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确立领导的威望

确立领导的威望

时间:2022-08-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没出山以前,诸葛亮和刘备是平起平坐的,因为当时他还不一定要吃刘备的饭,干吗要委屈自己?只不过孙权面对的是老臣,诸葛亮所面对的则是和刘备桃园三结义的关羽和张飞。现在他完全授权,使得诸葛亮非常感动,觉得自己很受信任。这种情形在现在的家族公司非常常见,刘备三兄弟是一家人,但诸葛亮不是。诸葛亮分配完各自的任务后,问刘备是否还有疑虑,刘备说没有。

没出山以前,诸葛亮和刘备是平起平坐的,因为当时他还不一定要吃刘备的饭,干吗要委屈自己?当决定出山追随刘备以后,他立刻跪下来称刘备为主公,从此以后他谨守本分。因为这是他自己的承诺,他努力扮演好一个臣子角色,从没破坏过规矩。

他出山之后问刘备:“如果新野守不住,要退到哪里?”刘备那时候已经无路可走了,这一问正问中刘备的心坎。当然诸葛亮没说“主公,你现在已经无路可走了,还是听我的吧,我给你留个余地”,因为对中国人来说,说话要稍微委婉一点儿,对方才更容易听得进去。单刀直入,实话实说会让对方很难接受。刘备当时哑口无言,天下之大,已无他的容身之地。这时诸葛亮跟他说,最好到荆州去。诸葛亮不但这么说,而且已经把退路都替他安排好了。

刘表的两个儿子明争暗斗,长子刘琦被欺负,诸葛亮给他出主意,让他去驻守江夏,诸葛亮安排的退路就在那里。把退路安排好之后才问刘备打算怎么办,这样好的军师,刘备怎么能不服?一个人不要要求别人服自己,要做到让别人发自内心地佩服自己。

刘表的小儿子刘琮投降了曹操,献出了荆州,刘备唯一的出路就是投靠刘琦。后来鲁肃来给刘表吊丧,与刘备初步定下了跟东吴联合对抗曹操的计划,而后才有著名的赤壁之战。

诸葛亮的身份用现在话讲叫作“空降兵”,他和当年孙权接棒时一样,同样要面对严峻的考验。只不过孙权面对的是老臣,诸葛亮所面对的则是和刘备桃园三结义的关羽和张飞。这两人看见大哥如此礼待诸葛亮,心中不悦:“诸葛亮年幼,有甚才学?兄长待之太过,又未见他真实效验!”刘备一时兴奋,竟然回答:“吾得诸葛亮,犹鱼之得水也。”两人更加不高兴,他们两个很讨厌刘备讲如鱼得水这句话!我再一次说明,地位越高的人,越不能把心里的话说出来。你没有这个权力,没有这个资格,因为你会伤害人家的感情。听说夏侯惇引兵前来,张飞毫不客气地问刘备:“为什么不叫你的‘水’去应战呢?”

虽然军情紧迫,诸葛亮却十分轻松,如果诸葛亮也坐立不安,大家就更紧张了。诸葛亮当时已经27岁了,他在未出山时就已经将整个天下大势、各个风云人物的个性都研究透了。这次夏侯惇来攻,该如何应对,诸葛亮胸有成竹,否则事到临头才开始着急,何以成大事?一个人没有相应的实力,最好不要去争那个职位,既然有志于争取某个职位,就要事先做好相应的准备。诸葛亮就是如此,他下山之前就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下山之后认真地勘察周围的地形地貌,因此即使是第一次发号施令,也表现得驾轻就熟,非常轻松。

刘备就不一样了,他心里还是很担心,于是问诸葛亮有何应敌之策。对此,我们也不能怪他,他能够这么恭敬地把一个年仅27岁的人请下山来,已经很不简单了。此时刘备心里有些紧张,担心万一出了问题,令天下人笑话不说,又如何向两个兄弟交代呢?

诸葛亮回答说,刘备有多大胆量,自己就有多少谋略。意思就是:你相信我多少,我就做多少;你不相信我,我大不了不做,听你的也行。刘备听完此话,做出了一个很有魄力和胆识的举动——二话不说就把印信和宝剑交给了诸葛亮。这两样东西代表着最高指挥权,刘备这样做,是表示自己完全信任诸葛亮,让他号令三军,自己也听他的,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领导方式。否则如果还是刘备全面指挥,又何必把诸葛亮请下山呢?现在他完全授权,使得诸葛亮非常感动,觉得自己很受信任。当然,刘备心里也是苦笑:这个时候我不相信你,还能相信谁呢?

诸葛亮有模有样地开始发号施令,关羽根本爱搭不理——你这套我早就很熟了,这些天你跑来跑去根本就是张飞所讲的游山玩水,哪里是看什么地形!你这种从没打过仗的人懂什么地形?这次我怎么打是我的事,你怎么讲是你的事。关羽虽没说出这番话,但他心里就是这种想法,所以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使得诸葛亮不得不再次让人告诉他博望坡的地形。

张飞更是不服气,诸葛亮说什么他也不回应,甚至头都不抬一下,拿了令牌就走,赤裸裸地将自己内心想法表现出来。

刘备在一旁将关羽和张飞的表现看得一清二楚,他知道自己这时非说话不可了,于是命令所有人都要服从诸葛亮的号令,违令者斩。

这种情形在现在的家族公司非常常见,刘备三兄弟是一家人,但诸葛亮不是。如果诸葛亮讲的话刘备三兄弟都不听,那他有天大的本事也没用,所以刘备这样做是恰到好处。如果不是刘备及时出面调解,这次战争肯定会一败涂地。

诸葛亮命赵云为先锋,却让他只输不赢。赵云听了一愣:打仗还有只要输的?要输也应该让别人去输,我怎么可能会输呢?于是问诸葛亮是什么意思。诸葛亮说只要能引诱曹兵进来,也是功劳一件,赵云这才欣然接受。

但诸葛亮知道光靠赵云去引诱,成功的可能也不太大,于是马上让刘备接着去当诱饵,把曹兵引诱过来,因为他的吸引力最大。刘备听了也跟部将一样“得令”,他的这一举动既树立了诸葛亮的威信,也给其他众将做了个好榜样,使他们相当佩服。

关羽高声问诸葛亮“你自己做什么”,诸葛亮直言自己只坐守县城。张飞听了大为不满。诸葛亮这么做,是合理的。他也很坦然:我是军师,当然要坐守在这里,等待你们得胜回来,犒赏大家啊!如果打仗打到需要大将军亲自拿着刀枪去拼杀,那就表示部队已经全军覆没了。同样,如果诸葛亮都要亲自上阵的话,说明刘备集团就要整个完蛋了。当然,张飞也并非笨到连这个也不懂,他只是想趁机发泄一下自己长久以来对诸葛亮的不满情绪而已。

诸葛亮分配完各自的任务后,问刘备是否还有疑虑,刘备说没有。但他这样说,我们相信吗?恐怕也不会全信。因为这毕竟是诸葛亮第一次统帅大军,而且面对的还是来势汹汹的曹军,刘备不可能没有疑虑。只是到了这个节骨眼上,他除了选择相信诸葛亮以外,还能怎么样呢?刘备到了这样的紧要关头依然表现得可圈可点,是一种很难得的领导风范,最后果然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夏侯惇在博望坡前与赵云相遇,见赵云所率兵马军容不整,轻蔑地说诸葛亮不过如此,自己此次一定能活捉刘备。军人要有军人的气概,如果夏侯惇根本不敢去打刘备,或者抱着尽力而为的态度,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回来,那他根本就没有资格当军人。况且军人出战,生死谁都难料,凭的就是这股勇气而已。夏侯惇这样说并不是轻敌,而是军人应有的气概。

赵云纵马迎战夏侯惇,交战几回合后便诈败退走。夏侯惇也是久经沙场,非常有战斗经验的人,如果是平常,他看到地形那么险要,肯定知道一旦深入,遭遇火攻就会全军覆没。只是现在打起仗来,就没有时间去想那么多了。此时,一旁的将领提醒夏侯惇:他怎么跑得那么快呢?是不是想引诱我们进去?就在这个时候,刘备按照诸葛亮的安排出现了。刘备这一出现,夏侯惇刚有的一点儿警觉性就全没了,抓到刘备才是他要做的事情。诸葛亮先让赵云出来,再用刘备引诱,先后的次序安排得非常好。夏侯惇一心只想活捉刘备,结果很快就深入了峡谷。

部将李典见山谷狭窄,树木丛生,提醒夏侯惇要防备火攻,但已经太晚了。可能有人觉得这时候赶快退就是了,但是事情哪会那么简单呢?一支十万大军的大部队全挤在一个狭长的山谷里,想要全军而退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埋伏在山丘上的刘备人马一看曹军大部已进入山谷,马上把准备好的火把抛下去。曹军撤退的速度绝没有火势蔓延的速度那么快,最后只能是被烧得凄凄惨惨。

很多事情,当你走进局中的时候就已经来不及了,需要提前去预测才能躲得掉。否则一旦陷入险地,就毫无办法挽回了,夏侯惇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一场大火烧得曹兵死伤无数,这罪过是曹操和夏侯惇的吗?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吗?还是那些放火的人的?好像都不是,又好像都是,所以我们只能说这是大家共同的罪过。战争难免会死伤众多无辜的人,尤其是现代,武器太厉害,万一核战争爆发,那就是整个人类的惨剧,所以当今世界才会这么强调和平。

关羽和张飞依照诸葛亮的安排,看到峡谷中的火光后,便杀出来阻截夏侯惇,夏侯惇拼死抵抗,却只能率少数残兵逃出。关羽、张飞得胜回来,见到诸葛亮,屈膝便拜,口服心服地说道:“诸葛亮真英杰也!”新野百姓,更是庆幸刘备获得贤士相助而欢喜万分。

空降兵并不是依赖领导的全力支持便能够发挥所长。更重要的是,上任后的前三件事,必须处理得令众人满意,我们称为“新官上任三把火”。如果烧得不好,说不定烧掉自己的眉毛,惹大家笑话。诸葛亮事先准备周全,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第一次表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和信任,果然不同凡响!

火烧博望坡一战,烧得关羽和张飞心服口服。没过多久,曹操又打来了,诸葛亮便用同样的计策再烧一次,又把曹仁烧得狼狈不堪,激怒了曹操。后来的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又用计火烧曹营,大败曹军,令众人心服口服,刘备集团也因此空前团结。

我们很早就明白事情是大家合力做出来的道理,知道唯有群策群力,才能够把事情做大、做好。要求有效地群策群力,必须有组织,形成集团而且要产生领导者,来领导这个集团。从历史上看,每当我们有强人领导的时候,大家都衷心盼望不要太强才好。而当我们失去强人时,大家却又热切期待早日出现新的强人。这种矛盾心理,反映出中国人一方面不欢迎英雄式的强人,一方面则十分欢迎集团性的强人。什么叫作集团性的强人呢?就是能够发挥集团力量的领导者,而不是认为自己最了不起的独裁者。

中国有句话,叫心想事成。如果心想还不能事成,只能怪自己。如果领导有管好团队的愿望,但是却没有得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一定是在领导自己身上。中国人重视心跟心的感应,中国人能不能团结,完全看领导者好不好。团结精神是果,合理领导才是因,不能够因果倒置。中国人有时能够众志成城,有时是一盘散沙,关键在于怎么管理。中国历史上有“树倒猢狲散”的典故,也有“田横五百士”的壮举。到底如何做,看领导。

诸葛亮以“得人心,做好人”为最高目标,坚守“深藏不露”的原则,适当地显示自己的才能,但并不贪功、邀功。他显示才能是为了让大家心服口服地凝聚在一起,彼此信任,增强信心,坚定决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