,“只懂粮棉油,不知名特优”的状况,鼓励农技人员定期参加新技术、新知识培训,努力培养一支能为广大农民及时提供产前信息服务、产中技术指导、产后销售服务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目前江苏省尚未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44.2%,高中及高中以上仅占7.6%,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总体素质不高。要把提高这些劳动力的务农本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重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使之成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

3.4加快建立适应高效农业规模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各级政府要把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尽快形成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体系。稳定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在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确保农业科技创新需要。优化整合各类农业科技推广资金,重点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新品种开发、农业新技术、新型农机具推广应用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以及农技人员、新型农民的培训。要拓宽农业科技创新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增加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投入科技创新活动。改善对农业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