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推动“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

推动“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

时间:2022-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推进“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是构建区域一体化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建设经济强国的重要远景构想。“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凝聚共识的基本前提。“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形成发展的基础条件。“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共创繁荣的重点内容。“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社会根基。

推进“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是构建区域一体化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建设经济强国的重要远景构想。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沿线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是我们最终所要实现的发展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就是要使“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落到实处。

“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凝聚共识的基本前提。“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要做好“政策沟通”,就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做好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要得到沿线国家的认可和响应,关键在于“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相契合,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政府间合作,与沿线各国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使各国的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其次是要利用好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等现有的各种双边、多边合作机制推动区域合作,建立完善双边联合工作机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行动路线图进行研究探讨,通过签署合作备忘录、合作规划以及建设双边合作示范模式等方式协调推动合作项目实施。

“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形成发展的基础条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主要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道路通达能力,加强口岸、港口、航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二是加强能源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合作,加强能源运输大通道建设,沿线国家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另外要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三是要主动适应信息化发展潮流,加快推进双边跨境光缆洲际海底光缆、空中(卫星)信息等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畅通信息丝绸之路。

“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共创繁荣的重点内容。“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通过改善通关设施条件以及加强海关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等方面的合作降低通关成本、提高通关能力;通过检验检疫、认证认可以及“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等推进跨境监管程序协调。二是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海洋资源开发合作、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清洁能源和再生资源加工转化等方面的投资合作。三是加强贸易和投资合作机制,推动建立创业投资合作机制,加强在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积极推动构建地区金融合作体系,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同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互补共进、协调发展。一是要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的筹建运营,深化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特别是要通过银团贷款、银行授信、沿线国家政府和企业在境内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和外币债券等方式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二是建立高效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通过签署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加强征信管理部门以及征信机构、评级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等方式强化跨境风险和危机处置的交流合作,逐步构建起区域性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社会根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要落地开花、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必须具有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从国家层面看,要充分发挥好政党、议会交往的桥梁作用,加强立法机构、主要政党、政治组织、友好城市以及国家智库间的沟通交流;要在医疗援助和应急医疗救助、科技合作和科技人员交流、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和公共行政管理等方面加强务实合作。从民间交流层面看,要充分发挥公益组织、慈善机构在教育医疗、减贫开发、生态环保等领域的积极作用,让基层民众深切感受到“一带一路”建设对自身生产生活状况的改善;要通过网络平台、新媒体等工具加强文化传媒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发展营造和谐友好的文化生态和舆论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