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影响力之争

影响力之争

时间:2022-08-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谁能主宰资讯,谁就会成为社会上最成功的一群人。——李泽楷1964年,陆运涛台湾之行前不久,在香港结识了一个名叫邱德根的商人。邱德根断然不会料到,若干年后自己将会成为TVB最具威胁的敌人。为了避免TVB垄断电视行业,香港政府决定增加两家无线电视台,推动行业竞争。这一规定加剧了佳艺电视的财务负担。

谁能主宰资讯,谁就会成为社会上最成功的一群人。

——李泽楷

1964年,陆运涛台湾之行前不久,在香港结识了一个名叫邱德根的商人。此人与陆云涛也算同道,他在香港拥有十余家戏院、影院,是小有名望的“戏院大王”。

邱德根对陆云涛的电影才华欣赏有加,计划与电懋一起投资拍摄电影,还特地安排妻子裘锦秋跟随陆运涛的电影团队去台湾参加那一年的亚太影展,结果由于飞机出事而一去不返。

与电懋的合作计划虽胎死腹中,邱德根对电影业的迷恋却有增无减。

邱德根1925年出生在上海,自幼喜欢电影,曾经专程从香港买影片到内地放映。1950年定居香港后,邱德根赶上香港电影的腾飞时代,以5000港币从郊区租赁电影院放映“一元片”起家,十年下来拥有十余家电影院。他名声虽不及邵逸夫、陆运涛响亮,却是这一轮电影业大发展的实际受益者之一,从院线发行中赚到滚滚财源,有了进军金融业娱乐业的资本。

邱德根先提供助学贷款、婚丧担保,后创办远东银行、收购九龙荔园游乐场,多元化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

邱德根一心想在电影业有所作为,他擅长发行运作,但缺乏制片经验和能力,本想与电懋联手抗衡邵氏,而陆运涛之死让他的影业图谋陡然幻灭。但是很快,他便将与邵逸夫在电视业命运交叉。

1965年,香港政府公开招标,拍卖无线电视104运营牌照。利希慎家族三公子利孝和,联合邵逸夫、余经纬等人以及英国独立电视台、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等机构,组建香港电视集团,打败其余五家财团,拍得无线电视广播经营权。经过两年的筹备,香港首家无线电视台于1967年11月19日成立,此便是大名鼎鼎的TVB,台标蓝绿红三色,又称三色台105

利孝和以私人大股东身份担任董事局主席,邵逸夫为常务董事,英国独立电视台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虽派驻董事,但并不干涉具体经营。TVB在利孝和掌控下进入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106

TVB是香港第二家电视台,它成立时,丽的电视107已经开播十年之久。

TVB采用无线信号传播,不必像丽的电视那样安装线缆,也无须向电视观众收取月租费。在内容上,TVB以本地新闻、娱乐节目为主,同时利用股东英国独立电视台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之便引入大量英美知识性节目,采用粤语配音播放。因此种种举措,使TVB受到广泛欢迎,迅速打开局面。

邱德根被电视业的蓬勃发展势头所吸引,通过各种方式参股TVB,几年下来累计持有TVB约10%股权。邱德根断然不会料到,若干年后自己将会成为TVB最具威胁的敌人。

舞台中心绝对的主角是大股东利孝和。在其主持下,TVB从黑白电视起步,1971年首开彩色电视先河,并与邵逸夫的“邵氏兄弟”协作开办首期无线艺员训练班,掀起培养本土影视人才的序幕。利孝和尤其注重本土电视剧制作,致使TVB收视率直线飙升,在400万香港人中建立了稳固的观众基础,在后来与丽的电视、佳艺电视的竞争中独领风骚。

这一时期,邱德根、邵逸夫主要精力放在金融、电影上,他们在电视业一展雄风,还要等到80年代。

自从TVB成立后,丽的电视便开始经受观众流失之苦。

为了挽救收视率,丽的管理层计策百出,多有首开先河之举。一面增设综艺节目,以重奖吸引观众眼球;一面创立艺员训练班,培养明星,增强演艺阵容,甚至第一个推出选美节目“沙滩小姐选举”。

可惜,在TVB的免费模式面前,这一切只不过博得暂时热闹,无法从根本上撼动TVB的领先地位。

事情在1973年发生了转机。

为了避免TVB垄断电视行业,香港政府决定增加两家无线电视台,推动行业竞争。丽的电视趁机取得无线运营牌照,从收费改为免费。佳艺电视紧随其后,成为香港第三家无线电视台。

某种程度上,佳艺电视与TVB算是老对头。1965年香港政府第一次拍卖无线电视牌照时,佳艺电视的两名股东香港商业电台与怡和洋行曾组团竞标,是六名竞拍者之一,最终因不敌利孝和财团而败选。

八年之后,两者再次狭路相逢。108

佳艺电视一出场便不同凡响,给香港电视业带来一场“内容革命”。遗憾的是,它的生命太短暂了,以至于TVB尚未来得及聚集力量发动一场捍卫市场的阻击,它便匆匆谢幕了。

佳艺电视1975年9月7日开台,仅仅勉强维持了三年,于1978年8月22日关闭。这期间的辉煌与落寞,宛如天际流星,璀璨而短暂,令人扼腕、警醒,却又无可奈何。

佳艺电视重视电视剧创作,因率先将金庸武侠小说改编为电视剧而引领一时风尚,在其短暂的开播岁月,武侠电视剧一直是王牌节目。当年佳艺电视以一部《射雕英雄传》轰动香港,吸引在TVB谋生的徐克慕名而来,进入佳艺电视后,徐克因执导古龙电视剧《金刀情侠》而一举成名。

三家无线电视台中,佳艺电视起点最低,它只有资格开播一个中文频道。丽的电视可以开播中英双语频道,TVB则有翡翠台和明珠台两个老牌中文频道。然而,佳艺电视凭借电视剧方面的卓越表现,力压丽的电视,就连TVB也黯然失色,被其牵着鼻子加入武侠剧创作的行列。

但佳艺电视在电视剧制作方面用力过猛,短短三年,拍了六十多部电视剧,虽其中不乏经典之作,但高产出必然耗费大量资金,为追求质量,竟到了不计成本的地步,为资金链断裂埋下隐患。

致使佳艺电视倒闭的另一因素是香港政府的一项硬性规定——港府要求其必须在周一至周五的黄金时段播放两小时的教育节目,中间不得插播广告。这一规定加剧了佳艺电视的财务负担。

1977年,佳艺电视陷入财务危机,虽然得到创始人林炳炎家族的大量增资,终究未能逃过停播清盘的厄运。

佳艺电视树倒猢狲散,旗下员工纷纷加盟TVB和丽的电视,为生计所迫,徐克也不得不重新投入老东家TVB的怀抱。结果,TVB成了最大的赢家,接纳绝大多数佳艺职员,台前幕后的实力迅速壮大。更为引入注目的标志性事件是,TVB接管佳艺电视大厦,将其作为制作分厂。

这一轮竞争中,佳艺电视大放异彩,但又迅速陨落;TVB不动声色,最后坐收渔人之利;丽的电视忙于内部调整,鲜有作为。对丽的而言,好消息是,佳艺电视的倒闭,忽然消除挡在前面的一个强力对手;坏消息是,少了佳艺电视在前庇护,不得不独自面对更加强大的TVB。

接下来,迎接丽的电视的,是一段慷慨激荡、百转千回的争雄岁月。

20世纪中后叶,香港商业社会出现了一股引人注目的权力转移现象。大批英资公司在与华商的竞争中渐落下风,随着市场的发展、竞争的展开,英资公司在优势耗尽之后,纷纷不敌富有进取精神的华商,辗转腾挪一番,不是破产倒闭,就是控股权易手。

丽的电视就是在如此背景下闯入无线电视大战,同时也踏上了坎坷、幻灭的不归路。

作为香港最早的电视台,丽的电视是有线电视109时代当之无愧的王者,独享电视牌照使之获得十年之久的垄断利润,也将收费模式深深植入公司基因。当TVB推动无线免费时代,成就丽的电视的有线收费模式开始成为它最大的障碍,经过六年的痛苦挣扎,丽的终于决定向无线免费模式靠拢。

1973年,香港政府宣布增设无线电视牌照后,丽的电视第一时间作出响应。它放弃了沿用十六年的“丽的映生”,改称“丽的电视”,并组建丽的电视有限公司参加竞标。为了增加投标成功的几率,母公司丽的呼声有限公司不惜放低姿态出让部分股权,吸收怡和洋行、渣打银行、嘉道理家族的资金,以及华资背景的永安郭氏家族、“船王”许爱周家族入股。

最终,丽的电视如愿以偿地取得中英文无线电视频道的运营权,开设“丽的中文台”和“丽的英文台”两个免费频道。丽的电视于1973年底开播,比第三家无线电视公司佳艺电视早开播大约二十个月。可惜的是,它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白白浪费了奠定市场地位的时间。

为了从有线广播转换为无线广播,丽的电视整整停播一个月之久,进军无线电视的决心可见一斑。

然而,它的内容制作仍停留在收费时代,未能随着广播形式的改进,进行及时调整和创新,成为制约收视率提升的“短板”。1975年佳艺电视开播后,感受到竞争的丽的电视才开始增大投入力度,虽然不乏经典节目推出,但并没有根本扭转颓势,在“三台鼎立”格局中时常处于末流。

1977年佳艺电视倒闭后,丽的电视吸收一部分佳艺电视的精英人才加盟,开始大力制作、放映电视剧,终于在80年代摆脱低迷。但好景不长,丽的电视便陷入股东更迭的深渊。

1981年,正当丽的电视渐有起色之时,大股东英国丽的呼声因投资失利,将所持有的大约60%的丽的电视股权全部出售给三家澳大利亚财团。股权变更不可避免地波及经营管理,丽的电视刚见起色的收视率急转而下。到了1982年,丽的电视在与TVB的竞争中节节败退,前景极为黯淡,担心被套牢的澳洲财团决定出售股权,其他股东也心生退意,开始积极寻找下家。

这时候,终于轮到邱德根出场了。

邱德根持有10%的TVB股权此时已经升值到1亿港币,他把这些股权倾囊抛售,用所得资金收购丽的电视50%股权。只此一招,邱德根摇身一变,从TVB小股东成为丽的电视的大老板。110

邱德根通过旗下远东集团成功控股丽的电视,终于得偿多年夙愿,随即对丽的电视展开全面改革。

邱德根弃用“丽的电视”旧名,改称“亚洲电视”,并将台标换成远东集团的标志。他亲自出任董事局主席,压缩编制,收缩预算,推行成本控制。这些带有鲜明商人风格的大刀阔斧的整顿,使得处于调整期的亚洲电视陷入一股动荡不安的情绪之中,市值大幅缩水,到1984年几乎腰斩一半。邱德根斥资5000万港币,趁机收购其余50%股份,独资控股亚洲电视。

当邱德根踌躇满志地站到香港电视业的竞技场时,往日的玩家已如潮水般退去,只剩他与邵逸夫。

曾经同一阵营的两人,如今一个是TVB新晋掌门,一个是亚视大老板,成为势同水火的对手。在他们的主宰下,恩怨绵长的TVB和亚洲电视又将上演怎样的纷争?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电视机在香港的大规模普及,年轻的电视业焕发新的光彩,反衬出电影业的式微。

电视业的盈利模式无外乎利用“眼球效应”吸引观众,将收视率转化为广告收入,不论盈利规模、赚钱效率,还是持久性,均比电影业大大超前。并且,电视传媒的影响力也非电影能及,而影响力则意味着广阔无垠的商业空间,这是作为传媒机构的电视业的优势所在。

这样的背景下,邵逸夫开始将事业重心向电视业倾斜。

1971年,邵逸夫一手促成了“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的成立,借助“邵氏兄弟”强大的造星能力,为TVB建立了一套独一无二的“造星机制”,培养出难以数计的演艺明星,从根本上奠定了TVB的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邵逸夫不断增持TVB股份,终于在1980年成为TVB私人大股东。111

那年早些时候,TVB大股东利孝和去世,他持有的股份由夫人陆雁群代持。因最大法人股东汇丰银行、和记黄埔均无意接管TVB,73岁的邵逸夫顺势接任董事局主席,TVB从此进入横跨三十余年的“邵逸夫时代”。

邵逸夫掌管TVB的三十年,亲身见证了亚洲电视的内忧外患。

亚洲电视的不幸在于,不单要应对TVB这个强大的对手,更要面临频繁的股权变更和内部争斗。它就像一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被不断地转手交易,这几乎成为它的一种传统。

内部动荡无疑削弱了亚洲电视的竞争力,反之,业绩低迷进而加剧了股东的转手率,形成“恶性循环”,致使它在与TVB的竞争中屡屡落于下风。但是,无论亚洲电视业绩如何不景气,它掌握的无线运营牌照总能吸引投资者,致使它始终处于买来买去“半死不活”的状态。

客观地讲,亚视所经历的诸多阶段中,或许只有“邱德根时代”对TVB构成过真正的威胁。

邱德根并无影视内容生产经验,这反而可以让他跳出行业,以观众的视角审视、思考行业发展。

与大刀阔斧的整顿同时推行的,是从设备、技术到内容的全面更新,邱德根率先采用微波技术直播足球赛,让亚视博得一个“满堂彩”。除了在电视剧上与TVB争奇斗艳,邱德根在1985年推出“亚洲小姐”,打破了TVB“香港小姐”的垄断局面,紧随其后推出的“亚洲先生”更令TVB大为紧张。

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人,邱德根并不畏惧模仿,邵逸夫开办无线艺员训练班,他在亚视也举办同样的训练班,发掘出黄秋生、何家劲等人。

邱德根的一系列举措成功地使亚视转亏为盈。1985年,亚视获利1229万港元,可惜在TVB打压下,第二年利润便骤减至664万港元,而同时期,TVB的利润接近2亿港元,更在1984年上市,打通了资本市场的融资通道。这让邱德根认识到,亚视与TVB巨大的势力差距非旦夕可变。

正当邱德根重整旗鼓,决意与TVB长期作战之际,两件大事的发生动摇了他的经营决心。

先是长子邱达成醉驾撞死警员被判入狱,接着邱德根因涉嫌造假账被港府追查,最后虽因老年痴呆症免于控诉,但他从此心灰意冷,分两次将亚视股权全部脱手,出售给香港“制衣大王”林百欣和“珠宝大亨”郑裕彤等人,亚视为期七年的“邱德根时代”宣告终结。112

但邱德根的故事还未结束,他的晚年有着一个令人唏嘘的悲怆收场。而林百欣、郑裕彤的入场不过是另一则失意的故事,激烈争斗、股权变更之后,亚视将与TVB共同迎来新一代的挑战。

这一轮电视业大洗牌,亚洲电视的日子并不比TVB好过。作为香港无线电视市场的“千年老二”,它实际上充当了TVB的“缓冲带”和“挡箭牌”,但它并没有足够的优势抵御竞争者的冲击。

这主要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频繁更迭的股权交易使之丧失了持久经营所需的稳定环境。多年来,亚洲电视的股东乘兴而来却每每败兴而归,老板走马灯似地换个不停,除了偶尔几次暂时领先,根本无力撼动TVB的市场领导地位。伴随股东的不断变更中,亚洲电视内部动荡不已,收视率与经营业绩步步沉沦,令“亚视老板”成为香港商界最富挑战性的工作之一。

从邱德根手中接盘亚洲电视后,林百欣与郑裕彤联手经营了十一年之久,然后在2000年转手卖给凤凰卫视创始人刘长乐及香港“制衣大亨”陈永棋等人。从此,亚视告别了林百欣时代相对平静的发展期,逐渐沦为资本家的“投机工具”,几乎每隔几年便发生一次控股权转让,随之而来的是管理层大换血、股东间的钩心斗角以及经营业绩的每况愈下。

怪异的是,每一届亚洲电视老板不仅无所收获,反而麻烦不断。最近一次风波发生在2010年,缘于大股东查懋声家族与第二大股东、台湾旺旺集团主席蔡衍明的股权纷争。

查懋声是香港“纺织大王”查济民长子。查氏系浙江海宁望族,查济民生前在香港政商两界极有威望,曾担任起草法律的委员,并获得太平绅士、大紫荆勋章等荣誉。查懋声主掌家族事务后,被吸纳为中国政协委员,享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查懋声于2007年前后以10亿港元入股亚洲电视,并担任亚洲电视董事局主席。查懋声主政期间,亚洲电视掀起一股改革之风,一度出现复兴希望,但最终葬送在内部权力争斗的硝烟中,2009年总裁辞职门便可略窥一角。

马太效应在TVB与亚洲电视之间得到鲜明的呈现。

亚洲电视积贫积弱,越亏越乱,在它的发展史上,亏损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令那些妄图扭转困境、转亏为盈的投资者受尽苦头。林百欣时代,亚洲电视每日亏损100万港元,到2009年,这一数字翻倍至200万港元,这也意味着查懋声寄予厚望的改革举措走向了失败。

目睹亚洲电视的内忧外困,与查懋声一道入股的荷兰银行香港分行决意撤股。经查懋声引荐,旺旺集团主席蔡衍明收购了荷兰银行持有的亚视股份。当时为了促成这笔交易,查懋声与蔡衍明之间签订了一份股权转让合约,约定未来蔡衍明将在亚洲电视拥有更多的权益。

但蔡衍明入股后这一承诺并未得到履行。并且,由于亚洲电视连年亏损,查懋声无力继续投钱,意欲引内地富商王征入股亚视,并发行可换股债券筹资,致使蔡衍明的股权被变相摊薄。

2010年蔡衍明入禀香港高等法院,与查懋声公堂相见,这才制止了亚洲电视又一轮股权变更。

在许多人眼中,亚视似乎成了招致无穷厄运的“祸胎”。它为股东带来的不是财富,而是灾祸。抛开其中的迷信色彩,邱德根、林百欣两大家族的结局,不禁让人掩卷沉思。

原配妻子裘锦秋空难去世后,邱德根迎娶了她的亲生妹妹裘锦兰,并与其生育有三个男孩。幼子邱达根最得邱德根宠爱,成年后一度掌管亚洲电视,同时担任家族最大的上市公司远东控股董事总经理兼执行总裁,被作为接班人培养。这引起了邱家长房5个子女的嫉恨。

另一方面,邱德根的宠信与扶持给邱达根带来巨大压力,他患上精神疾病,不久便退出亚洲电视的日常经营。邱德根懊恼之余将亚洲电视卖给林百欣、郑裕彤家族,不久他自己也病倒了。

老年痴呆症折磨着晚年的邱德根,在意识清醒的间隙,他作出分家的安排,把自己一手开创的远东集团一分为二,远东发展、远东酒店分给长房5个子女,而最精良的资产远东控股留给他偏爱的小儿子邱达根。

不过,长房5个子女并不赞成这个方案,趁老父去国外养病的机会,紧锣密鼓地开始抢班夺权,他们先对远东发展、远东酒店进行大清洗,管理层全部更换成自己的人马。全面占领这两块阵地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向远东控股发动侵袭战,实际上已经控制了整个远东集团。

知子莫若父,但邱德根万万没有料到,自己千辛万苦创下万贯家业,到头来却免不了子女间你争我斗。为了掌控远东控股,长房子女竟然“釜底抽薪”,断了邱德根的生活费和看病钱。

邱德根夫妇的所有开销均由远东集团支付,现在长房子女以此作为要挟,而他也只能后悔当初分家太过草率。好在没过多久,退隐养病的邱达根病愈出山了,他接过父亲手中剩余的股权,成功入主远东控股,连同二房两个同胞兄弟向长房兄妹发动反击战。

豪门内讧的结局不外乎以下三类:一是重归于好,从此各安天命,相安无事;二是一方抓住另一方把柄大做文章,甚至不惜告上公堂,意欲将其置之死地而后快;第三,双方势均力敌,互相制衡,谁也扳不倒谁,只能在僵持中等待机会,也许有朝一日恍然醒悟,握手言和也说不定。

然而,现实要残酷得多。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壮大繁衍的生物本能,不惜发动一切可能的争夺。分家的火苗一旦燃起,最终免不了玉石俱焚,这就是大多数故事的结局。

邱德根家族的权力之争尚未尘埃落定,不过结果已经不重要了,远东集团经过多年内耗早已不复往日辉煌。这是多么讽刺的一副画面啊,一群没落子弟为遗产争得头破血流,全然不知外界沧海桑田,一日千里的潮流变迁重新塑造了商业世界,而新的豪门纷涌崛起,并将取而代之。

与邱德根的凄凉光景相似,晚年的林百欣也为家事忧心不已。就在他晚年发生了一件让他颜面扫地的事情,视为掌上明珠的女儿将他告上公堂,只因为林百欣在传媒前批评她生活奢侈。

邱德根在婚姻上是一个失败者,他的第一任妻子死于空难,第二任妻子从未得到大房子女的承认,这为子女争产埋下伏笔。这不是邱德拔个人的过错,尽管他为此付出了代价,但许多事情就是如此,当它发生时你只能选择承受结果,却无法改变现实,这也许就是命运。

然而,过于成功的婚姻生活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林百欣苦恼的根源大半来自这里。

林百欣一生娶了四任太太,按照他那代人的观念,这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不过是家族繁衍的必然途径。

问题在于,随着妻妾子女的增多,林百欣不得不分出越来越多的精力管理家族事务。即便如此,那个年轻貌美的四太太还是漂洋过海离他而去,而他的子女们也不能让他省心。

长子林建名最令林百欣失望,他似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到追求女人方面,但仍旧显得不够聪明,他在台湾纵情玩乐的场面被人偷偷录下勒索林家100万美元。这件事让性情温和的林百欣大动肝火,从此认定这个“性格懦弱、头脑简单”的儿子不堪重用,只交给他一些无足轻重的事务。林建名反而乐得快活,照旧花天酒地,并不因为丢掉继承人地位而懊悔。

次子林建岳各个方面都像林百欣。之所以这么说,不仅因为他的商业头脑颇有林百欣当年的风采,就连好色风流也不输其父。

林建岳最广为人知的成就是投资拍摄了商业大片《无间道》,寰亚电影由此一炮走红,成为香港影坛炙手可热的电影公司。这也让林建岳可以近水楼台追求女星,在这方面,他可比那个不成器的哥哥成功多了。他与红极一时的女星王祖贤的感情纠葛一度是娱乐杂志追踪的话题,而这也导致了他婚姻生活的破裂。林王二人并未修成正果,林建岳照旧招蜂引蝶,好不快活。

三房的林明珠原本最得林百欣喜爱,但她个性独立要强,屡屡违逆父意,成年后自立门户。由于状告老父,林百欣去世时长房、二房将她拒之门外。林百欣的养子林健康虽然能力出众,但总归不是亲生,况且,他也不打算从林氏产业分一块蛋糕,安心去做他的律师。

到头来,可以担起接班重任的只有林建岳。林建岳与前妻所生的儿子林孝贤也是有名的花花公子,作为林氏家族第三代接班人,1981年出生的林孝贤与娱乐圈打得火热,绯闻丝毫不输当年的林建岳。

林百欣自称是一个“不可一日无事可做的人”,直到去世前一年,也一刻不停地拖着90多岁的身躯为家族操劳。与此同时,他的儿子、孙子终日泡在女人堆里,一如他年轻时对异性的热爱。

林百欣分明洞悉了欲望的美好与苦楚,可这种阅历却无法传授,只能眼睁睁看着儿孙们纸醉金迷、声色犬马,他不敢想,也不愿想,辛苦一生打下的家族基业会走向何方。

没有人比曾经的师友、后来的对手更了解对方,这个宽泛的观点如今在邹文怀、邵逸夫身上得到证明。半生联手,半生争斗,当晚年到来回首过往,两人在对方身上看到的,是另一个自己。

1987年,当邵逸夫关停“邵氏兄弟”的时候,邹文怀似乎看到了一统电影江湖的希望。

可事情并没这么简单。邵逸夫在偃旗息鼓之际埋下两支“伏兵”,他把半生心血建立的电影院线全部拱手卖给潘迪生。那个时候,这个30出头的年轻人刚刚将洪金宝的德宝电影公司113收入囊中并成功扭亏为盈,他没有让邵逸夫失望,德宝电影公司在1992年倒闭之前一直是嘉禾最强劲的对手。

德宝之后,永盛、中国星、英皇,哪一家都不是泛泛之辈。并且,邵逸夫复出了,邵逸夫的第二支“伏兵”——“邵氏兄弟”与TVB合营的大都会电影公司宝剑出鞘。

邵逸夫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但凡事总有例外,他似乎很难对邹文怀的“背叛”释怀。这个烙印如此之深,以至于成为邵氏后半生电影事业的附加物,他总希望从邹文怀那里得到胜者的征服感,不惜发动联合围剿。1997年邵逸夫重新竖起“邵氏兄弟”这块金字招牌,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可惜,世界早已成了新一代的天下,不论邵逸夫还是邹文怀都有些玩不转了。

正如约翰·布鲁克斯说的那样,“老一代人的失势,部分是由于自己的错,不论在精神上还是在智力上,他们似乎都在走下坡路”。邵逸夫没能亲手将邹文怀打败,在年青一代的凯歌声中,后者像一名孤独的战士体面地结束了光荣的电影事业。这种孤独也许只有邵逸夫能够理解,这是一种日薄西山、后继无人的无奈,弥漫着英雄末路的壮烈苍凉。

一个平静结局,也许是商业激战最好的收场。邹文怀的三个子女均无意接班,他也没有找到满意的接班人,于是将嘉禾电影公司转手卖给内地商人伍克波。

在香港人眼中,如同邵逸夫将“邵氏兄弟”拆解出售一样,这不过是一场正常的商业交易,而内地人却从中发掘出独特的意义,将其视为内地资本与香港文化联姻的例证之一。那一年同时进行的,还有内地地产商杨国强、许荣茂对TVB的竞购。没错,邵逸夫已经开始为TVB寻找新主人了。

与邹文怀的处境大相径庭,邵逸夫也面临传承难题。

由于子女从小在新加坡长大,与邵逸夫关系疏离。加上邵逸夫原配黄美珍去世后,方逸华进入“邵氏兄弟”和TVB,成为仅次于邵逸夫的“二号人物”,严重打击了两个儿子邵维铭、邵维钟的接班积极性,他们退出家族企业,移居新加坡,与父亲多年不相往来。

随着邵逸夫年事渐高,为了避免可能的纷争,他决定让出TVB大股东地位。经过一番激烈角逐,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所持26%的TVB股权被香港商人陈国强及台湾首富王雪红合组财团取得。2012年1月1日,邵逸夫正式卸任TVB董事局主席。这一年,他105岁了。

作为香港电影业里程碑式的人物,邵逸夫、邹文怀各自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当他们光芒散尽,颓然老去,仍不免被后来者超越。

然而这不全是他们的错。在香港,电影业进入门槛低,市场化程度高,人员流动频繁,竞争激烈,充满洗牌变数。总而言之,这不是一个适合家族企业生长的行业,也无法容纳银行业、地产业那样为数众多、财势雄厚、历史悠久的家族财团。

当然,邹、邵二人也没有像其他领域的大亨那样着力栽培子女接班,他们老迈的双眼也许早已洞穿了未来。早在三十年前,邵逸夫便从电影业转移到电视领域。没有哪个行业可以永恒不变,随着无线电视牌照重新发放,香港电视市场面临洗牌,TVB还能一家独大多久呢?

附:TVB股权变更及分布图(根据TVB2011年度财务报表制作)

一家独大是危险的,它往往会导致盲目、迷失、不思进取,而这正是伟大公司走向衰落的前兆。

当香港电视观众终于厌倦了TVB的老套节目、开始寻找替代品时,才恍然发现可供选择的对象实在太少。

实际上,这是一个无比残酷但并不鲜见的现象。竞争者在市场上开拓创新,建立统治地位后又迅速抛弃进取精神,变得谨慎、保守,沉溺于往日辉煌和固有模式。靠着垄断优势和市场惯性也许可以享几年清福,但事情并不总是朝着他们希望的方向发展,一旦形势发生变化,大而无当的垄断者往往成为掠食者争相瓜分的“美餐”。这就是TVB面临的处境。

TVB的垄断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而香港电视观众也似乎早已习惯了这一点。

踏着佳艺电视的残骸,伴着亚洲电视的频繁易主,TVB慷慨激昂地登上市场主宰者宝座,就这样开启了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在这个缺乏有力竞争者的市场上,TVB终于从高速前进中松懈下来,规模日渐壮大的同时,一点一点变得麻木陈腐,成为一个不近人情的“血汗工厂”,一个派系林立的臃肿机构,而这一系列悄无声息的改变最终促成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果——TVB正在丧失吸引眼球的能力。

意识到垄断的危害,香港政府终于决定扩大免费电视牌照申请,当即引来一批年轻气盛的竞标者。

这群竞争者中,两个“商界晚辈”让人们见识到新一代的能量。2009年,王维基先人一步,为旗下城市电讯申请免费电视牌照,李泽楷紧随其后提出同样请求。随后,两人不约而同地发动“挖角大战”,挥舞着“高薪优酬”旗号从TVB、亚洲电视招兵买马。尽管牌照尚在审核,但演员、编剧、制片等台前幕后精英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地赶来,他们受够了旧雇主的压榨和欺凌,迫不及待投入新老板麾下,人才济济的TVB一时难以应对。

2012年,TVB被王维基、李泽楷打得颜面扫地,要是放到二十年前,谁会料到这样局面的发生?

那时候,31岁的知识青年王维基刚从加拿大返回香港,白手起家创建主营长途电话业务的城市电讯,用不了多久就以价格优势把独霸市场的香港电讯拉下神坛。李泽楷也在加拿大逗留过一段时间,但比王维基早两年回港,在他那有钱有势的父亲支持下创办香港卫星电视有限公司(即星空卫视),勤勤恳恳经营一年,然而收益并不理想,暗自盘算着打包出售的可能性。

那时的香港电视界,TVB是真正的王者,它一次次打败亚洲电视,令后者陷入巨额亏损,要等好几年才能缓过气来。

但TVB自身的处境也不乐观。倒不是说它业绩低迷,恰恰相反,由于迅猛扩张导致的庞大而惊人的规模,它被肢解了,广播以外的所有业务被剥离出来重新组建为一个新公司。114如果不是这次拆分,TVB一定比它后来的规模要庞大得多。

让人唏嘘的是,成功分拆TVB后,那条有违市场自由原则的法规也被废止,结果TVB成了它最后的“殉葬品”。TVB盲目的扩张浪费了太多的人力、财力,到头来,一纸条文就让这一切付诸东流。

这件看似偶然的事件既是对TVB自我迷失的惩罚,也在无意间折射出邵逸夫那一代大亨的落伍——追求扩张、崇尚规模是典型的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的产业思维。然而时代已经变了,在信息时代的呼唤下,王维基、李泽楷那样的后起之秀乘着新技术浪潮迎头赶上,迤逦而来……

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他们大多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商业家族的第二代或第三代人,也可能是平民出生的第一代创业者,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掌握新技术、新潮流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商业思维,他们漠视权威,崇尚奋斗,渴望挑战。自然界新老交替的铁律、出人头地的生命本能驱使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不输前人的事业王国。

李泽楷身上突出展示了这代人的叛逆性,正如他那句流传甚广的名言所说:“如果有什么传统在,那就是面对挑战,然后战胜它,创造突破。”他赚取第一桶金的经历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那是关于星空卫视的收购谈判。1993年的一个夏天,李泽楷在一名私人顾问的陪同下踏上传媒大王鲁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的豪华游艇,两人在舱内单独长谈了两个小时,收购价一直未能达成一致。最后李泽楷看了一眼手表说,求购者实在太多,如果谈不成就要马上飞回香港,私人飞机在外面等候,作势起身,默多克终于沉不住气,报出最终出价——9.5亿美元。

成交!李泽楷为家族净赚8.25亿美元,自己分到4亿美元,那一年他27岁。

4亿美元让李泽楷的商业生涯进入井喷期。他先用这笔资金创办了自己的私人公司盈科集团,然后借壳上市,通过资产注入、科技概念与地产业务结合,短短8个月内市值从40亿港元飙升到1700亿,进入十大上市公司之列。

传奇还没有结束。一年后,李泽楷击败李显扬领导的新加坡电信,成功入主香港电讯。

李显扬是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次子,背后还有默多克这个强力盟友。然而,这些大人物只不过再一次彰显了李泽楷的名声,人们送给他一个亲切的绰号“小超人”,显而易见其中包含了对他那个“超人”父亲的膜拜,但李泽楷可不愿活在父亲的阴影下。

未来世界将是资讯的天下,这是李泽楷的洞见。这个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工程系肄业生坚信:资讯将成为未来商业的主宰力量,“谁能主宰资讯,谁就会成为社会上最成功的一群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