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总需求增加形成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

总需求增加形成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消费需求与通货膨胀在总需求中,消费需求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投资作为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投资膨胀首先会直接引起社会总需求膨胀,使得生产资料的可供量及建筑施工能力处于短缺和紧张状态,从而导致它们的价格水平上升。

(一)消费需求与通货膨胀

在总需求中,消费需求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消费需求膨胀,一是指消费增长速度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二是指社会可用于消费的货币支付能力超过了社会所能供给的消费品和劳务总量。

1978年以前,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工资管理,总需求的膨胀基本上是投资膨胀。1978年以后,随着所有制的多元化、工资体制的改革、企业分配权利的扩大,居民的货币收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有了较快的增长,形成了巨大的消费能力。1988年全国国民收入按当年价格计算达到11 533亿元,比1983年增长1.44倍,平均每年增长19.5%。而同期居民货币收入增长更快,1988年全国城乡居民货币收入达到8 812亿元,比1983年增长1.8倍,平均每年增长22.7%,明显快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因此居民的消费能力大大增强,消费需求旺盛,这样就导致了1988年的通货膨胀率高达18.5%。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的增长必然会带来消费的正常增长,尤其是,国民收入中居民收入的份额越大,消费增长的速度就可能越快,这样就可能引起消费膨胀。

1989年以前,我国消费增长速度很快,消费膨胀主要原因是经济政策上倾向于改变过去那种高积累、低消费所造成的轻工业和重工业比例失调的局面,试图通过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带动消费品工业的繁荣,从而促进经济的全面增长,其实质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思想:通过刺激有效需求来增加供给,因而导致了消费膨胀,也是对不平衡的产业结构的及时调整。只是由于过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重视眼前利益,忽视了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或者说没有一个明确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使得产业结构由原来的轻工业过轻、重工业过重逐渐变为轻工业发展过重,重工业反而落后于轻工业的发展需求。

在居民“彩电热”、“冰箱热”等需求的刺激下,形成了一个个的投资热,消费膨胀又带动投资膨胀,从而出现总需求膨胀。

然而,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居民消费行为发生了变化,不同收入阶层收入差距拉大,形成了多层次的需求格局。但是由于居民收入的过快增长加上通货膨胀的惯性作用,消费品的价格依然不断上涨,只是消费需求扩张不再是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这时的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房地产投资过热”,引起又一轮的投资膨胀,经济再一次升温直至过热。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造成我国20世纪80年代消费膨胀的主要原因是政策上的过分诱导和宏观经济的管理失控,以至于货币发行量过度,居民收入增长过快,导致消费需求过旺。

尽管90年代的通货膨胀并不主要是由消费膨胀造成的,但是,正是由于80年代的消费扩张带来了更进一步的投资扩张,而投资扩张又会刺激消费膨胀。

为了更进一步看出消费膨胀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数量关系,现选用1978~1999年有关消费水平变化的数据,对物价指数做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现用P代表社会零售商品物价指数,GXF代表国内生产总值的最终消费额,XFBZ代表最终消费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GXFZZSD代表最终消费额的增长速度,XFSP代表居民消费水平,XFSPZZSD代表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

由逐步回归结果可以得到三个回归方程:

P=142.241+0.081 71XFSP  R2=0.937

P=737.048+0.065 16XFSP-9.396GXFZZSD  R2=0.976

P=653.082+0.393XFSP-8.542GXFZZSD-0.020 38GXF  R2=0.99

上述三个方程的拟合度都很好,相关性高,比较而言,从实际意义来说第一个方程能更好地解释消费与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之间的关系,居民的消费水平直接决定社会的消费需求的大小,因此居民消费水平能较好地解释消费对物价的影响。

从2003年开始,随着我国刺激和培育需求政策的实施和稳健性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我国价格水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其中既有货币供给适度扩张的名义因素促动,也有消费需求增加所产生的实际因素拉动。2008年以来,受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各发达国家积极实行低利率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暂时缓解了市场对流动性的担忧,但却增大了未来通货膨胀预期形成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率高达13%,当年的CPI仅为4.8%,2008年经济增长率掉头向下跌至9%,我国连续出台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货币涌入市场,投资需求膨胀,致使CPI上升至5.9%,随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货币紧缩政策,但2010年的CPI却高居不下,可见,此轮通货膨胀将对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宏观经济稳定产生复杂而深刻影响。

(二)投资需求与通货膨胀

设E为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在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中得到的货币总收入,S代表货币总收入中的储蓄额,I代表净投资额,Q代表国民收入产品总量,则物价水平方程式可表示为:

在货币总收入E和国民收入产品既定时,一般物价水平的高低就直接取决于投资和储蓄缺口的数值。当投资超过了国民收入中可供投资的资金时,投资储蓄缺口为正值(I>S),社会经济生活中将产生通货膨胀压力,物价水平将趋于上升。

投资作为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投资膨胀首先会直接引起社会总需求膨胀,使得生产资料的可供量及建筑施工能力处于短缺和紧张状态,从而导致它们的价格水平上升。其次,投资中的一部分货币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会转化为投资品生产部门、建筑部门和设备安装部门的货币收入。在投资膨胀的情况下,这部分货币就会通过居民的消费支出来拉动消费需求的膨胀。利用1981年全国投入产出模型测算,每增加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将引起消费需求增加41亿元;根据1987年全国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增加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引起消费需求增加42亿元。另外,投资膨胀往往会导致投资结构倾斜问题,或使均衡的产业结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或使原有的不均衡现象更为严重,引起结构性的物价上涨。

投资中对通货膨胀影响最大的是固定资产投资,下面就以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分析的对象。

1.投资与通胀关系的实证分析

表4.7 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及零售物价指数对它的弹性

表4.7列出了1979~2000年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以及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对它的弹性。各年的弹性数值相差较大,最大的年份是1996年,投资每增长1%,拉动零售物价指数上升4.44%,这是因为1993年到1995年盲目的社会投资引起的较高通货膨胀延续到1996年,而1996年国家又实行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大幅度地减少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因此1996年投资拉动通货膨胀上升的效果较为明显。最低的年份为1989年,为-2.2%,这是因为1989年比1988年的全社会投资额不仅有大幅度的减少,而且出现负增长,增长率为-8.2%。平均看来,投资每增长1%,拉动零售物价指数上升0.35%。

由于投资对物价的影响往往是滞后的,因而上述的弹性分析还不能很恰当地说明问题,利用表4.1和表4.2的投资额数据和零售物价指数数据做回归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果:

P=152.005+0.008 854SLTZE

R=0.91、F=69.8,检验统计量均获通过,而且拟合度好,相关系数高。

该方程是以前一期的投资额(SLTZE)对本期的零售物价指数(P)做回归分析得出的,这是考虑到投资的滞后影响。

我国经济经常出现周期性波动,投资的增长也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投资受到控制,而在物价涨幅较小时,投资往往又加快,很难直接看出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如果做一下具体分析,还是能看出投资对物价的滞后影响。从表4.3可以看出,1984~1988年投资增幅较大,导致1985~1989年物价上涨加快,而1989年投资得到控制,以至于1990年、1991年物价只有轻微上涨,但到1992年、1993年投资又陡升,使得1993年、1994年物价猛涨。

2.我国投资扩张导致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以上实证的结果说明投资对通胀有着明显的滞后影响。就某一年而论,当年的投资扩张往往不能形成当年的有效供给,必然引起需求增加,带动后期物价上升。但是,某一年的物价升降应该受到前几年投资规模的累积影响,既有上一年投资对需求的拉动作用,又有前几年投资形成当年的有效供给,二者综合的结果,不一定就导致供求失衡,物价上涨。而我国的投资扩张对物价上涨确有很大影响。

首先从需求方面来分析,由于投资增长速度过快,超过了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的有效供给,投资需求膨胀往往成为经济中需求膨胀的主要因素。投资膨胀同时也带动了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总需求的压力不断加大。

其次,从供给方面来分析,我国的投资扩张很难形成预期的有效供给,这就是企业效率陷阱。

企业效率是指企业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当此比率小于1时,产出增量小于投入增量,企业就成了国民经济的净消耗者,只投入而没有产出,企业必然亏损。

企业效率陷阱对于通货膨胀的形成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企业的货币投入不断增加,促使需求不断扩大,而与此同时,每单位货币的产出却越来越少,供求矛盾不断尖锐,其结果便是价格水平的不断上涨,货币持续贬值。

多年来,我国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出不断下降,大量的要素投入被成千上万个低效率企业所形成的巨大的经济黑洞吞噬,形成了积重难返的企业效率陷阱,主要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下降,物耗率上升,产品成本不断增加,资金利润率和资金利税率逐年下降,企业亏损面增大。

3.产生投资不断扩张的主要因素

我国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78年为668.7亿元,1988年为2 762.76亿元,为1978年的4倍多。进入90年代,投资需求更加旺盛,1993年投资总额为7 657.97亿元,是1978年的11倍多,年平均增长率为17.65%。1994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高速膨胀势头虽得到初步控制,但增幅仍偏高。造成我国投资规模不断膨胀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了实现“赶超”战略,政府决策部门有着强烈的投资冲动。投资规模扩大,有利于增加就业,推动经济增长,在加速工业化进程中无疑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投资的增长必须是合理的、适度的增长,要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投资还必须是讲质量、讲效益的投资,重复投资、盲目引进最终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副作用。

第二,一切经济组织和地方政府都有巨大的投资热情,即所谓“投资饥饿症”。在现行投资体制下,各级政府为局部和眼前利益,不断投资新项目,合资办厂、集资办厂到处盛行,而不注重技术引进和内涵改造。国有企业因产权不明晰,经营机制难以转换,企业即使负盈不负亏,也有很大的投资积极性,因为投资效益留给了企业,投资风险留给了国家。

综上所述,投资膨胀一直是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而要治理通货膨胀,就必须要从以上所谈的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