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公正才有威望

公正才有威望

时间:2022-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公正、公平是每个人都希望和追求的。诸葛亮按军法斩马谡后,对王平则给予了封赏,破格提拔他为将军。街亭失守后,蜀军中受罚的有两人,一是马谡,二是诸葛亮自己。守街亭的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胜人一筹,既不遵循诸葛亮的部署,又不理睬副将王平的劝阻,弃城不守,舍水上山。尽管后人对诸葛亮该不该斩马谡有所争论,但对诸葛亮以法治军、奖惩分明的行为,却是众口皆碑的。

公正、公平是每个人都希望和追求的。领导者对下属公正、公平,不偏不倚,不分亲疏,确实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下属就会真心敬佩领导者,拥戴他,只有奖惩公正、严明,才能造成人人奋勉的局面。

赏与罚,历来是领导者用人的重要手段,曾有“二柄”之称。孙武把“法令孰行”“赏罚分明”作为判断胜负的两个重要条件。曹操说:“明君不赏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诸葛亮主张科教严明,赏罚必信。该赏的一定赏,该罚的一定罚。诸葛亮由于厉行法治,奖惩分明,致使蜀国上下人人奋勉,不但克服了因刘备街亭惨败所造成的极端困难局面,而且使蜀汉在武侯治蜀及以后一段时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马谡丢失了街亭,断送了诸葛亮一出祁山的前功,使蜀军处于完全被动的局面。诸葛亮兵败师还,不曾得到寸土。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不是对部下“不分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不是一律宽容,或一律严惩,而是该奖则奖,该罚则罚,赏罚分明。

且看受奖者。赵云、邓芝伏兵于箕谷道中,闻诸葛亮传令回军,在魏军的前堵后追下,赵云所领之部竟不折一人一骑,辎重等器亦无遗失。诸葛亮亲引诸将出迎问道:“各处兵将败损,惟子龙不折一人一骑,何也?”邓芝告曰:“某引兵先行,子龙独自断后,斩将立功,敌人惊怕,因此军资什物,不曾遗弃。”诸葛亮赞赵云曰:“真将军也!”取金五十斤,以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赵云部下兵将。赵云辞曰:“三军无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若反受赏,乃丞相赏罚不明也。”《三国演义》借赵云之口说诸葛亮赏罚不明,正反衬了诸葛亮赏罚分明。

再看王平。王平与马谡同守街亭,街亭失守,按理说王平也是败将,但是王平却未受罚。马谡、王平兵败回营后,诸葛亮先唤王平入帐,责备王平:我令你同马谡守街亭,你为什么对马谡不提出建议,不阻他的错误,致使失事呢?王平说:我曾再三相劝,建议屯兵于当道,筑起城垣,安营把守,但是马谡大怒不从。我因此“自引五千军离山十里下寨”,倘若魏兵攻山,我也可以接应。后来,魏兵攻山,把山四面围合,我引兵冲杀十余次,都不能入,并非我不劝谏,丞相不信,可问各部将校。

王平虽然也是败军之将,但在街亭战役中是有功的,尽职尽责,兵败之后仍杀入重围,救出魏延、高翔二将。马谡在山上扎营后,王平急忙画成布兵图本,星夜派人报告诸葛亮。诸葛亮看见图本后迅速采取了应急措施,减少了蜀军的损失。诸葛亮按军法斩马谡后,对王平则给予了封赏,破格提拔他为将军。

再看受罚者。街亭失守后,蜀军中受罚的有两人,一是马谡,二是诸葛亮自己。

守街亭的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胜人一筹,既不遵循诸葛亮的部署,又不理睬副将王平的劝阻,弃城不守,舍水上山。魏将张郃先将蜀军包围在山上,切断水源。蜀军缺水,饥渴难熬,陷于混乱。张郃再督大军大举进攻。蜀军大败,马谡逃去,街亭失守。诸葛亮虽然平日极为器重马谡,马谡也曾为诸葛亮提过不少好的建议,二人之间关系也十分密切,但是诸葛亮不徇私情,挥泪斩了马谡。参军蒋琬从成都来,见到马谡已被推出辕门,大叫刀下留人,对诸葛亮说:天下未定,杀戮智能之士,岂不是可惜吗?诸葛亮流着眼泪说:孙武所以能够制胜于天下,就是由于他的军法严明。如今大事未定,刚开始和敌人交兵,就因人而使军法受到破坏,怎么能够讨伐敌人呢?尽管后人对诸葛亮该不该斩马谡有所争论,但对诸葛亮以法治军、奖惩分明的行为,却是众口皆碑的。

马谡自幼喜欢学习兵法,谈起军事理论,头头是道,滔滔不绝。刘备在世时觉得他不踏实,临终前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并没有引起诸葛亮应有的警惕,仍很器重他,此次又将关系成败的重任交给他。诸葛亮身为统帅,用人失误,他自贬三等,并做了自我批评。诸葛亮对自己的惩罚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执法者也不例外。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赞诸葛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该赏的一定赏,该罚的一定罚;没有一件恶事不受到惩罚,没有一件善事不受到奖励。官吏不容忍有奸邪,人人都自求奋勉。社会上的风气是清白而严肃的。蜀汉官员张裔评论说:丞相处事公正严明,赏罚不分亲疏远近,无功者不能得赏,贵势者不能免罚,这是人人奋勉的重要原因。诸葛亮治蜀过程中,一直注意贯彻赏罚严明的原则,他的赏罚标准是:是否有利于蜀汉政权的巩固,是否有利于政策的贯彻执行,而不论关系亲疏、官职高低。

李严是一位高级官员,刘备临死时,他曾和诸葛亮一同受遗诏辅佐刘禅,地位仅次于诸葛亮。诸葛亮四出祁山时,他负责供应军需物资。当军粮将断时,李严不但不想办法,反而派人到前线假传刘禅旨意,要诸葛亮退兵。诸葛亮退兵之后,他又故作吃惊,责问诸葛亮说:军粮很充足,为什么要退兵呢?企图逃避罪责。诸葛亮经过查核,弄清了李严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上书刘禅将他削职为民,流放北川。

长水校尉廖立,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是诸葛亮第二,应当掌管朝政。他看不起朝廷的文官武将,攻击诸葛亮从下层选拔官吏的政策,他又散布流言蜚语,挑拨群臣不和。诸葛亮得知情况后,上表刘禅将廖立罢官,流放到汶山。

诸葛亮虽然赏罚分明,但是赏不以虚施,罚不以滥刑。后来,诸葛亮死后,廖立得知哭泣叹惜说:我终究要老死在边远地区了。李严听到诸葛亮死的消息,也闷闷不乐,发病死去。被诸葛亮严惩的人,为什么能有如此反应呢?一是因为诸葛亮执法不枉,所以受罚者不能不服,他们对诸葛亮并不怨恨;二是他们知道诸葛亮是允许别人改正错误的,悔改得好,还是有希望被召回。诸葛亮一死,后人不能这样做,希望也就破灭了。

有功不奖行不行?曹操与袁绍相比,起初,袁绍的势力大大超过曹操,但曹操对立有大功的人,不惜厚金重赏,所以部下众将士气高昂。袁绍不懂“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道理,他赏罚不明,又喜听谗言。致使有识之士心灰意冷,部队士气低落,最后众叛亲离,反而被势小的曹操灭掉。

无功受禄行不行?曹操说:“明君不赏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无功受禄是一种非分之恩。无功受禄者因滋长了非分之念,不思有功,其他人也会感到心理不平衡,进而产生团体内部之间的矛盾。古代有一位叫周宝的将军任镇海节度使后,招募亲兵千人,号称“后楼兵”,“后楼兵”无功受禄,薪饷倍于镇海军。镇海军士兵愤愤不平,“后楼兵”也骄横日甚,难以控制。一天夜里,镇海军由于积怨而兵变,“后楼兵”也趁火打劫,周宝只好仓皇出逃。无功受禄,后患无穷。

虽有奖罚但不及时行不行?及时奖罚才能使赏罚真正发挥推动部下前进的作用。假如因过去有功,现在有过失也不奖赏,那只能使人居功自傲,反而沉沦下去。假如因过去有过失现在立功也不奖赏,会使人感到干了也白干,干好了也没用,从而灰心丧气,甚至破罐破摔。

功臣有了过失不罚行不行?赏罚分明讲究一事一论,此功不抵彼过,彼过也不掩此功。徐向前元帅在指挥临汾战役中,炮兵团团长门国梁因为没有坚决听从指挥而使战斗失利,徐向前没有因为门国梁是自己的老部下,又曾立过功而庇护他,而是撤销其原职,降职使用。后来,门国梁工作做出了成绩,徐向前又建议让他到某旅担任参谋长。

奖罚分明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激励人的斗志。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严明的奖惩制度,既确保了秋毫不犯的军纪,又大大激发了战士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哪个战士不想杀敌立功,将立功喜报寄回家里去呢!

奖罚要靠制度,不能靠“人治。“人治”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常常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君主一道令”,奖惩的标准因人而异,会使被领导者无所适从。有的奖惩标准朝令夕改,这样的奖惩结果必然使人心口皆不服。孟子曾说过:“高楼之明,公输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这段话说明,必须借助于制度,才能做到奖惩分明。

奖惩要靠制度,制度一经公布,就要不分亲疏高低。包公的三口大铡为什么威严无比,就是因为执法如一,只要是犯了罪的,驸马敢铡,太师的公子敢铡,自己的亲侄子也照铡不误。历史上流传的岳飞、杨延昭、戚继光辕门斩子的故事,给今人留下了法大于情的佳话。曹操20岁担任都尉,为了维护颁布的“禁令”的权威,挂五色棒于四门,凡违令者一律痛打。一位大官的叔叔夜间提刀乱跑,被曹操撞见,立刻掀翻在地,把这个后台极硬的人用五色棒重打了一顿。从此,曹操的权威树立起来了。

奖惩要靠制度,同时还要伴随思想教育工作。制度的作用并不是无限的,它也不是可以根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既应当靠制度约束部属的行为,又要靠说服、教育、疏导,正确引导部属的行为。任何奖罚,都要让受奖罚者和广大员工受到教育,否则,受奖者可能不以为然,受罚者可能不思悔改,广大员工可能无动于衷。

奖惩还要伴之以情。奖,伴以赞赏、鼓励,使受奖者受到较大的激励。诸葛亮奖励赵云时总忘不了说几句赞扬的话。惩,伴以抚慰、同情,使受罚者口服心服。诸葛亮斩马谡,既对马谡的过失十分气愤,又不禁潸然泪下,充满了爱才不舍的感情。

我们有些领导者对手中奖惩大权的使用过于生硬,以硬邦邦的语言、硬邦邦的而孔、硬邦邦的手段作为管人的法宝,视责备人、训斥人为时髦。如此,不但使奖惩失去了应有的作用,而且也使自己的人际关系紧张。

无情未必真豪杰。执法要严,但仍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