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带一路”安全与风险保障研究

“一带一路”安全与风险保障研究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广西大学商学院课题组课题组组长:唐金成课题组成员:利寒俏 田 源 王露浠 周园翔摘 要: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正在变革,世界经济低迷,面临严峻发展问题。因此,应将风险管理列入“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中,让保险与“一带一路”共同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

广西大学商学院课题组

课题组组长:唐金成

课题组成员:利寒俏 田 源 王露浠 周园翔

摘 要: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正在变革,世界经济低迷,面临严峻发展问题。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为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一带一路”战略应运而生。共建“一带一路”对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国际经济合作架构,开创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实现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意义重大。“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相对落后,一些国家或地区政局稳定性弱,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重重困难。广西地处中国—盟合作前沿,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一带一路”战略中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一带一路”建设给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蕴含着许多风险。本文在系统阐述了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广西进出口贸易规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状;指出“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风险影响因素,将其归为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四类,并进行了深入分析;接着探讨了其中的各种保险保障需求,尤其是对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投资保险、财产保险、人身及健康保险做了重点分析;随后分析了广西保险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在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保障中存在的一系列障碍;最后从政府、保险公司、企业三个方面,提出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安全与风险保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风险保障;对策建议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社会的深层次影响日益显现,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发展分化。目前,多边投资贸易规则和国际投资贸易格局正在酝酿深刻的调整,同时各国仍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发展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下文中简称《愿景与行动》)由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紧接着“一带一路”建设被列入十三五规划。可以说“一带一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国内国际的新形势下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促进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开创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实现中国梦的重大举措,并对促进地区及世界经济的和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愿景与行动》中提出:“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1]”。广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与东盟成员国陆海相邻,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2015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印发了《广西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围绕建设“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这一定位要求,提出推进互联互通合作、推进商贸物流合作、构建跨境产业链、推进跨境金融合作、密切人文交流、开展海上合作、加强生态环保合作、构建重大合作平台八个方面的合作重点[2]

2.研究意义

由于“一带一路”建设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安全问题突出,特别是沿线一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存在政局动荡等一系列问题,风险程度更大。因此,各个风险主体在抢抓战略机遇的同时,更要未雨绸缪、注重风险管理。保险作为一种科学的广泛应用的风险管理方法,能将风险主体未来不确定的损失转变为确定的固定成本,有效消除风险主体的后顾之忧,且保险人具有专业风险管理知识、信息数据和技术方面的优势,能以最小成本弱化风险的消极影响。因此,应将风险管理列入“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中,让保险与“一带一路”共同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

与国内现有自由贸易区经济特区相比,“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人口和项目更多,面对的风险因素更复杂,要保证其建设的顺利进行,稳定经济秩序,保障“走出去”企业的安全和利益,就更要强化其风险管理。广西保险业发展较为滞后,在初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经验不足,政治、经济、社会风险大的问题,因此研究“一带一路”建设的安全、风险管理和保险机制时不我待,意义重大。

(二)文献综述

自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以来,国内学者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了研究。与“一带一路”风险防控相关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投资与贸易、风险及风险管理、金融支持、保险保障等方面。

1.国内相关学术研究纵览

(1)“一带一路”投资与贸易研究

这一方面主要从投资战略、投资方向、贸易环境和双边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

郑蕾(2015)、周五七(2015)等通过数据分析、实地调研和高层访谈等,分析在建设“一带一路”中,中国直接投资项目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空间分布和产业选择;剖析了可能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提出直接投资的空间战略分析框架及差异化投资引导战略,以及要加强对投资环境评估,构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预警体系。

龚新蜀(2014)、韩永辉(2015)等根据计量经济学的协整理论,对中国、中亚国家贸易增长与“一带一路”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带的贸易繁荣起到长期促进作用,且贡献度逐年增加;在分析“印度困局”的基础上,通过对多种指数测算,分析出中国与西亚双边贸易有较强的互补性。进而提出应全面扩大与中亚、南亚、西亚的经贸交往,加快建设海陆丝路交通设施,深化工业制成品及能源贸易合作,并提出要增进双边政治互信,构建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并以政府为主导的高效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与运营机制,科学规划、构建持久高效的综合性交通网络体系,加强国家合作,加快边境口岸、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2)“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风险及其管控

该方面的成果,主要从战略、地缘、国家、行业、投资等方面对风险管控进行了研究。

王卫星(2015)分析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面临的风险,从总体上可以分为来自美、俄、日、印等大国的全球性风险挑战,以及来自中小国家或者非国家行为体引发的地区性风险挑战两类,提出为规避这类风险、应对挑战,必须全面开展沿线局势的风险评估,加大战略预置;加强沟通和顶层设计,处理好与多元力量的竞合关系,形成于我有利的战略态势;积极推动“大周边”外交,以双多边合作方式保护我国的海外利益,建立包容性的风险规避机制;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推动中国军事力量以和平姿态“走出去”。

高荣伟(2015)、周方银(2015)、马昀(2015)、王义桅(2015)等从国内外两个角度,分析了“一带一路”面临的风险。国际方面主要是大国博弈、中途出现局部逆转、战略回报与投入不匹配等风险,国内方面是战略定位、资源碎片化、建设动力的可持续性、人才不足、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战略作用等风险。提出应更好地宣传“一带一路”,建立国际话语权;要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统筹国内外关系,推进贸易投资自由便利化;强化国别分析和风险评估,重视国际资源的动员和使用;明确资源投入的取舍;重视政治风险,从宏微观两个层面建立金融风险管控机制等建议。

王志芳(2015)等学者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存在一系列气候安全风险,并从区域层次上对气候变化的物理影响和气候安全威胁进行了分析和评估。提出中国要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批准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原则,提高并协助对方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发挥融资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状况制定灵活的战略实施方案。

于吉(2015)、谭畅(2015)、唐鹏琪(2015)等分析了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项目以及东道国政治风险、国家安全因素、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对此风险企业应熟谙海外投资环境,制定灵活战略,增强环境责任感;投资不宜过度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国家应构建投资安全保障体系,营造积极舆论,稳步推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

蒋姮(2015)、刘艳(2015)等对我国地缘政治风险脆弱性的表现进行分析,探讨了国际法防控“一带一路”国家风险的必要性、可行性。提出了先在较小的区域经济范围内达成国际协议再逐步扩大,创建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全球国际能源共同体,提高投资协议中对投资者的保护标准,规划汇率共浮、建设情报信息系统、发展海外投资保险、推动企业海外合规体系建设等对策。

(3)金融业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张红力(2015)、林川(2016)等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中面临沿线国家多重分化、区域金融力量相对不足的难题,提出“一带一路”建设需要金融体系支持,应积极发挥金融在经验、专业、模式和战略方面的引领作用。政策性金融作为基础和先行、互联网金融提供新机遇及新模式、保险服务提供保障、亚投行提供平台、丝路基金为导向、资本市场作为稳定器。作者尤其强调了保险在控制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应将保险机制以制度性安排纳入“一带一路”顶层设计中,加快培育一流保险企业、形成保险业与“一带一路”战略的互动发展,完善各类配套政策、实现互利共赢。

(4)“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保险保障

此方面的成果,主要是从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投资保险、国际保险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郭静(2015)、龚文(2015)、王厦(2015)等学者分析了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机遇和挑战、出口企业利用出口信用保险面临的困难,提出我国企业应增强保险意识,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来规避收汇风险,运用保单融资功能解决融资难题,根据保险公司的资源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国家要发展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完善法律法规推动短期信用保险的商业化,保险公司应发挥渠道网络作用,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不断创新保险产品

黄琳琳(2015)通过对我国典型海外投资风险案例的分析,认为目前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存在法律制度不健全、机构分工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保险内容不完整等问题。提出应借鉴美国、日本、德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对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承保条件、保险范围、保险机构设立、保险期间和理赔等予以完善。

朱健民(2015)、王绥武(2015)等学者?对省域保险业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国际保险、加强对小微企业服务、助力新丝绸之路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的发展方向作了规划。提出要加强行业自身建设,提升行业实力,争取各项政策支持,优化行业发展外部环境,围绕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展开布局、制定保险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综合保险服务等建议。

(5)综合评价

研究“一带一路”风险及其防控的路径方法、国际保险支持机制甚为重要。尽管有不少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对“一带一路”投资方向、面临的挑战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但总体研究较宏观、零散,未成系统。文献多集中在对“一带一路”建设风险的分析上,鲜有文献研究金融在其建设中的重要性,忽略了保险业在“一带一路”中肩负防控风险的重任,缺少对国际保险机制在防范“一带一路”风险中的重要机理的研究。因此,紧扣“一带一路”发展特点,在充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风险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国内外有效研究成果,揭示风险成因,构建科学而符合实际的风险防控体系,探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保险的实现机制、路径和手段,形成国际保险支持机制的一般理论是今后研究的一大重点。这些理论能为相关政策制定、风险防控和监管提供理论依据,保证“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进行。

2.国外相关研究的梳理与评价

国外关于保险支持区域合作与风险处理的研究,主要包括全球性基建投资风险管理策略、保险资金参与支持基础设施投资、区域金融监管等。

(1)探讨全球性的基建项目投资风险及其管理策略

M.Elisabeth Pate-Cornell(1996)认为跨国企业面临着各种风险,其全球性的风险管理策略是运用保险以及通过技术、管理策略降低风险,保险业是全球风险管理战略设计的重要部分。

CemBerk(2012)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建筑行业面临法律和政治风险、发生故障和预算风险等,需要全面的风险管理技术来应对,降低风险的影响。在案例分析中采用系统风险识别,对风险进行分类分析,寻求应对方法,将项目的开发和执行中的风险量化。并认为要建立可靠模型评估国际建设项目的风险,同时可以采用第三方担保、保证预付款及提供工程进度款等方式管理项目支付风险。

Paul K.Freemanl(2003)、David Espinoza(2014)等学者,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灾后恢复基础设施融资的策略:即依托事前融资工具(包括保险、巨灾债券和其他风险转移手段)和事后借款等,认为保险措施等事前融资利于国家稳定;事后筹资会带来机会成本,降低该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建立模型权衡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经济增长、偿付能力、经济稳定之间的成本收益;案例研究发现,DNPV估值方法能将风险作为项目成本的一个因子,帮助评估不同风险对项目价值的影响,进而选择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从另一方面看,DNPV既是估值方法又是风险管理工具,适用于对长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风险评估。

(2)保险公司参与支持基础设施投资的研究

Nadine Gatzert(2014)等从保险公司角度研究了基础设施投资,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主要特点、风险和机会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基础设施投资对保险公司的吸引力,取决于投资的类型和在偿付能力Ⅱ下保险公司自身的能力及项目风险的大小。由于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往往受到管制,保险公司必须考虑政治风险和监管政策,准确评估项目、管控好风险。

(3)区域金融方面的研究

Xavier Vives(2001)等认为,目前欧洲区域货币联盟内的金融监管安排不适当,不利于保持稳定或促进金融一体化。改革举措是努力与欧洲央行建立明确的危机贷款管理程序;在银行、保险、证券业准备更为集中的监管安排;建立和巩固一个活跃的欧盟竞争政策,限制当地市场权力,解决国家龙头企业大而不倒的问题;并从政策方面对欧盟一体化的金融监管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William C.Hunter(2006)对企业层面和宏观经济领域的风险管理、企业选择风险管理的原因、最新动态环境中的风险测量及管理研究进行了回顾,发现微观或管理层面的风险最终会聚合到金融和银行业市场,因此企业层面的风险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4)综合评价

国外关于国际保险服务、区域经济增长与风险管理已有较多的研究,但“一带一路”为中国特有的区域发展战略,因此国外研究成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适用性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我国应在系统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吸收经验,提炼精华,充实国内相关理论。

(三)研究方案

1.研究内容

对“一带一路”面临的安全威胁、风险因素及形成原因等进行深入研究,对目前的主要风险管理手段进行评析,论证保险为“一带一路”保驾护航的可行性及方式等,根据“一带一路”发展目标和规划、结合发展现状、区域特征为“一带一路”的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以实际提出的理论模型和操作手段,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管理区域风险,特别是防控“一带一路”面临的风险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促进“一带一路”稳定发展,维护“走出去”企业利益、稳定国内经济。结合“一带一路”发展的需求,对广西保险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2.研究思路

(1)分析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状,包括广西进出口贸易发展情况,广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等,重点分析广西与东盟国家贸易、投资方面的情况。

(2)分析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风险因素,将风险因素划分为经济、政治、社会、自然四个因素,并分析其形成原因。由于建设中涉及的风险复杂多样,对具体风险进行分类便于构建风险管理的大框架,寻求更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方式,提高风险管理效率,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给风险主体带来的损害程度。

(3)在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一带一路”的风险保障需求。本文主要分析以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同时运用区域风险管理理论,探讨适当的风险管理方法。

(4)对广西保险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促进广西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其服务“一带一路”的水平和能力。

(5)中国多年以来实行“引进来”政策,缺乏对“走出去”的风险认识和管理经验,需要在“一带一路”建设初期加强相关研究和理论建设,在充分分析风险的基础上,探究保险业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方式,分析制约保险业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的因素,并构建适合保障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保险服务机制,不断修订、完善该体系,使之与“一带一路”建设相适应。

(6)根据分析,从制定相关政策、完善广西保险业、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出建议。保险企业“走出去”要坚持政策先行。对于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保险企业,在初期应给予一定优惠政策或补贴,鼓励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建设主体以及保险企业等的合法权益。借鉴国内自贸区、经济区、对外投资以及国外的相关经验与技术,探求具体、合理有效的保险保障机制。加快保险理论创新,完善推行已有险种,根据“一带一路”诉求在必要的情况下可首先发展政策性保险,在市场环境成熟后再逐步实现该险种的商业化,鼓励各大保险公司尽快“走出去”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3.研究方法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典型项目及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相关风险,对其进行识别、度量、分类及分析、比较,建立风险管控理论框架。

运用风险管理技术、区域风险管理理论、保险理论及实务研究方法。对“一带一路”基建投资面临的风险、风险因素及成因、风险性质等进行研究,把握可保风险特征,提出国际保险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方案、“一带一路”对保险业“走出去”的促进作用;对现有风险管理模型进行修正,并结合现代保险理论提出可行的国际保险支持机制。

二、风险管理理论

(一)风险管理及其目标

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通过对其风险的识别、估测、评价和处理,以最小成本谋求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活动。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一门学科,具有基本相同的目标:以最小的管理成本将风险可能导致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尽可能减少损失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损前管理目标和损后管理目标。

1.损前管理目标

损前管理目标是指在风险发生前,利用各种经济、合理的方法,削弱风险因素,从而减少或者避免风险事故的发生,或者使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降低其消极影响。

(1)经济合理目标。风险管理单位要根据风险管理收益最大化及成本最小化原则,确定最经济、最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案。根据经济学边际效应原理,风险管理单位需要投入足够的资金,使损失控制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从而达到经济合理的目标。各种风险管理方式之间具有可替代性,风险单位可以根据自身面临风险的特点,选择不同的风险管理方式进行组合,从而实现风险管理方案的经济合理目标。

(2)安全目标。即将风险损失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风险事故一旦发生,不仅会造成风险单位的财产损失、人身伤亡,也会给社会带来损失,严重的还可能扰乱社会的正常秩序,影响到劳动者的心理,从而降低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对此,各风险管理单位需要认真面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提高安全意识,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安全系数指标。

(3)合法性目标。企业不是独立的社会个体,它受到各种各样法律规章的制约。企业必须依法合规经营,对自己的每一项经营行为、每一份合同都要加以合法性的审视。

(4)社会责任目标。社会化大生产使各类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任何一个风险主体遭受损失,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其他主体的正常生活或生产经营,对社会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风险管理目标不仅要减小甚至消除风险,同时还要履行其社会责任,降低因自身受损而可能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2.损后管理目标

风险的损前管理仅仅是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而不可能完全消灭风险。在风险事故发生后,风险单位需要尽快发现并消除引发事故的风险因素,尽量降低事故对风险单位的影响程度。

(1)维持生存的目标。风险管理单位的生存和发展会受到风险事故的影响,维持风险管理单位的生存是风险管理的最低目标。以企业为例,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各类风险事故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避免事故发生后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状况。

(2)保持经营连续性的目标。即风险管理单位应该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后,用最短的时间尽可能地恢复到事故发生前的状态。对于企业就是要尽快恢复经营或生产,避免服务间断,维持生产的连续性,从而提高社会信誉。若企业因为风险事故导致生产经营停顿,市场份额被抢占,就有可能使企业资金的周转和经营的连续性受到影响,进而导致企业面临生存或发展的困境。

(3)稳定收益的目标。稳定的收入是企业连续经营和稳定发展的必备前提。建立了风险管理资金收付制度、具有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的企业,更能减小风险事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同时企业事故后的若能够保持生产经营水平,更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风险事故不仅仅会使风险管理单位受到损失,其他经济主体的利益也有可能会遭到波及。由于经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个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等也更容易相互影响。鉴于风险事故发生后影响范围的扩大,因此进行风险管理,减少风险事故给其他经济主体及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损前风险管理目标,也是损后风险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

风险管理是一个经营决策过程,由于风险的存在和发生会对个人、家庭或企业等组织带来损失,并且这个损失会造成严重的财务后果。因此,及时识别并找到处理这些潜在损失的合适方法非常重要。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风险管理流程包括: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处理和风险管理效果的评估等。如下图2-1所示:

图1 风险管理的流程图

以下介绍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价等风险管理核心环节。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就是对风险的认识和鉴别,是整个风险管理的基础。也就是风险管理主体使用相关知识和方法,收集有关风险因素、风险事故等方面的信息,通过系统、全面地调查研究,发现经济单位面临的风险。风险的识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寻找并识别风险因素。风险识别的第一步是发现可能导致风险事故发生的风险因素。根据风险管理理论,可以将风险因素分为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物质因素等。经济因素是由于人类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而引发的。政治因素包括政策环境或是法律环境等的变化。社会因素是指由于社会结构和制度的不同,或者人们价值观、道德信仰、行为方式的不同从而可能引发冲突。物质因素是指企业所面临的与企业物质环境相联系的风险因素。逐一调查能够在风险事故发生前较为详尽地发现风险因素,是识别引发事故的风险因素的一大方法。

(2)预见风险因素可能带来的事故及损失。风险因素可能引发风险事故,风险事故又是造成损失的原因,因此充分预见风险因素可能造成的危害是风险识别中的重要一环。只有认识风险因素导致风险事故,风险事故造成损失,才能在其萌芽阶段控制或消除风险因素。

(3)减少或消除风险因素。在识别风险因素及认识到风险因素可能带来的损失之后,关键是要分析各类风险因素的产生原因、特点等,寻找减少或消除风险因素的方式。可以先将风险因素按照可能引发风险事故的损失程度分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处理可能引发重大事故的风险因素,减小风险事故的负面影响。

2.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是指依据概率论、大数法则、类推理论等,对风险进行定量的分析。通常包括损失概率、损失程度和损失的变异性三方面。计算损失概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损失的不确定性,而预测损失程度及其变异将有助于风险管理主体认识到风险带来的后果,从而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方式。损失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是风险衡量中的重要一步,而对损失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则是找出风险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基础。

(1)搜集资料。为了使风险衡量的结果更具有统计意义和科学性,需要搜索、补全各方面的资料,不仅需要将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的相关信息完善,还应该尽可能搜索影响损失频率和金额的原因。相关资料可以来自风险管理主体处、其他的外部机构以及数据库等。在搜集损失资料时,要尽量将数据收集完整、一致,以保证衡量结果的科学性。

(2)整理资料。对于搜集到的材料,需要经过整理分类,才能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其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发生风险事故按顺序排列,再通过制作统计图、频数分布表等,对损失的频率和损失的程度进行更直观地反映。

(3)保存和分析资料。在对资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根据资料分析风险造成的损失频率和程度,对风险产生更深入的认识。保存损失资料能够积累相关数据,为保险公司使利用数理统计推算的各类数据提供支持,减小风险的不确定性。同时,通过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保存相关数据,为各部门间的信息互通打下基础,也能够让保险公司更了解被保险人或被保险人所在行业的特点,减小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3.风险评价与决策

风险衡量结果与实际损失之间可能会由于受到环境、机械设备、人为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较大的偏差。因此需要在风险衡量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因素,对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最终的综合评估结果与公认指标比较,从而形成最终的对风险因素的更为符合实际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风险决策,选择适合的风险管理方法。

(三)风险管理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风险管理技术在不断进步。风险管理技术主要分为控制型和财务型两大类。控制型风险管理技术有风险回避、风险预防和风险控制;财务性风险管理技术分为自留风险、转移风险。较为常用的方法有损失融资和损失控制等。

1.损失融资

融资手段通常有四种:自留、购买保险、套期保值、其他的合约化风险转移手段,即用获取的资金来抵偿损失。自留,即企业独自承担这一部分的风险,而不采取向外部分散风险的方式。购买保险,即向保险公司支付一定的费用,而当风险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按照合同的约定支付损失补偿,风险管理主体从而将损失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套期保值,即利用期货合约、期权合约等金融衍生品来进行价格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主体可以组合运用前述风险管理方法,构建一个更为经济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

2.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一项有效的处理风险的技术,它利用降低损失频率或减小损失程度的方式,尽可能减小期望损失成本。通常采用回避、预防、抑制等风险控制手段,它们对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都有影响,从两个方面降低风险事故可能带来的期望损失。

风险回避是指风险主体设法避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有意识不让个人或者企业面临特定风险的行为。它从根本上消除特定的风险单位和中途放弃某些既存的风险单位,是风险处理的一种消极技术,也是各种风险管理技术中最简单的方法。

预防法是指在风险损失发生前为消除或减少可能引发损失的各种因素而采取的处理风险的技术措施。其目的在于防患于未然,即通过消除或减少风险因素而实现降低损失发生的概率。

抑制法也叫损失控制法或抢救保护法,是指在损失事故发生时或发生之后,为防止损失扩大或者缩小损失幅度,而采取的抢救、保护、整理、维修等技术措施。

三、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现状及面临的风险分析

(一)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现状分析

1.广西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表1 2010—2015年广西进出口贸易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2010—2015年广西统计年鉴、广西进出口贸易分类表整理

近年来,广西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增大。如表1所示,2015年,广西进出口总额突破500亿美元,比2014年增加26.4%。其中,出口总额280.26亿美元,增长15.19%,进口总额232.36亿美元,增长43.23%。广西充分利用沿边沿海的优势发展边境贸易,2015年边境贸易(包括边小贸易和互市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26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44.23%,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方式。2015年广西实际利用外资17.2亿美元,同比增长72%;广西实际对外投资5.96亿美元,同比增长106%。

2016年上半年,广西共核准36个境外投资项目(含增资和境外机构),协议总投资额12.2亿美元。随着广西经济的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及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建立,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契机,广西进出口贸易虽然规模仍较小,但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2.广西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定位

广西与东盟陆海相连,连接中国与东盟两个广阔市场,同时处于东盟、西南和华南经济圈的结合部。虽然广西仅与越南有共同的国境线,但却是东南亚与中国交流的最便捷的通道。广西处在“一带一路”最便利对接的交汇点和关键区域上,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世界的重要门户。在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广西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机会,为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15年以来,按照《愿景与心动》中,构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的新定位、新要求,广西以东盟国家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着眼点,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2015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印发了《广西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作为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加快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行动纲领。

3.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现状

广西具备面向东盟背接西南的地理位置优势,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目前,广西正在紧抓中国—东盟合作重大契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借助东盟桥梁连通“一带一路”国家,并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协同发展。

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已开放了25个边境口岸,包括沿海水运口岸、沿边地区铁路口岸、公路口岸;同时有26个中越边民互市点,以及重点城市和旅游城市的航空口岸。随着中国与东盟成员国家经济合作的加深,特别是签署建立自贸区协定以来,广西口岸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基本覆盖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口岸开放格局。广西目前开放的口岸城市与东盟成员国经济合作的形式,正在从单一的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迈进。

2015年,广西对各个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进出口形势均向好发展。与“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319.8亿美元,同比增长42.2%。东盟成员国作为“一带一路”重要区域之一,与广西贸易额达到290.1亿美元,同比增长18.4%[3]。对中东地区进出口129.4亿元,同比增长58.7%。对欧盟成员国进出口101.1亿元,同比增长16.2%;对美国进出口164.1亿元,同比增长8%[4]

2016年上半年,广西对东盟成员国家协议投资总额达到6.86亿美元,对其他“一带一路”国家协议投资总额6.9亿美元。投资主要涉及制造、农林渔牧、房地产、服务、批发零售等行业[5]

(二)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风险分析

广西作为面向东南亚开放的门户,与东盟成员国在各领域的合作持续增长。东盟是广西重要的对外贸易发展对象,东盟成员国也持续多年成为广西最大的进出口市场。因此,本章主要分析广西与东盟经贸交流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将风险因素分为经济、政治、社会、自然四个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1.经济风险因素

经济风险主要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因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各经济实体在从事正常的经济活动时,经济行为主体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差。经济活动会占用相对更多的资源,涉及的范围更广,因此一旦发生经济风险就会造成巨大的破坏,不仅会对现有资源造成损失,也会对经济的长期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而且还可能造成失业率的升高,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

东盟十国已经发展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第四大进出口贸易地区,但其内部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如最邻近广西的越南、老挝的经济水平与新加坡等仍有明显的差距,属于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的地区。因此,在进行“一带一路”建设时可能会面临更大的经济风险。

(1)经营管理风险

经营管理风险是指管理或决策者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导致企业资金循环的迟滞或中断,从而产生预期收益下降,企业价值降低的风险。首先,企业对东盟成员国家市场、政策等的了解程度不足,会导致企业在制定策略时出现一定的偏差,从而带来经营管理风险;其次,东盟多数国家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动荡的影响;再次,融资条件已成为竞争中的重要筹码,业主可能对承包企业提出更高的融资需求,一方面要求放宽还款期,另一方面又要求承包商提供更大的融资比例。以上三方面都可能使出口企业面临更大的经营管理风险。

(2)外汇风险

中国对东盟成员国的贸易及投资的规模不断增大,而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使用范围有限,中国对东盟成员国的贸易和投资都不可避地依赖美元,因此,外汇风险成为中国企业面临的一大风险。

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之后,东盟各成员国开始放弃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导致汇率的不确定性增大。除了直接大规模高频率的外汇干预外,还有更灵活更隐蔽的外汇干预方式[6]。外汇波动幅度的增加,对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影响很大,给中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外汇风险。

2.政治风险因素

政治风险通常包括战争、征收、没收、内乱、国有化、汇兑限制等风险。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政治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风险源,一旦发生政治风险,当地企业遭到重创的概率会很大,不仅影响到在当地投资的企业,也会给贸易对手带来风险。“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持久性的战略工程,也会面临着较大的政治风险。

(1)战争和内乱风险

战争和内乱风险一旦发生,会对所有在该国投资的企业或与该国有贸易往来的企业造成影响。当今国际社会尤其是东南亚地区,边缘政治问题仍然严峻。一些东盟成员国正处在政治转型和社会变革深入推进的阶段,政治局势不稳定。政局动荡和执政党的频繁更替,可能会由于执政思路不同而破坏政策的连续性,从而产生很多不确定风险因素,影响外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项目的开展。如泰国局势动荡导致中泰“高铁”计划流产;缅甸政局不稳及受到美国影响,导致中缅多个合作项目被叫停等,从而对我国相关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南海局势发展的不确定性,业对“一带一路”建设有一定的影响。

(2)政府违约风险

政府违约是指一国政府不履行与外国投资者签署的合同或协议,从而给外国投资者的正常经营带来影响的违约行为。政府违约通常与其他政治风险事件同时存在,复杂性较高。企业很难在主权国家之外获得有效的外部担保,风险一旦发生,企业损失就会很大。政府违约的风险管控对企业的风险识别能力要求较高,而且很难采取传统风险控制策略实现风险规避,企业的减损难度较大。

例如,2014年,墨西哥通信交通部单方面取消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高铁项目的中标结果;2015年,斯里兰卡政府面对来自印度的压力,叫停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投资的港口城项目,希腊叫停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参与的比雷埃夫斯港的私有化项目;2016年哥斯达黎加单方面终止与中资企业合建炼油厂项目。这些违约事件接踵而来,虽然部分项目已经复工或有新的进展,但随着中国资本对外投资的进一步扩大,此类违约事件将会越来越多,损失会越来越严重。要加强海外投资,政府违约风险的管控是必须关注的核心问题。

3.社会风险因素

引发社会风险事故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结构和制度、价值观、道德信仰等。

(1)法制环境风险

东盟十国的政治体制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新加坡为议会共和制国家;越南、老挝为人民代表制国家;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为总统共和制国家;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文莱为君主制国家;缅甸为军政府国家。这些多样化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有潜在的制度冲突,不同制度下产生的法律差异也是造成社会风险的诱因。

(2)民族宗教冲突

东盟各个国家民族关系复杂、道德信仰不同,对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容易产生宗族冲突,进而阻碍“一带一路”的建设。当代由民族矛盾引起的国际争端和地区性冲突,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霸权主义与反霸权主义的矛盾;二是地区性国家间的民族矛盾与冲突;三是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与种族间的矛盾。东盟国家多数经济实力不强、军事水平较低,容易受到霸权主义国家的影响,且东盟成员国内部民族关系较为复杂,因此容易引起民族宗教冲突,影响社会正常秩序,从而影响到经济发展,容易使相关企业蒙受损失。

4.自然风险因素

广西位于中国低纬度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丰富,但降水量随季节变化,干湿季分明。每年4—9月一般为雨季,易发生暴雨、洪涝、雷电灾害;10月至次年3月为旱季,干旱少雨,容易引发火灾。东南亚地处亚洲东南部,包括了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两大部分。其中,中南半岛大部分为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类型与广西类似,分为干、湿两季。马来半岛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根据广西及东南亚的气候类型,影响广西及东盟的主要自然风险有台风、暴雨、洪涝、火灾、雷电等。

(1)台风

台风是广西及部分东南亚国家重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破坏力大,常给农渔业生产、经济建设造成损失。台风通常带来暴雨,而短时间降雨量过大会导致洪涝灾害的出现。这类气候灾害会导致农副产品减产或绝收,造成工厂停工、机器设备损坏,破坏桥梁道路,影响陆路交通,同时导致港口停运等,最终对进出口贸易产生负面影响。

(2)暴雨、洪涝

暴雨、洪涝灾害一般源于恶劣的暴风雨天气。广西与东南亚中南半岛大部分地区4—9月份一般为雨季,而5—8月遭遇暴风雨的几率更高,这几个月中,容易出现各种程度的洪涝灾害,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毁坏房屋及工厂设备等,给经济建设及人民生命造成严重的损失。

(3)火灾

火灾对企业财产、人民生命的威胁比较大,发生频率也很高。由于广西与东盟部分成员国旱季降雨量小,气候干旱,是火灾发生的一大诱因。火灾可能会烧毁工厂、机械设备等,导致企业不能进行正常生产,影响“一带一路”的建设。起火的原因一般与人的疏忽过失、粗心大意、自然灾害、纵火等因素有关。首先,由于旱季气候干燥,在日常生产或建设中的疏忽,很容易引起火灾的发生;其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目的有误解,而产生抵触情绪,并以蓄意纵火等破坏企业的生产或项目的建设。

(4)雷电

雷电主要是指雷击闪电现象造成陆上建筑物受损,人员伤亡或由雷电直接引起火灾、爆炸所造成的损失事故。广西与东南亚成员国地处低纬度地区,雷电灾害频发,潜在损失较大。

四、“一带一路”建设保障需求分析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广西与东盟成员国的贸易、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风险。特别是面对特大政治风险时,首先要确保海外工作人员的人身与生命安全,其次是重要机密文件和合同文本,最后才会考虑工程设备和生产生活设施的处置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受到的损失是巨大的。根据上一章中分析的风险因素及可能导致的事故,本章对利用保险保障体系分散对外贸易、参与境外工程建设及进行境外投资等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的保障需求进行分析。

(一)出口信用保险

海外经济活动面临如拖欠货款、海外买方破产、开证行破产、停业或被接管等多种商业风险以及政治风险,比如发生汇兑限制、暴乱、主权国家违约、战争,等等,这些风险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存环境,会导致企业的巨大损失。这类商业风险涉及的交易对方为国外企业,其中的风险错综复杂;而政治风险难以用统计方法测算损失概率以减少风险的不确定性,且一旦风险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巨大。因此,对外贸易投资中的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难以获得商业性保险公司的承保,特别是政治风险,一般财产保险无法形成保障。国家为了推动本国企业开展出口贸易、海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发展,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实施了出口信用保险制度。

出口信用保险是企业管控的收汇损失风险等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承保因进口国的政治风险或者进口商的商业风险而导致出口商遭受的损失。它是国家为了推动本国企业开展出口贸易、海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的发展,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非营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业务,也是各国支持的重要金融工具,在为本国的对外经贸企业提供风险管理、收汇保障以及融资支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能提高企业的收汇安全,从而提高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的意愿,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融资支持功能。

(二)海外投资保险

中长期海外投资项目的资金回收周期长、金额大、融资结构复杂,极易受到主权国家违约、汇兑限制、暴乱、战争等突发的政治风险影响,给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金融机构等的风险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境外投资风险,若企业缺乏充分的风险管理,就容易在境外投资中遭受严重的损失。海外投资保险是国家为鼓励海外投资,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对因投资所在国发生的几类政治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的政策性保险。

海外投资保险能为我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企业的海外投资,因违约、经营中断、征收、汇兑限制、政治暴乱及战争等风险而承受的损失提供保障。特别是对农业投资合作项目业务、优势产能转移、收购能源资源合作等几类等领域提供保障,为我国企业开辟海外市场,扩大对外经贸交流分担风险、保驾护航。

(三)企业财产保险与建筑工程保险

对于自然因素造成的风险,如台风、暴雨、洪涝、泥石流、雷电、火灾等,在现实生活中是大量发生的,其形成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对于这类风险,比较容易使用大数据法则和概率论等进行分析,是保险人普遍承保的风险,相关险种的发展也比较成熟。企业可以通过投保企业财产保险,分散该类风险。企业财产保险对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等,对因保险单中列明的各种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造成保险标的的直接损失、从属或后果损失和与之相关联的费用损失,由保险公司提供经济补偿。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特别是对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很多,其标的在施工中始终处于动态的过程,且多裸露于风险中,风险因素错综复杂,不符合一般财产保险的承保条件,因此产生了对建筑工程保险的需求。建筑工程保险承保土木建筑为主体的工程,时间一般可以覆盖整个建设期,对由于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意外事故、自然灾害、人为风险等,造成投保工程的损失和其他列明费用的损失及时进行补偿。

(四)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及健康保险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的海外工作人员,他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充当重要角色。相对于国内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在异国他乡的工作人员将面临更多的风险,因而产生了对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需求。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是由投保人向保险公司缴纳一定金额的保费,若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限内遭受意外伤害,并以此为直接原因造成残废或死亡时,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向保险人或受益人支付一定数量保险金的一种保险。

由于海外工作人员对环境的不适应,更有可能受到各种疾病的困扰,从而需要健康保险的保障。健康保险以被保险人的身体为保险标的,若被保险人发生疾病或意外事故受到伤害时,根据保险合同,保险公司对发生的医疗康复费用或损失进行经济补偿。

因此,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海外投资并购和建设等项目中,需要健康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险等产品,对相关风险提供配套保障,在海外工作人员的健康或人身安全遭到侵害时,可以及时提供经济补偿。

(五)主要保险险种的承保责任范围

表2 主要保险险种的承保责任范围

“一带一路”面临全方位的风险,本章仅仅分析了建设中最重要的几大类险种。其中,企业财产保险、建筑工程保险、人身及健康保险等在国内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发挥其对“一带一路”的保障需要的是一个国际性平台,将其承保、理赔过程便捷化。其他保险如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投资保险等涉及境外贸易与政治风险的险种,承保主体较少,发展较为缓慢,而这类保险对保障“走出去”企业的利益又至关重要,需要各方面加以重视,积极促进其全面发展。

五、广西保险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在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保障需求的基础上,本章对广西保险行业发展的业务规模、人员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阻碍广西保险业为“一带一路”提供保障的问题所在。

(一)广西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1.广西保险行业业务规模概述

表3 2009—2015年广西保险业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广西保险年报等整理。

表4 2009—2015年广西保险深度和密度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广西保险年报等整理。

2009年以来,广西保险业发展不断加速,业务规模不断增大。2014年末广西保险业总资产661.84亿元,同比增加13.06%;2015年末广西保险业总资产773.8亿元,同比增长16.92%。近年来,广西保险业保费收入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如表3所示,2014年,广西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3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3.73%。2015年广西保费收入385.75亿元,同比增长23.12%,其中产险保费收入147.14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238.6亿元。2014年,广西保险业赔付支出继续保持快速上涨,全年赔付支出总额109.15亿元,同比增长20.03%。2015年,广西保险业赔付支出132.77亿元,同比增长21.64%,其中产险赔付72.34亿元,人身险赔付60.43亿元。

如表4所示,2015年广西的保险深度2.3%,较上年增长0.3个百分点;保险密度811.42元,同比增长22.67%。同年全国保险深度为3.59%,保险深度为1766.49元/人。可见,广西保险业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整体发展情况仍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的差距。

表5 2009—2014年广西出口信用保险保障金额及渗透率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广西保险年报等整理。

2014年,广西出口信用保险提供风险保障18.2亿美元,为822家出口企业保驾护航,渗透率达到了36.5%;同时与银行合作帮助出口企业获得近1.2亿美元的融资。有力支持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

2014年12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南宁营业管理部承保了“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收购马来西亚关丹港建设有限公司38%股权项目”的海外投资保险,承保金额9971.08万美元[7]

2.广西保险行业机构与人员基本状况概述

表6 2009—2014年广西保险机构数量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广西保险年报等整理。

2014年,广西保险服务网络覆盖面不断拓宽,形成多元化的保险市场新格局。截至年底,广西共有省级保险公司34家,包括14家人身险公司,20家财产险公司;各级保险分支机构1933家,比上年减少36家。保险代理、经纪、公估法人及分支机构共156家,较上年增加36家;银行、车商等兼业代理机构共6244家,同比减少176家。2014年,保险从业人员数量出现回升,广西共有8.6万保险从业人员,比上年增加约1.3万人,其中6.7万保险营销员,比上年增加1万人。

2013年1月18日,北部湾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为15亿人民币,这是首家总部设于广西南宁市的全国性法人保险机构,对完善广西地方金融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广西保险业在沿边金融综合改革中的大胆创新,2014年,全国首家专业跨境保险支公司——中国平安产险东兴(试验区)跨境保险支公司在东兴挂牌,可进行跨境车辆保险、意外险、出口货物保险等主要产品的宣传推广及承保。

3.广西保险市场竞争格局

图2 2014年广西非寿险公司市场份额

2014年,广西共有省级非寿险保险公司主体20家,分支机构979个。北部湾产险公司充分发挥地方法人机构优势,市场份额上升到6.47%,总体规模上升到第五位。各大保险主体在广西非寿险保险市场上所占份额如图2所示,其中中国人保财险、太平洋产险、平安产险、华安产险、北部湾产险五家保险公司,共占据了广西82.79%的非寿险市场。

图3 2014年广西寿险公司市场份额

2014年,广西共有省级寿险公司14家,如图3所示,中国人寿、人保寿险、平安寿险、太平洋寿险、新华人寿、太平寿险6家寿险公司在广西的业务规模均超过10亿元,共占市场份额89.69%;其余8家寿险公司的总市场份额仅为10.31%。

(二)广西保险行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支持力度不足

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大部分险种的核保核赔会有不同程度的涉外性,而目前并未有相关法律规范其经营,其他政策法规中也仅有《保险公司设立境外保险机构管理办法》,对在境外设立经营机构进行了规范。同时,对一些在国内投保了人身保险的项目工作人员,出险地在保险公司未设置分支机构的国家,由于政策的缺失,可能会导致被保险人索赔、保险公司理赔的困难。广西的进出口贸易、参与的“一带一路”项目主要面向东南亚国家,而东盟各国经济水平参差不齐、政治体制多样,使保险公司承保风险增大、成本增加,导致保险公司承保积极性不足。目前,广西并未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缺少鼓励保险公司承保“一带一路”相关进出口贸易及基建项目等的机制。

2.广西保险业整体规模较小,经营技术落后

广西保险业在企业经营管理及服务能力方面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总体规模依然较小,经营技术水平低,服务不到位,处于全国的下游,与国内其他较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广西保险业支持“一带一路”发展面临的是国际性的保险需求,承保国际性保险业务给保险业带来的风险更大,因此对保险业资金、业务规模、风险防控能力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更高。同时,北部湾财产保险公司作为唯一一家总公司位于广西南宁的全国性保险企业,成立时间较短,在规模、风险防控等方面与其他全国性保险企业仍有一定的技术差距,需要加紧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为广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

3.保险市场集中度高,竞争性不强

广西保险市场上的供给主体虽然在不断增多,但从2014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太平洋保险等仍然占据了广西保险市场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对广西保险市场的影响力很大;北部湾财险公司借助地方法人的优势,快速抢占市场,成为广西财险市场上的一大竞争主体。但从整体来看,广西的保险市场,特别是在寿险市场的集中度很高,仍然存在一定的垄断性,各中小保险企业的竞争力较弱。同时,开展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投资保险等涉外业务的保险主体很少,不仅影响该类业务的供给,也不利于该类险种的未来发展。

4.保险市场供求不匹配,存在一定供给矛盾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保险需求方多为高风险主体,项目涉及许多的国际性因素,这些使得其面临的风险更复杂,对涉外保险的需求也更多样化。企业在对外贸易或进行海外投资中,除了国内项目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外,还面临政治风险、汇率风险等,这些风险一旦发生将造成巨额的损失,因此企业迫切需要将这些风险有效分散。

然而,承保这些风险对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要求更高,目前,不仅是广西涉外保险供给不足,就是全国所提供的保险产品都较为单一,存在供给难题,无法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多样化的保险需求。

5.保险人才短缺,从业者素质不高

2015年,广西共有保险从业人员13.8万人,虽然人数较上年有所增加,但素质总体不高、结构不合理,与保险市场发展的需求仍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保险人才有着很大的缺口,尤其是熟悉国际法律法规、了解国际市场情况的复合型人才和保险精算师等专业技术人才。广西保险业发展较为落后,待遇不高,缺少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因此复合型的保险人才缺口更大。相对于承保国内项目,保险业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将承担更多的经营风险,因此,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更加迫切。

六、“一带一路”建设安全与风险保障的政策建议

(一)对政府方面的建议

1.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交流沟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国力迅猛发展。东盟国家对于中国的迅速发展心态复杂,在担心会受制于中国的同时,又希望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便车。广西应利用各种平台,如中国—东盟贸易机制、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等,加强与东盟方面的沟通与协作,积极主动地加强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摸索,研究和分析阻碍“一带一路”发展的因素。一方面,要加强对“一带一路”理论的宣传工作,消除东盟各国对中国建设“一带一路”目的的疑虑。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从国家层面与东盟各国加强沟通,求同存异,认真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各个层面促进中国、广西与东盟各国的相互交流和理解,深化与东盟国家合作,最终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顺利开展。

2.完善法规政策,加大对保险业的扶持力度

“一带一路”建设将会面临较大的政治风险,但一般保险不予承保,需要依靠政策性保险的保障,而政策性保险,如出口信用保险、境外投资保险等的经营管理更需要法规政策的支持和约束。目前,我国未出台专门的出口信用保险及境外投资保险的法律法规,为促进这些险种的发展,广西应根据自身保险业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在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提出更有操作性的规章制度,促进相关险种的发展。同时,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资产规模的扩大是提高广西保险业风险承受能力的两大条件,也是广西保险业更好地参与进出口贸易和境外投资风险管理的基础。因此,广西要加大政策对保险业的扶持力度,增加涉外保险的供给。

3.完善保险市场机制,建立保险服务贸易区

首先,引入各种类型保险企业,进一步增加保险经营主体,增强保险市场竞争,改善保险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努力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涉外保险服务。

其次,引入外资保险公司,加强与保险业较发达省份的交流,借鉴其先进的管理水平,带动广西保险业的良性竞争;一般涉及重大项目承保需要经过层层审核,会降低承保审核的效率。北部湾财险公司作为唯一一家将总部设立在广西的保险公司,要提高自主研发和风险承受能力,利用自身优势提高承保效率。

再次,加大保险经营活动的信息披露,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重要作用,促进保险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最后,广西应在设立全国首家专业跨境保险支公司的基础上,促进跨境保险业务的发展,加紧成立功能独特的保险服务贸易区,扩大保险服务供给,使之与“一带一路”建设同步发展。

(二)对广西保险行业的建议

1.建立健全外汇汇率保险制度

目前,我国的海外投资保险主要保障的是中长期政治风险,对于可能面临的外汇风险,各保险公司尚未经营相关险种提供保障。人民币尚未成为国际货币,虽然在东盟一些国家能够使用人民币进行小额交易,但企业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外汇风险。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下,我国与东盟等非国际货币区域的贸易与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特别是对不发达地区的基础建设投资将面临很大的外汇风险。因此,中资保险公司应借鉴国外外汇保险的发展经验,科学设计我国的外汇保险,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企业提供更规范的风险保障服务。

2.根据市场需要积极开发新险种,切实提高保险供给和服务水平

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高保险业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保险信息优势,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风险管理建议,制定个性化的保险方案,提高理赔效率等。应根据“一带一路”建设的实际情况,开发适销对路的新险种,切实提高保险供给和服务水平。广西与东盟成员国贸易的大多是中小企业,交易额小,主要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近年来,广西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险种单一始终是保险发展的一个瓶颈。要突破这个瓶颈,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推出满足市场需要、技术含量高的险种,不断优化险种结构。除进出口贸易之外,中国对东盟国家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面临较大的政治风险,产生了对境外投资保险的需求;“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些国外项目需要中国人员的参与,由此产生了对意外险及责任险等的需求。面对这些多种多样的需求,保险业应该加快开发新险种、完善已有险种,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

3.推动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商业化,提高市场活力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发展,企业将面临更多“走出去”的机会。但相对发达国家市场,大部分“一带一路”国家潜藏的风险更大,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的需求会与日俱增。特别在广西,多数与东盟成员国家进行贸易的企业规模较小,涉及的贸易金额小、期限短,对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需求较大。而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所承保的商业风险具有一定的可度量和可控性,因此,大型商业性保险公司具备提供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能力,应加大政策支持,鼓励有能力的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贸易规模不断增大、大型投资及基建项目建设增多,风险防范意识的增强,为防范不确定性极大的政治风险,风险主体对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的需求也相应增加。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商业化,有利于提高市场活力,能够缓解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风险资本不足的问题,使其能够将经营重心放在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等风险较大、损失较严重的业务方面。

4.构建国际化的经营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项目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范围不断拓宽,保险公司承保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承保、防灾防损和理赔的难度持续增加。因此,中资保险公司需要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保险监管机构的沟通,密切与各国保险公司的交流合作,实现一定的信息互通与技术共享,进而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

同时,为了更快更好地对在境外出险的风险管理主体进行理赔,中资保险公司就需要在境外设立服务部门或者分支机构,加快实现中资保险公司的国际化发展,尽快建立全球化的经营服务网络。

5.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不断提高从业者素质

广西参与“一带一路”直接面对的是东南亚,东盟十国语言、文化、法律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必须有能分析东南亚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人才,同时需要大量较高层次的保险人才。这就需要尽快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不断提高保险从业者素质。一是要积极利用广西各所高校已经开设的小语种专业,培养精通东盟各国语言的高素质人才,为更好地与东盟国家交流做足准备。二是联合东南亚各国大学开设保险学课程,引进高层次保险研究员,培养了解国内外保险领域的专业人才,提高广西保险理论研究水平。三是从发达地区引进高层次的保险复合人才,学习保险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不断壮大保险人才队伍。

(三)改善参与“一带一路”企业风险管理的建议

1.深入分析东道国的投资环境,防范投资风险

中资企业在投资计划实施以前,应该对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当地局势,政治制度、国家政策、法律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意识文化形态、社会秩序、宗教争端等因素,进行系统全面的观察与评估。企业在投资前应该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寻找适合的风险管理方式,如购买海外投资保险等;同时与相关部门进行必要的磋商,以防备类似风险发生后能够及时获得相应的救济。

2.加强风险防范和预警体系建设,降低风险损失

面对外汇风险,企业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有效应对。具体而言,中资企业可以通过加快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根据企业自身的风险战略与偏好,从整体上把握风险控制,并将可能面临的风险量化并对其进行评估,更深入地分析风险因素、可能造成的损失以及应对方案。另外,在风险发生时或发生后,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针对已发生的风险选择合适的应对方案,将风险损失降至最低。

3.做好政府违约风险应对预案,降低政府违约概率

首先,可以加大东道国政府参与合同的份额。加大东道国政府参与份额的方式是降低政府违约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因为政府参与的越多,在东道国政府共同遵守合同条款的情况下,违约也将给政府带来更大的损失。

其次,争取有国际金融机构的参与。在发生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会将争端上升到更高层面,使东道国政府面临的不仅仅是投资者个体,也关系到相关国际组织或者国家政府。因此,当有国际金融机构参与到海外投资项目中时,可有效降低政府违约发生的概率。

再次,可以利用其他灵活的合资方式联合投资,如与有影响的跨国企业组成合资公司等,在与经验丰富的大型国际公司合作的情况下,如果发生政府违约风险,两家公司联合应对将提升话语权。

【参考文献】

[1]郑蕾,刘志高.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空间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5(5).

[2]周五七.“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分布与挑战应对[J],中国与全球化,2015(8).

[3]龚新蜀,马骏.“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贸易的影响[J],区域经济,2014(3).

[4]李晓.“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印度困局”——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的困境与对策[J],国际经济评论,2015(5).

[5]韩永辉,罗晓雯,邹建华.中国与西亚地区贸易合作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J],世界经济研究,2015(3).

[6]王卫星.全球视野下的“一带一路”:风险与挑战[J],学术前沿,2015(5).

[7]高荣伟.“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风险及对策[J],国际商务财会,2015(6).

[8]周方银.“一带一路”面临的风险挑战及其应对[J],国际商务财会,2015(6).

[9]马昀.“一带一路”:挑战、风险与应对[J],经济研究参考,2015(39).

[10]王义诡.绸缪一带一路风险[J],中国投资,2015(2).

[11]王志芳.中国建设“一带一路”面临的气候安全风险[J],国际政治研究,2015(4).

[12]于吉.“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企业风险防控[J],企业管理,2015(12).

[13]谭畅.“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及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5(7).

[14]唐鹏琪.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与经济风险——以中国在斯里兰卡的投资为例[J],南亚研究季刊,2015(2).

[15]蒋姮.“一带一路”地缘政治风险的评估与管理[J],国际贸易,2015(8).

[16]刘艳,黄翔.“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家风险的防控——基于国际法的视角[J],国际经济合作,2015(8).

[17]张红力.金融引领与“一带一路”[J],金融论坛,2015(4).

[18]林川,杨柏,陈伟.论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的六大金融支持[J],西部论坛,2016(1).

[19]郭静.我国企业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开拓“一带一路”新型市场研究[J],经济论坛,2015(9).

[20]龚文.政策性保险护航“一带一路”建设[J],国际观察,2015(4).

[21]王厦.“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保险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管理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1).

[22]黄琳琳.论“一带一路”战略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构建的必要性[J],绥化学院学报,2015(11).

[23]朱健民.发挥保险支持作用助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J],金融发展评论,2015(2).

[24]王绥武.“一带一路”机遇对甘肃保险事业发展的思考[J],甘肃金融,2015(10).

[25]刘作奎.希腊政局变化对“一带一路”在欧洲布局的影响[J],当代世界,2015(4).

[26]M.Elisabeth Pate-Cornell.Global Risk Management[J].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1996(12):239-255.

[27]Cem Berk.A Risk Management Proposal to the International Contractors Industry from the Financi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12(2):199-216.

[28]Paul K.Freemanl.Infrastructure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Countries:Risk and Protection[J].Risk Analysis,2003(23):601-609.

[29]R.David Espinoza.Separating Project Risk from the Time Value of Money:A Step Toward Integr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and Valuation of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4.

[30]Nadine Gatzert,Thomas Kosub.Insurers’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Over-view and Treatmentunder Solvency II[N].The Geneva Papers,2014(39).

[31]Xarier Vives.Restructuring Financial Regulation in the European Monetary Union[J].Journal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2001(19):57-82.

[32]Guy Leopold Kamga Wafo.Political Risk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D].University of Konstanz,1998.

[33]William C.Hunter,Stephen D.Smith.Riskmanagement in the globaleconomy:A review essay[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02(26):205-221.

[34]Christopher Bierth,Felix Irresberger,Gregor N.F.Wei.Systemic risk of insurers around the globe[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 2015(55):232-245.

[35]Federica Angelucci,Piero Conforti.Risk management and finance along value chains of 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Evidence from the Caribbean and the Pacific[J].Food Policy 2010(35):565-575.

【注释】

[1]引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2]引自《广西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

[3]人民网http://gx.people.com.cn/n2/2016/0202/c179430-27674309.htm l

[4]中国金融信息网http://news.xinhua08.com/a/20160120/1600553.shtml?f=arelated

[5]广西商务厅门户网站http://www.gxswt.gov.cn/htm lcontent/zwgkdetail/21c5e896-6311-41c7-9046-961a17ab07ad

[6]尤宏兵,刘小梅.中国对东盟ODI的外汇风险及应对[J].国际经济合作,2016(5):63-67.

[7]资料来源:广西保险年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