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融危机下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金融危机下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时间:2022-07-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2008年雷曼兄弟的倒闭,一系列的破产案件犹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一上演,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由此愈演愈烈。这在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形象。由于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是小法人金融机构,不同地区的信用社抗风险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随着2008年雷曼兄弟的倒闭,一系列的破产案件犹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一上演,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由此愈演愈烈。走在金融危机边缘的信用社,无疑也在这场金融风暴中打了一个冷战。面对2009年国家推出的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推动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农村信用社也处在一个金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一)金融危机下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发展机遇分析

1.国家政策支持农村信用社发展

国家一系列相关支持政策的出台,为农村信用社带来诸多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首先,当前,党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局的重中之重,对“三农”工作做出了重大部署,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农民权益,农村经济将步入快速发展期,为农村信用社加快、超越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其二,当前国家采取扩大内需、促发展、保民生一系列经济政策措施,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各级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给长期以来立足“三农”的农村信用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就温州苍南而言,从2006年开始县财政投入“三农”的资金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科技三项经费的40%专项用于农业,每年投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等的资金在3300万元。其三,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放宽的货币政策,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启动或开工建设,为农村信用社参与大项目建设带来了重大机遇。国家到2010年底前投资4万亿元拉动内需,其中农业基础设施达3700亿元,这为农村信用社拓展存贷款业务提供了良机。

2.银行同业资金组织竞争压力减轻

在经济金融危机的前期,由于总体经济不景气,客户投资谨慎,再加上资金存放银行的利息收入相对较高,风险较小,所以,社会上闲散的资金流向银行的速度加快。截止到2008年底,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4806.43亿元,而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为5182.75亿元,占其总存款的14.90%,农业银行存款回流使得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实力进一步增强,激烈的资金组织压力减缓,也是农村信用社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业务拓展、经营转型、内部管理提升等工作。

3.对业务经营转型形成进一步的压力

农村信用社由于长期以来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一直在被动改革中艰难地前行。尤其是始于2003年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背景下,国家给予了农村信用社资金和财税的普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农村信用社也实现了全系统经营状况的普遍好转,深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改革的终极目标--“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服务功能”,还没有完全实现。一直以来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业务集中于存贷款业务,信贷需求不足,经营利润增长放慢,再加上由于自身经营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在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使得农村信用社目前面临着不良贷款反弹的较大压力,这要求农村信用社不得不加速推进业务经营转型。

(二)金融危机下农村信用社的挑战分析

由于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是小法人金融机构,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包袱、自身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金融危机下更突显其存在的不足。

1.制度结构不完善

县级联社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这是浙江省农村信用社在产权制度改革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是,社员分散、股金不稳,所有权缺位等痼疾并没有根本解决,管理体制老化,监督缺位,内控薄弱,“决策、管理、监督”相互制衡、相互激励、相互约束的经营机制还没有全面形成,“谁出资、谁管理、出了风险谁负责”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在浙江省农村金融几十年的改革过程中,农村信用社也暴露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农村信用合作社产权的利益整体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等特点,以至于占农村信用社资产总额比重较低的入股社员对农村信用社的所有权难以体现,而农村信用社从产权到管理,实际上就掌握在农村信用社主任和县联社主任手里。由于产权不清,既非合作制,也不是商业银行,导致其产权制度功能下降,组织体系不完善,决策机制不合理,营利性功能趋强,支农服务功能减弱,内部人控制严重。

2.缺乏竞争与创新意识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邮政储蓄银行信贷业务在农村刚刚起步,政策性银行有其专业性的信贷范围,民间金融难以浮出水面,既造成“一社支三农”的尴尬局面,又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足,创新力度不够、业务种类过于单一。特别是,长期以来,金融服务尤其是信贷服务的缺乏已经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逐渐加深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它对浙江农村经济的影响也正逐渐显现出来,大量的农民工失业返乡,对于创业资金的需求更加凸显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矛盾。近几年来,外资银行大举进军农村金融市场,对一直安逸于服务农村经济的农村信用社无疑是一种挑战。

3.服务质量和企业形象有待改善

随着农村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和农业的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要求金融部门提供灵活多样、综合配套的结算融资支持和各方面能力强的专业化人才。然而人们对于农村信用社的了解相对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少,其原因不仅在与农村信用社主要致力于农村金融发展,而在于农村信用社服务质量上,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例如,工作人员心理素质不高,为客户服务不耐心,服务技巧不高,不把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及客户需要放在第一位,与客户争执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工作人员业务知识欠缺,办错业务与客户争执时有发生;再加上人员年龄偏老且学历普遍偏低,办事效率也相对较低。这在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形象。

4.风险管理能力薄弱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化加剧及其金融危机的全球化趋势,各金融机构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之农村信用社人员素质差与业务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浙江省农村信用社是小法人金融机构,不同地区的信用社抗风险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以农户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制约了农业商品化的进程,农户无法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成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主要风险隐患。由于贷款是发放给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及市场信息了解较少的农户,所以,无形当中为农村信用社带来了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