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随时随地学习

随时随地学习

时间:2022-07-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随时随地学习纵观国内外,一些著名企业的发展,均离不开“学习”二字。所以,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就更应该多留点学习时间。所以从时间管理的角度来看,最经济、最管用的方法,就是把所有的时间挤出来用于学习,也就是随时随地学习。学习,主要是为了事业,为了工作,主要应以工作为转移。在工作之中学习,有利于总结经验。

三、随时随地学习

img25

纵观国内外,一些著名企业的发展,均离不开“学习”二字。美国排名前25位的企业中,有80%的企业是按照“学习型组织”模式进行改造的。国内一些企业也通过创办“学习型企业”而给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汪中求先生在他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写道:“在创业过程中,第一代老板靠胆子,第二代老板靠路子,第三代老板靠票子,第四代老板靠脑子。”毫无疑问,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不管是作为创业者,还是守业者,一定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作为员工,也只有不断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型员工”,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就是一个非常注重学习的企业,董事长郭广昌先生经常说一句话:“企业之间最核心的竞争,就是看谁能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现在,一个新观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这就是:“培训是最大的福利。”许多企业也不惜重金使员工接受新观念,充实新的知识。培训是间接投资,虽然培训不是今天投一万元,明天就立刻能产出两万元的利润,但是只要坚持下去,那些善于学习的团队一定是最后的赢家。

一个团队学习的过程,就是团队成员思想不断交流、智能之火花不断碰撞的过程。如果团队中每个成员都能把自己掌握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拿出来和团队其他成员分享,集体的智能势必大增,就会产生1+1>2的效果,团队的学习力就会大于个人的学习力,团队智商就会远远高于每个成员的智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当今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速,一个人要想不做时代的弃儿,就应该不断地更新和积累知识,以保证自己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否则,只出不进,知识就会“透支”。有人做过一个统计,人类知识的总量每隔6~10年就要翻一番。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大学毕业后6~10年,在学校学的知识有一半会失效。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老化的速度越来越快。骄傲自满,原有的那点知识就会日趋渐少,终至告罄,知识优势就会丧失殆尽。

所以,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就更应该多留点学习时间。从我们每个人的角度讲,学习是我们成就希望的动力。俗话说: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只有在学习中,我们才能由无知走向有知,从莽撞走向理智,从盲目走向从容。培根名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成才。”一句话,读书使人明理。生活和工作给予每个人很大的压力,我们事业成功起飞的燃料是什么?是学习!我们战胜困难超越对手的武器是什么?是学习!我们开拓创新的动力是什么?还是学习!

所以学习的时间千万不能占用,千万别以“忙”为借口而耽搁学习,也千万别说“慢慢来”,慢慢来也许就来不及了!

但是,我们现在的情况却是:工作任务重,家庭负荷重,社会活动多,在这三重时间的压迫下,要分出点学习的时间来还真不太容易。

所以从时间管理的角度来看,最经济、最管用的方法,就是把所有的时间挤出来用于学习,也就是随时随地学习。即工作与学习和谐、合一。学习,主要是为了事业,为了工作,主要应以工作为转移。既要在工作之余进行学习,又要在工作之中进行学习。在工作之余进行学习,容易直接针对当时工作的需要;在工作之中进行学习,更能直接促进工作,快速提高本领。

在工作之中学习,有利于总结经验。联想总裁柳传志说:“别的企业都看重应聘者有没有经验,而我们看重的是会不会总结经验。”会总结经验,才会把经验转化成为智能。

在以前的观念中,把学习与工作割裂开来,学习是学习,工作是工作。其实,学习应当与工作合一。首先学习期与工作期就应合二为一,学习可以来用多种形式。学习期包括工作期,例如“夹心课程”——五年中三年工作,两年学习。工作期也可包括学习期,如在工作过程中的进修和专门的培训。还可以边工作边学习。

要读万卷书。学校学习虽然主要就是念书,但一个学期下来念的就是那几本书,知识面非常狭窄。读万卷书能拓宽视野,对素质培养大有裨益。今天,虽然有电视,有网络,但书的作用也是不能代替的,它是主要的智能载体

万卷书怎么个读法呢?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和自身的情况,有些精读,有些略读,有些浏览,有些只需要翻翻目录,有些只需看看前言……绝不平均用力,也不走马观花,而是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有所控制地读万卷书,建立起自己的最合理的知识结构。

读万卷书较好理解,行万里路人们就不够重视。行万里路,可以得到读万卷书得不到的很多好处。“纸上得来终觉浅”,“百闻不如一见”。书上看到的,只算是“闻”,而行万里路,则能够“见”,效果大大胜于闻。眼见为实,眼睛看到的事实更能给人以触动,亲身经历的东西更能够影响心灵,从而观念变,见解变,头脑变!我们应特别重视社会实践性,绝不能呆在书堆里练本领、练素质,而要深入社会,广泛地了解社会。行万里路,有其不可替代的学习效果。

游学,这是自古提倡的。游学可以做调查研究,了解风土人情,把握社会心理,掌握社会客观实际,学到书本学不到的东西。如今的旅游,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如果带着学习目的去旅游,效果就更大了。这种旅游,不是带着几千块钱舒舒服服地去玩,而是要去锻炼。

交万个人,这不仅能够增强社会实践性,培养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人就是活的资讯载体、知识载体、智能载体、优秀素质载体。多交朋友,就会多一些资讯,多一些成才的机遇,多一些读书得不到的收获。一个人,所有的关键机遇都可能是朋友提供的(这种提供或者是直接的,或者是间接的)。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瓦勃格指出:“一个年轻的科学家,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跟当代的科学巨人进行个人接触。”诸葛亮如果不交司马徽、徐庶,刘备就不知有诸葛亮这位高人,也就没有三顾茅庐,没有诸葛亮的大展宏图了。

即使朋友未能给你带来什么机遇,但与朋友聊聊天,也能够开阔视野,扩大自己的信息、智能来源。

日本前总理福田纠夫是个了不起的“经济通”,他曾直言不讳地坦白秘诀,说:“我的学问全是用耳朵学来的。”可见与朋友“聊天”是何等重要。甚至有时候,真的能够取得“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效。自己有些糊涂的事情,听了朋友的一两句忠告,也许就会顿开茅塞。

朋友对于塑造自我、修炼自身的作用同样很大。朋友会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朋友的习惯、爱好、性格,朋友对待人生、事物的态度都会影响你、改变你。朋友对一个人的素质影响确实很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与益友相处应当是一种对修身作用很大的“隐性课程”。

交朋友,特别是交学友,对学习上帮助很大。萧伯纳说得好:“一个人学习,与两个人、三个人、几个人一起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多人一起学习能产生“集合效应”、“竞争效应”。学友之间的互相学习、询问、辩论,切磋琢磨,比单纯师承更有助于成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个人,一项比一项更重要,却又一项比一项更被人忽视。

另外,在学习中还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学什么的问题,因为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学完世界上所有的知识,然而,人们往往最轻视“为何学”,这导致许许多多的人在学习上都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我们对“为何学”认识和理解得越深刻、越正确,学习活动就会进行得越顺利、越高效,对手段和方法的选择也会越正确、越高明。

“为何学”,即学习的目的,它决定着“学什么”、“怎么学”,决定着整个学习系统。“为何学”,是整个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学习效率效益的唯一标准。

明确了“为何学”,学习才会成为自己的事,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不需逼迫,不待劝勉,自觉、自愿、自动地学习。

明确了“为何学”,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目的是动力之源。高尔基说:“一个人的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

“为何学”带来的强大的学习动力,大大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节约时间成本。

有这么一个道理说得好:“当你读错一本书的时候,不要以为你只是读错了一本书,因为同时,你也失去了读一本好书的时间和机会!”同样,当你把精力花在一个价值很小的课程上,同时也失去了学习价值很大的课程的时间和机会!

因此,“学什么”一定要遵循比较价值原理,要根据正确的衡量尺度来决定所学的内容是否真正值得学习,它的重要程度是否值得在上面花费那么多的时间,这时间是否可以利用在更为重要的内容上。这个尺度又是什么呢?这个尺度应根据“为何学”来定。

如今,一份报纸、杂志发行量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可读性”;电视频道收视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节目的“可视性”;美国如今出现一个新概念,叫做“可就业性”。现在不少大学生为找工作发愁,为就业难揪心,就是因为学习的内容不佳造成“可就业性”不高。“可就业性”是个很有意义的概念。

另外,我们知道,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更应该为学习多创造条件,拿出一些时间和机会,给员工创造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努力把自己的企业建立成一个学习化的企业。

要建立学习化企业,必须在选人、用人、育人三方面都根据学习化的要求来进行。

在选人时,要看重学习素质,特别是看重具有终身学习精神、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挑选这样的“种子”,建立学习化企业就容易多了。能够终身学习的人,往往后劲十足,最能够培养成为可堪当重任的人才。

著名企业家鲁冠球说:“我曾用心培养过许多人,在相同的条件和环境下,有的人很快就派上用场,而有的人则迟迟派不上用场。我常常在想这是为什么?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我发现他们最大的差异是对业余时间的利用不同。”有的人把业余时间用来进行学习、钻研,有的人则认为业余时间就是要好好地享受现代生活,玩卡拉OK、保龄、桑拿、打牌……仅仅是“对业余时间的利用不同”,就造成极大的差异,可见在选人上对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素质这一点要特别重视。

在用人上,要建立一套激励大力学习并以业绩为导向的用人机制。不论资排辈,不看学历资历,只看你的业绩。业绩,就能代表你的真才实学,你的学习效益。重业绩,能把学习的方向准确引向工作所需、企业所需的方向。有这样的机制,就会使能者脱颖而出,使懒汉充满危机感。有危机感,就会产生为工作而学习的强大动力。

不仅要善于选人、用人,而且要善于育人。

学习化的企业,要有这样的观念:企业的首要使命是培育人才,企业要变成一个高效育才的新型学校,要使工作场所变成最好的学习场所,要为每一个员工提供最佳的成长平台。

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是创办学习化企业的先驱,他曾向手下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别人问你,松下电器公司到底是一个制造什么的公司,你怎样回答?”被问的是人理所当然地答道:“我会回答说: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电器用品的。”不料,松下幸之助一拍桌子,大声叱责道:“像你这样的回答是不行的!你们这些人的脑袋里到底装些什么?”大家一头雾水,而松下却说:“如果别人问你们松下电器是制造什么的公司,应当回答公司造人,也造机器。”把企业定位于“造人”,并把“造人”置于“造机器”之前,这样的认识,在企业家中实在是少见。这正是松下的高明之处。

人是企业的命脉,离开了人,企业什么都玩不转,大力“造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之道。松下为此不惜巨款创办松下政经塾、松下工学院,建立各级培训中心,建造松下电器历史馆、柔道馆等等。松下公司简直就是所德、智、体三结合的人才大学,其校长又兼当教员的就是公司的开创人松下幸之助。

学习化企业的育人,不仅是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学习、培训的机会和条件,同时还要提供一个团队学习的环境和文化,设立许多有助于学习的反馈和评估制度。企业领导人,不仅要做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还要做一个优秀的教育家,优秀的学习者。领导人要以身作则,自己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人,给员工做表率。要把工作本身作为最好的学习。能力、素质都是在实践中培养的。有这样的意识,工作场所能成为素质提高、能力培养的最佳场所。

学习化企业,使每一个员工都能够终身学习,使企业的全部成员都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提高本领,从而使这个企业不断强大、不断发展,并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

由上可见,学习对个人、对家庭、对企业、对国家,都是21世纪最佳的生存方式。在学习上多花点时间,也是值得的,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我们正是要创立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组织,轻松和谐、相互学习、团结协作、共同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