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取长补短,谋求双赢

取长补短,谋求双赢

时间:2022-08-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成功抵御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之后,1998年,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将重点推动高科技和高增值产业的发展,以带领香港走出经济困局。其实,李嘉诚与同仁堂的合作并不是刚刚开始。到目前为止,同仁堂已取得生产批准文号的中成药品种近千个,常年生产的品种四百多个,并能生产24个剂型产品。

在成功抵御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之后,1998年,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将重点推动高科技和高增值产业的发展,以带领香港走出经济困局。把香港建设成为“国际中医药中心”(“中药港”)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为成为“国际中医药中心”,香港特区政府已制定出一项庞大的10年发展计划。

1999年7月,香港特区政府制定的《中医药条例》获得香港立法会通过。从此,香港所有中医师必须注册,而批发及零售中药材也需领有牌照。随后,香港特区政府根据《中医药条例》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委员会,制定附属条例,使中医注册工作可以顺利展开。

2001年5月,香港中药研究院成立。研究院计划分阶段支持中药的标准化和认证、产品研发、安全评估和药品成效临床科学研究,确保产品品质和成效,提高中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

李嘉诚看好这个机会。他雄心勃勃,与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主席郑裕彤联手投资50亿美元打造香港“中药港”。

2003年11月25日,同仁堂集团旗下子公司“同仁堂国际”及其合资公司北京同仁堂泉昌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成立。当天,同仁堂集团副总丁永玲表示:“同仁堂将继续积极寻求实力雄厚的战略伙伴,采取更灵活的合资方式和经营模式,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使同仁堂的业务更加国际化。”丁永玲这番话并非空穴来风,时隔不久,业内就传出“百年老店同仁堂将与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成立合资公司”的消息。

2003年12月13日,和记黄埔旗下全资子公司和记中药投资有限公司与同仁堂正式签约,双方合资成立“北京同仁堂和记医药投资有限公司”。该合资公司总投资额约为2.39亿美元,同仁堂与和记各占49%股权,另由同仁堂选定的小企业出资占余下2%的股权。在此项合作中,和记黄埔投入了10亿元。

其实,李嘉诚与同仁堂的合作并不是刚刚开始。早在2000年,同仁堂科技(8069.HK)在香港上市时,李嘉诚就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同仁堂良好的销售业绩促进之后与同仁堂集团的再次合作。

签约的成功,意味着李嘉诚为自己打造“中药港”建立了储备丰富的“原料仓库”。

与内地和台湾相比,香港在中医药方面的基础薄弱,起步也比较晚。而且,李嘉诚打造“中药港”,在制造业方面香港并无现有资源可用,急需在内地寻找可合作的中药企业,使之与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和国际金融中心,以及丰富的国际市场销售经验的优势相结合。

签约的成功,意味着同仁堂迈出了海外投资发展战略的步伐。内地的中医药发展虽然十分成熟,却主要局限于国内市场,没有走向海外,发扬光大。而香港背靠内地,可以借助内地丰富的人才、科研、经验、原材料、产品等资源,成为引领内地中医药走向世界舞台的跳板。

作为有300年历史的同仁堂集团,如今拥有总资产28.8亿元,每年生产中成药1万多吨。到目前为止,同仁堂已取得生产批准文号的中成药品种近千个,常年生产的品种四百多个,并能生产24个剂型产品。同时经营各种中药材、中药饮片三千余种,还拥有药用动物养殖场,每年向生产企业提供纯种乌鸡和优质鹿茸。在同仁堂的产品中,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乌鸡白凤丸、大活络丹、国公酒占据着同类市场的大半江山,每年在国内市场的销售额高达上亿元。

无论如何,双方都是重量级的人马,这是一次“门当户对”的婚姻。

2002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同仁堂制定了10年发展战略,计划利用3~5年时间建立并完善国内、国际比较稳固的销售网络。国内建500家连锁药店,海外建100家连锁药店,实现销售50亿元,初步形成跨国公司的框架;利用5~10年时间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实现销售总额200亿元,使同仁堂中医药集团成为国际传统医药的知名企业。

按照同仁堂国际董事总经理丁永玲的说法,同仁堂的目标就是,“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会有同仁堂。”

“站稳亚洲、迈进欧洲、渗透美洲、开辟大洋洲”是殷顺海为同仁堂制定的海外发展战略。“国际天然药物市场的第一品牌”则是同仁堂发展的终极目标

当时,同仁堂已经在马来西亚、印尼、澳大利亚、英国、泰国、中国澳门、加拿大、美国等地开办了合资公司和连锁药店。在向海外市场迈进过程中,同仁堂利用“金字招牌”的优势,以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入股。在同仁堂与英国和香港的合作中,同仁堂仅以品牌参股,就占了25%的股份。而在国内国际开办的这些药店挂在集团名下。

不过,虽然定位国际市场,同仁堂科技的产品主要还是销往内地,外销能力差强人意。2003年前三个季度,同仁堂科技的药品在中国销售了6.16亿港元,在海外仅仅销售了2900万港元。但是,由于中国传统中医药理论与西方现代医学体系存在较大差异,中医药的作用机理无法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解释。因此,这一直是阻碍我国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道难题。这使得中国中医药长期游离于国际主流医药市场之外。多年以来,国内的中药出口基本以中药材为主,中成药仅占我国出口额的20%~30%。而日本、韩国则凭借发达的中药产业及其技术开发优势,通过对由中国进口的中药材原料进行深加工后,垄断了90%的国际植物药材市场份额。国内的中药多是以健康食品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既拿不到OTC的牌,也无法获得处方药的证书。像三九胃泰等国内知名中药产品,都是贴着“健康食品”的标签远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

中医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资本的介入无疑能够提高中药现代化的研究速度,加快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因此,寻求与国际集团的合作,成为中药产业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步骤。

这样一来,李嘉诚携手同仁堂,迈入“大宅门”,就成为一个极其自然的选择。一个是创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闻名遐迩的中药老字号,一个是财大气粗的香港首富,这桩“门当户对”的医药“联姻”自然成为2004年中国医药行业全部重组并购事件中的一大亮点,让业内人士尤其是中医药界人士无不为此感到精神大振。

同仁堂的一位负责人表示,这是同仁堂近几年“收到”的最大一笔投资。这笔资金的到来无疑将给同仁堂注入新鲜的血液,成为同仁堂事业发展的强劲的助推器。

同仁堂的目标是在6年内,把目前在国内的300多家零售药店扩展至900家,5年内,把目前的十多家海外零售药店增加到100家,使同仁堂成为国际知名中医药企业,并把国内发展成熟的中医药推向国际医药市场。

这与李嘉诚打造香港“国际中医药中心”的初衷不谋而合。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任德权说:“中西方文化在这里(香港)和谐交融,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香港的特殊地位决定了香港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中必然具有特殊的地位,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同仁堂与李嘉诚的和记黄埔的结合,无疑实现了内地与香港中医药的优势互补。同仁堂也将凭借自身在产品、技术及人才等方面的资源背靠李嘉诚这棵有着丰富的国际市场销售经验及雄厚实力的大树,加快向海外扩张的步伐,以香港为跳板,引领中国的中医药走向国际舞台。

任何人都有其优势和擅长的一面,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足的一面。当别人的长处恰好能弥补你的不足,你的长处又恰恰是对方所不具备或不擅长的时候,你们就有了形成优势互补合作的机会。这样的合作可以在发挥你和对方的优点。可以想见,当双方将自己的优点尽量发挥出来的时候将会给合作带来怎样积极有利的影响。这样有效的合作无疑能够使双方共谋发展,形成双赢。

李氏箴言:

抓住机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就能带来双赢的良好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