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经济运行特点

上海经济运行特点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上海经济运行特点(一)经济总量不断攀升近年来,上海经济总量不断迈过新的台阶。上海若要再恢复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必须依靠经济效率的转型。(四)消费需求占比稳步上升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廉价的初级生产要素驱动。

二、上海经济运行特点

(一)经济总量不断攀升

近年来,上海经济总量不断迈过新的台阶。上海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GDP总量突破1万亿元后,2007年、2009年经济总量分别为先后超过了新加坡(1483.09亿美元)和中国香港(2093.29亿美元),2010年超过韩国首尔(2376.42亿美元),排在世界大城市的第11位(见图2.6)。2011年,上海用占全国0.06%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占全国4.1%的生产总值

img9

资料来源: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香港统计年鉴》和《韩国统计年鉴》。

图2.6 2007—2011年生产总值的比较

上海的人均生产总值也于2009年在内地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率先突破1万美元的大关,并于2011年达到12784美元,但与新加坡(50123美元)、中国香港(34176美元)、中国台湾(20139美元)等相比仍有一定距离(见图2.7)。

img10

资料来源: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香港统计年鉴》和《台湾统计年鉴》。

图2.7 2007—2011年人均生产总值的比较

(二)经济增长动力匮乏

上海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上海经济呈现快速增长后逐渐回落的态势,2007年上海经济增速为15.2%,2008年下半年开始,全球金融危机对上海经济带来深刻影响,全年经济增速回落至9.7%,2009年经济增速继续回落至8.2%,2010年增速上升至9.9%,2011年增速再次回落至8.2%,表明上海经济整体增长乏力的态势。从上海各季度生产总值的同比增速来看,2008年第三季度达到局部高点13.4%,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回落,于2009年一季度下跌至最低点3.1%;后经济企稳回升,2010年一季度上升至最顶峰15.0%,但由于经济增长的后劲乏力,2012年一季度逐渐震荡下降为7%(见图2.8)。上海若要再恢复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必须依靠经济效率的转型。

资料来源:上海市统计局。

图2.8 2007—2012年上海季度生产总值的累计同比增长率

(三)经济结构向服务化转型

上海在“十一五”期间显示出服务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服务业产值比重呈现出加速上升的态势。2000年来,上海三次产业结构总体呈现出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态势,第一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1.8%下降到2011年的0.7%,第二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47.5%下降到2011年的41.3%,第三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50.6%上升到2011年的58.0%(见图2.9),表明上海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从制造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

img12

资料来源:根据2001—2012年《上海统计年鉴》数据计算而得。

图2.9 2000—2011年上海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

另外,上海制造业服务业化和产业融合的发展日趋明显。随着人均GDP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过渡,上海逐步深化其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发展,强化产业发展的高端环节,将相对低端环节转移至其他地区,逐渐由制造型经济向服务性经济和信息经济转换。

但是,上海目前存在着低端传统产业升级调整与高端新兴产业培育成长之间的矛盾。受资源环境的约束,传统低端制造业必须加大调整力度,一般制造业向市外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而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尚待培育,有可能导致产业空心化和经济增长速度下滑。

(四)消费需求占比稳步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主要是由于廉价的初级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驱动。而随着投资和初级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其对上海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逐步递减。特别是随着世博后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高潮消退,以及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重,上海正逐渐摆脱原有的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和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动力源的重大转换。上海生产总值中消费的比重由2000年的47.0%上升到2011年的56.4%,投资的比重由2000年的45.5%下降到2011年的40.3%(见图2.10)。

(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食品消费比重由2000年的44.5%大幅下降到2011年的35.5%;交通通信的消费需求比重由2000年的8.6%上升到2011年15.2%,于2007年超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需求比重;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比重从2000年的3.7%上升到2011年的5.5%,表明上海的需求结构已从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见图2.11),因此政府管理方式已不可能再按照原有强势政府的模式,而是应通过引导需求结构而促进产业升级。

img13

资料来源:根据2001—2012年《上海统计年鉴》数据计算而得。

图2.10 2000—2011年上海按支出法衡量的生产总值结构演变

img14

资料来源:根据2001—2012年《上海统计年鉴》数据计算而得。

图2.11 2000—2011年上海消费需求内部结构的演变

(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近年来,上海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攀升,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11718元上升到2011年的3623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5565元上升到15644元。但是,图2.12中两条曲线呈现喇叭状,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img15

资料来源:根据2001—2012年《上海统计年鉴》数据计算而得。

图2.12 2000—2011年上海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七)城市内部收入差距先扩大后缩小

2000年来,上海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态势。上海城市居民高低收入组的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00年的2.12迅速扩大到2004年的4.87,而后小幅下滑,2011年达到4.07(见图2.13)。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上海城市内部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态势较为明显。

(八)通胀隐患持续时间长

多年来,上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路上扬(见图2.14),其中既有输入型通胀的因素,又有工资—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因而属于混合型通胀。虽然目前国家货币政策的实施使得通货膨胀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通货膨胀隐患仍在持续,上海在经济增长乏力的同时也承受着通胀隐患的压力,未来有可能形成滞涨局面,从而给上海经济效率的转型带来一定的难度。

img16

资料来源:根据2001—2012年《上海统计年鉴》数据计算而得。

图2.13 2000—2011年上海城市居民高低收入组的收入比

img17

资料来源:2012年《上海统计年鉴》。

图2.14 1978—2011年上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