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借贷消费的实践

借贷消费的实践

时间:2022-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20世纪中期以来,以凯恩斯后继者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所持有的“储蓄增加将导致消费减少,并最终减少投资和社会财富”的观点日益成为发达国家的主流,并对美国和世界各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伴随美国经济的强大,人民认为金融是美国繁荣的根本。危机后欧洲动荡的根本原因之一仍在于透支未来。欧洲发生债务危机的同时,罢工潮席卷欧洲各国。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以凯恩斯后继者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所持有的“储蓄增加将导致消费减少,并最终减少投资和社会财富”的观点日益成为发达国家的主流,并对美国和世界各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刺激消费理念的支持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借贷消费渐渐流行。不过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在银行还有活期和定期存款,这些存款占他们家庭资产相当大的部分。近20多年来,美国人的储蓄与可支配的个人收入之比已经由9%左右,降低到目前的负1.3%,进入了“入不敷出”的阶段[3]。从政府到家庭和个人,从财政赤字到贸易赤字,都能见到负债的影子。

在政府方面,美国20世纪70年代后财政赤字节节攀升,甚至到了危机的程度。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政府只有4年时间有财政盈余,其余都是赤字。2009年美国财政赤字更高达14200亿美元,2009年赤字占GDP的10%。有报告预测说,美国财政赤字2010财年将达到创纪录的1.56万亿美元,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6%;2011财年赤字将有所降低,但仍将维持在1.27万亿美元的高位,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3%。

不仅政府借贷赤字“名正言顺”,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制造业优势渐渐丧失,金融业成为重要支柱行业。在美国金融业的支持下,百姓借贷消费流行起来,所谓“用明天的钱实现今天的梦”的负债文化大行其道。伴随美国经济的强大,人民认为金融是美国繁荣的根本。美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的繁荣息息相关。美国生活标准是以分期付款方式购买的。人们甚至认为美国人进入成年的生活仪式之一,是申请自己的第一张信用卡。

当前美国,不仅政府靠举债过日子,个人也靠借贷超前消费。美国皮斯卡塔研究公司投资顾问史蒂芬·切奇说,2006年美国人收入的90%用于消费,13%用于偿还贷款,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借款才能维持生活。美国纽约市议会的一份调查显示,在纽约20%的市民根本没有任何储蓄,另外45%的人储蓄只够3个月的消费。不仅美国政府债务过去8年间增加了5万亿美元,而且同期美国公众也在肆无忌惮地借债,包括抵押贷款业务、信用卡业务、学生贷款等在内的消费者债务从7万亿美元增加到16万亿美元。美国公众总共持有10亿张以上的信用卡,成年人平均每人拥有9张[4]

2008年,一场最终危机全球的金融海啸到来的时候,美国的私人债务、公司债务、国家债务加在一起,已经超过了50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几乎等于全球的生产总值。美国的负债文化已经难以为继。

透支未来使美国经济大受伤害,欧洲同样因此吞食苦果。危机后欧洲动荡的根本原因之一仍在于透支未来。

最近一段时期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引发欧洲动荡,由此引发了民众对政府紧缩政策的抗议、罢工、游行示威等活动,进而带来了欧元贬值。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是财政赤字。2009年,希腊政府赤字占GDP比例超过13%,爱尔兰政府赤字占GDP比例约为10.75%,西班牙政府赤字占GDP比例也超10%,分别位居欧元区赤字前三位。从目前来看,三国赤字危机似乎有向整个欧元区蔓延之势。不仅是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等几国财政赤字规模大,财政状况相对较好的欧元区前两大经济体德国和法国2009财年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也分别高达5.5%和8.2%,远超《稳定与增长条约》规定的3%的上限,预计2010年欧元区财政赤字占区内生产总值将达到6.9%[5]。欧洲债务危机正演变为欧洲系统性危机。以2009年12月希腊宣布赤字严重超标为分水岭,欧元兑美元汇率从2008年欧元对美元汇率1∶1.6038的历史高位“掉头向下”,2010年跌至1∶1.1345。

欧洲发生债务危机的同时,罢工潮席卷欧洲各国。2010年3月,英国航空公司空乘人员开始罢工,不久,英国铁路工人也加入罢工行列。此外,意大利航空公司的员工也举行罢工,而代表德国汉莎航空公司飞行员利益的工会也宣布举行罢工。法国、葡萄牙等航空业工会都有类似的罢工计划。陷入债务危机的希腊更是爆发了该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罢工,约200万希腊民众走上街头抗议政府的经济紧缩政策。

欧洲国家以高福利著称,从摇篮到墓地都有福利。欧洲各国的罢工事件,原因大都是抗议政府或企业为了削减赤字进而削减福利。但面对大量的赤字和经济衰退的现状,政府已无力继续承担高昂的福利保障计划。人们分析说,欧洲国家的工人已经被高福利惯坏了,罢工博弈只会令各国原本就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劳资双方都不会是胜利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