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走出国门靠什么

文化走出国门靠什么

时间:2022-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走出国门靠什么眼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神州大地如火如荼地进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走出国门正在成为新一轮的发展势头。这是不言自明的,没有政策的支持,文化走出国门是不可能的。文化走出国门的实力,一方面是国家的经济实力。这是文化走出国门的重中之重,也是文化走得出、立得住的关键。当前,在文化走出国门中,最突出的问题,一是“想当然” ,用国内的成功经验简单地套国

文化走出国门靠什么

眼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神州大地如火如荼地进行。许多文化大省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就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省区,也提出文化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和口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走出国门正在成为新一轮的发展势头。要抓住这次发展机遇,“文化走出国门靠什么”是首先要理清的。

靠政策。这是不言自明的,没有政策的支持,文化走出国门是不可能的。回顾一下我们的文化和世界隔绝的时期,不要说文化走出去,就是要看看外版书,没有相当的关系也是不可能的。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引起世界的瞩目,经济实力也已经跻身世界前列,经济强国的地位已经形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还很有限,与经济强国的地位很不匹配,离文化强国的目标还有很长很长的距离。实际上,只有经济强大,没有文化强盛,是不可能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提出了文化走出国门的政策,让中华文化在世界上重新焕发青春,扩大影响力,改变中国在世界上经济文化“一手硬一手软”的形象。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有宏观层面指导方向的,也有微观上具体措施性的,有给以政策倾斜、政策优惠的,也有给予实实在在资金支持的,其中一些具体资金支持的政策使不少文化单位和企业得到了很大的资金扶持。但是,只靠政策是不行的,正应了那句话:政策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政策是万万不能的。在国内当下的文化发展中,政策给文化单位和文化企业与其说指明了方向,不如说吃了“定心丸” ,卸下了意识“禁锢” ,打破了发展“枷锁” ,可以使文化单位和文化人放心大胆地发展外向型文化,理直气壮地走出国门做文化。这是政策最大的“含金量” 。

靠实力。实力就是经济实力,没有经济实力,文化是不可能大发展的,也不可能实现走出国门的愿望。在一段时期中,我们有一个很流行的口号和做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就是用文化的形式,为经济发展搭建平台,根本没有把文化发展和经济联系起来。这是在文化发展上的认识误区,也是当时时代发展的客观限制。从本质上看,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文化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对文化特点的偏颇认识,必然导致实践中会出现失误,重经济,轻文化,重视文化的特殊属性,轻视文化的一般属性。文化和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离开经济基础和实力谈文化的发展,必是束之高阁的美好设想。文化走出国门的实力,一方面是国家的经济实力。一般而言,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壮大了,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文化的外向发展才能成为可能和现实。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壮大,以国家实力为依托的文化“走出去”工程日益强化和多样化,如在世界许多国家开设的“孔子学院” ,国家出资举办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展、出版展、文化演出等。这些活动,对宣传中华文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要是以国家行为推动本国文化外向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是文化企业的经济实力。这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通行做法,主要是依靠一个企业自己的经济实力,突出文化的特点,适应市场的需要,进行文化产品开发和营销,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双赢,既为普及中华文化作出贡献,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从世界上文化发展好的国家看,文化本身也是很好的经济发展支柱。以文化强国美国为例,文化产业不但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也是独占鳌头。实际上,正是美国文化在世界各地的普及,才使美国的文化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为更广泛的普及提供了经济实力。例如,好莱坞大片为代表的电影文化产业、NBA等为代表的体育文化产业、肯德基等快餐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产业,都已经深入世界许多国家,是实实在在的文化输出,是对美国文化的最大贡献,是美国文化产业盈利的重要来源,也是美国综合国力强盛的突出表现。

靠产品。这是文化走出国门的重中之重,也是文化走得出、立得住的关键。第一,要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都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具有文化的属性,内容必定是特定的价值观、主体意识、思想观念、精神面貌等的反映,具有意识形态的特点。这是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文化产品区别于其他产品的突出品质,也是文化走出国门的要义所在。另一方面,表现形式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古今中外的都可以。文化的这种发展规律,到哪都一样,中外古今概莫能外。眼下,美国等文化强国,文化发展的好,不是他们完全放弃了本国文化的特点,不强调他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东西了,而是他们把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比较完美,适应了消费者的心理和习惯而已。在这个方面,我们要高度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的错误,即从过分强调文化属性到完全放弃文化属性,把文化产品简单等同于一般工业产品。体现文化属性,最难的在于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我们有着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又是当今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不缺少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真正缺乏的是包装文化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也就是说,怎样用合适的形式来诠释具体的文化是当下文化走出国门的最大难点。第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对国外市场要做到心中有数。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而且顽固不化,对外来文化许多民族都有一种天生的抗拒心理。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文化发展作为本国综合国力的一部分,对本国的文化市场多实行保护政策,对外来的文化产品实行不同的限制和经济壁垒。因此,要打好文化走出国门这场商战,必须做到“知己知彼” :首先,要熟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优势,知道哪些是真正的民族文化,在这些文化中哪些最能代表时代特点,这些文化采用什么形式来反映和包装最合适。其次,更要了解和熟悉文化产品所要进入国家的市场情况和读者定位,要熟悉这个国家的文化政策、市场规则,还要熟悉这个国家的文化禁忌、民族习惯等。外国人喜欢中华文化,也愿意了解中华文化。但是,他们有自己的阅读习惯,有自己的心理体验,有自己的需求想法,这是最重要的。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我们的文化真正走出国门,并且得到那里读者的喜欢。当前,在文化走出国门中,最突出的问题,一是“想当然” ,用国内的成功经验简单地套国外的情况,以为国内好销的图书、观众爱看的剧目外国人也会喜欢,认为在国内百试不爽的包装形式,国外市场也能行得通等等。二是“盲人摸象” ,用局部的成功代替全局性的推广,过分夸大一时一地的经验和做法,以偏概全。第三,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不竭动力。文化走出国门,必须要有内动力。从国家层面看,国家大量投入人力资金在世界范围推广国家文化,不可能不计成本的长期投入下去,而且会产生极为负面的作用,伤害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因此,这种发展内动力必然要来源于企业。首先,要扶持有实力的企业成为骨干,避免“一哄而上” 。文化走出国门,开拓国外市场,需要政策、资金、人力、产品等多方面的综合实力,尤其在人力和资金上需要比较大的投入,而且回报周期比较长。因此,要引导有能力的企业进入这个领域,逐步形成骨干力量。否则的话,“一哄而上” ,产品良莠不齐,发行不讲规则,版权上又随意授权,不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还容易搞乱中华文化产品的国外市场,给长期发展带来极大的隐患。其次,要树立长期发展的观念,形成品牌,突出特色。开拓国外市场,对国内文化企业来说是崭新的领域,可能会有一时一事的成功,但总体上看,必须树立长期发展的观念和规划。主要是市场的调研和开拓,在人力、资金、产品等方面的精心准备,以及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进入国外市场,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并逐渐形成特色,打出品牌,真正实现走出国门,立住脚跟。再一点,要树立经营意识,突出经济效益,使之成为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文化走出国门,有传播中华文化、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影响力的要求,也要有文化单位和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实现经济效益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经济效益要给以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只有在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文化传播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完成。因此,文化走出国门,开拓国外市场,要算政治账,更要算经济账,要以产品为中心,适合需求,注重实用,控制成本,讲求效益,还要注意节约,把非生产性成本减少到最低,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