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全市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

年全市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2010年全市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一)综合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物价指数持续上涨1.经济总量取得新突破初步测算,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1.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增速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重工业完成增加值66.71亿元,增长22.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3.8%,拉动平凉市工业增长20.88个百

一、2010年全市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

(一)综合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物价指数持续上涨

1.经济总量取得新突破

初步测算,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1.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增速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59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108.79亿元,增长19.7%;第三产业增加值72.51亿元,增长12.8%。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504元,增长14.1%。全市经济总量在全省各市州的位次由上年的第7位前移到第6位,增长速度位居全省第四,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2和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18﹕45.36﹕32.46调整为21.82﹕46.91﹕31.27,三次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1.47%、59.96%和28.57%。

2.四大产业提质增效

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产业在“六个集中突破”推动下不断提质增效。2010年,全市“四大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4%。煤电化一体化开发取得重大进展,以60万吨煤制甲醇为标志的煤化工业实现了突破。煤电引领,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梯次推进的工业经济格局不断完善提升。草畜、果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开发深入推进。“平凉红牛”证明商标成功注册并荣获甘肃省著名商标,牛饲养量达到103.2万头。果园面积达到137.09万亩,建成各类认证基地68.7万亩,“平凉金果”获得全国苹果类第一个市级证明商标,并实现了批量出口。旅游产业开发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景区景点晋等升级步伐加快,崆峒山晋升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全市2A级以上景区景点达到14处,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3.劳动就业形势较好

全年为21078名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妇女发放贷款87480万元,扶持带动48200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发放扶持企业创业贷款1226万元,帮助12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6653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129人;全市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8%。当年输出劳务人员46.8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9.46亿元。

4.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持续上涨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5%。消费品价格指数呈“六涨两跌”态势。即:食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居住、烟酒、衣着类分别上涨17.1%、4.2%、1.9%、1.6%、1.3%和0.9%,食品价格上涨成为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扬的首要因素。文教娱乐用品、交通和通讯类分别下跌2.4%和0.4%。

(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工业生产增速加快

1.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全市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突破口,认真落实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高度重视农业生产,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努力克服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积极发展果菜、畜牧支柱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促使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91.24万亩,比上年增加3.14万亩;种植双垄沟播作物104.9万亩,其中双垄沟播全膜玉米73.59万亩。粮食总产达到95.02万吨,增长6.64%;平均亩产193.43公斤,增长5.96%。其中,夏粮产量36.51万吨,增长6.61%;秋粮总产58.51万吨,增长6.66%。

各级高度重视“菜篮子”工程,大力推进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始终坚持“露地与设施并举、突出发展设施蔬菜,纯种和复种结合、稳步扩大蔬菜面积”的思路,以河谷川区为重点,全市共建成设施蔬菜生产集中区54个,新建日光温室666座1106亩,新建塑料大、中拱棚1.74万座1.44万亩。落实果菜间作套种8.76万亩、订单蔬菜基地3万多亩。全年蔬菜种植面积70.97万亩,比上年增长21.07%;蔬菜产量达到96.57万吨,增长7.34%。

全市果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建基地、抓龙头、打品牌、强服务。经过不懈努力,果产业呈现出基地规模快速扩张、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平凉金果”品牌效益日益突显,产业效益持续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在农村经济总量和农村居民收入中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成为平凉市最具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当年完成造林面积11.58万亩,完成育苗面积3.28万亩。果园面积发展到137.09万亩,其中以优质红富士为主的苹果面积118.0万亩,苹果挂果面积51.0万亩,水果总产量达到78.00万吨,增长10.23%。建成果树万亩乡镇54个,占乡镇总数的53.0%,千亩以上果树专业村447个,占行政村的29.2%。全市从事果业生产的农村居民27.8万人,占农业人口的14.0%以上,人均果园面积达0.85亩。

全市紧紧围绕建设全国农区绿色畜牧基地战略目标,突出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依托项目建设,依靠科技支撑,扩张基地规模,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市场流通,强化质量安全,依托“平凉红牛”精品名牌,推进产业化经营,提升产业开发效益,养、加、贸一体化经营的框架基本形成,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并成为平凉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新建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30个;加大品种改良,完成肉牛冻配改良4.95万头。坚持循环利用原则,提高秸秆转化利用率,购置秸秆收割、揉丝、打捆等机具310台(套),新建青贮窖(池)2.54万立方米,实现加工贮藏能力123万吨。大牲畜存栏80.09万头,比上年增长8.3%;牛、猪和羊存栏分别增长8.66%、6.23%和1.45%。牛、猪和羊出栏分别增长15.28%、10.68%和4.35%;肉类、禽蛋和牛奶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1.29%、2.17%和3.12%。

2.工业生产增速加快

工业生产持续向好,煤电、建材行业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动力。2010年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88.42亿元,比上年增长2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1.12亿元,增长22.1%。

重工业完成增加值66.71亿元,增长22.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3.8%,拉动平凉市工业增长20.88个百分点,对平凉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4.47%。轻工业实现增加值4.41亿元,增长20.83%,轻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在逐步回升。

煤电产业集中突破成效显著,成为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煤电化一体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煤炭产量达到2200万吨,增长8.64%;火电装机容量达到420万千瓦时,发电量达到105亿千瓦时,增长61.65%。全年煤电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8.62亿元,增长21.8%,拉动平凉市工业增长17.12个百分点。其中:煤炭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4.91亿元,增长14.34%;电力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7亿元,增长48.36%。煤电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平凉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的82.42%。

(三)内需增势强劲,对外贸易增长迅猛

1.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全市坚持把争项目、建项目、科学管理项目作为经济工作重中之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速保持高位运行的良好势头。2010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6亿元,比上年增长36.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9.88亿元,增长35.53%;农村投资完成36.12亿元,增长44.4%。房地产开发完成16.41亿元,增长28.98%。

投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投资持续增长。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45亿元,下降9.31%;第二产业完成135.81亿元,增长41.64%;第三产业完成88.61亿元,增长30.92%。

重大项目已成为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全市实施5000万元以上各类投资项目127项,增加46项,实际完成投资175.96亿元,增长49.50%。其中,崇信电厂一期、60万吨甲醇、西平铁路、天平铁路、西长凤高速等重大项目进展迅速。10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3.2亿元,增长30.3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4.73%。电力、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完成51.94亿元,增长22.3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完成24.18亿元,增长1.83倍;交通运输业投资完成16.34亿元,增长14.18%。

2.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

全市消费品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城乡消费品市场均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98亿元,增长18.7%。其中,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8.74亿元,增长19.4%;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7.92亿元,增长17.8%。

限额以上企业对市场的带动作用日益突出。全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9.5亿元,增长17.94%;限额以上住宿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0.48亿元,增长20%。

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经济稳定发展。全市限额以下批发和零售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6.59亿元,增长17.39%;限额以下住宿和餐饮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1亿元,增长21.69%。

城镇消费仍处于主导地位。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和商业基础设施投入的不断加大,“升级型”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壮大,推动了城镇消费品市场的稳步发展,城镇消费品零售额达到58.74亿元。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为农村居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7.92亿元,增长17.8%。

3.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20.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03%,其中接待境外游客4400人次,增长22.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68亿元,增长33.3%,其中境外收入943.3万元,增长21.8%。

4.对外贸易增长迅猛

全市出口企业加快了出口基地认证、技术改造升级、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步伐,出口创汇增长迅猛。全市完成出口创汇1491.5万美元,增长64.9%。其中以鲜苹果、苦杏仁、苹果汁、杂粮豆为主的农产品出口1432.90万美元,增长67%,占出口总额的96.1%。

(四)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1.财政收支稳定增长

全市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201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02亿元,增长36.7%;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30.78亿元,增长38.7%。财政支出85.86亿元,增长13.3%。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95亿元,增长12.4%;农、林、水事业支出11.7亿元,增长27.9%;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1亿元,增长12.9%。财政支出的较快增长,有效地保障了社会事业发展、各类项目建设和国计民生等重点支出的资金需求。

2.工业效益大幅提高

工业产销衔接较好,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市累计完成工业产品销售产值140.14亿元,增长41.96%,增幅比上年提高38.86个百分点,产销率为93.9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3.04亿元,增长37.3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75亿元,增长1.6倍。19个行业大类中10个实现盈利,实现利润集中在煤炭和建材两个行业,两个行业共实现利润总额15.6亿元,增长84.18%,对全市工业利润的贡献率达98.48%。全年实现利税25.09亿元,增长71.29%。其中,煤炭行业实现利税总额25.75亿元,增长62.46%,对全市利税总额的贡献率达到94.83%;建材行业实现利税总额2.18亿元,增长21.15%。

3.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66元,增长10.18%。工资性收入依然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体,占人均家庭总收入的74.1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499元,增长12.92%。其中食品消费支出增幅居八大类消费之首,增长9.88%。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36元,增长15.5%。其中,工资性收入1292元,增长11.44%;家庭经营收入1440元,增长16.36%;以政策性补贴、补助和征地补偿为主的转移性收入337元,增长17.68%。

(五)金融运行情况良好,民生保障日趋完善

1.金融存贷款不断提高

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本外币合计)326.59亿元,增长23.2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02.29亿元,增长20.97%;企事业存款65亿元,增长11.3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54.96亿元,增长19.82%。其中,短期贷款91.08亿元,下降4.26%;中长期贷款108.84亿元,增长68.4%。

2.改善民生取得重要进展

民生改善从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工作措施,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对三农投入不断加大,全年农林水事务支出11.7亿元,增长27.9%,其中兑付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项惠农补贴资金9.1亿元,村级公益事业和奖补和家电下乡补贴1.17亿元。实施“235”高校毕业生就业工程,有6324名毕业生实现了稳定就业。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0%和17%。

3.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完善

2010年,社会保障就业支出1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年末全市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6047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2.58万人,参保率为99.9%。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增参保2.4万人。7个县(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181.36万农村居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8.52%。参加失业保险人数8.98万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464人。全年5.72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保障资金达12811万元;21.45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保障资金达17053万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失业人员失业保障金发放率均达到100%。政府承诺的10件29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