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辞格的巧妙运用

辞格的巧妙运用

时间:2022-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财经报道的写作崇尚新闻报道的纪实性和正确性,要求在有限的版面空间清晰有效地传达最大的信息量,即用洗练的语言向受众传达最新的时事动态。

财经报道的写作崇尚新闻报道的纪实性和正确性,要求在有限的版面空间清晰有效地传达最大的信息量,即用洗练的语言向受众传达最新的时事动态。因此,新闻语言必须明确精炼,通俗易懂。但是财经新闻报道如果一味地是事实的紧密堆砌,读来就会索然无味,令读者丧失兴趣。因此,财经报道的写作中有时还会借助某些修辞手段,以期增加报道的可读性、形象性和吸引力。中英文新闻报道中常用的修辞手段主要包括押韵、比喻、双关、成语、借用典故等。然而由于中英文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要将原文的修辞效果、美学韵味完美地传达到译文中去,具有相当的难度。译者只能采取恰当的、最接近原文阅读效果、符合中文读者审美习惯的方法来处理这些修辞格,使译文读者也能充分体味到报道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下文分析了新闻报道中较常使用的几种修辞手法及其汉译中的巧妙应对。

1.音韵

音韵修辞格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律美,以使新闻语言更为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一般来说,音韵修辞格在新闻标题中使用相对多一些,以使标题醒目、琅琅上口。英语中音韵修辞格常见的形式包括头韵、尾韵、元韵、辅韵和拟声等。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一种拼音文字,一个单词可以由几个音节组成,没有四声变化;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一种表意文字,每个字只有一个音节,有四声变化。正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类型的差异,使得英语新闻中的音韵修辞格很难被完美地译成中文,很多情况下只能望之兴叹。不过中文新闻标题中也有常用的音韵修辞格,如叠韵,即两行题目末尾一个字的韵母相同,使其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读来很是琅琅上口。如下文两例:

涉资千万美元高层试图隐瞒

沃尔玛在墨西哥行贿丑闻曝光

【美联社纽约4月23日电】据指称,美国沃尔玛公司隐瞒了关于其墨西哥分公司贿赂当地官员的内部调查结果。这可能会对沃尔玛及其业务主管产生巨大影响。

《参考消息》,2012年4月25日

政治因素发酵成本差距缩小

美日制造商撤离中国回迁本土

【日本《富士产经商报》5月23日报道】题:日美制造业回归本土

《参考消息》,2012年5月25日这两例新闻标题中都添加了引题,而且都巧妙地利用了叠韵方式拟题。第一例引题中的“元”、“瞒”韵母相同,而且和主题的末尾字“光”韵母相近,读来给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的感觉。第二例引题中的“酵”、“小”韵母相同,而且运用了中文的对仗格式,体现了中文对仗工整的语言之美。

2.比喻

比喻手法的使用是以人们熟悉的事物去描绘说明人们不熟悉的或较抽象的事物,利用形象思维的形式,使人产生某种联想。中英文新闻报道中都会经常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得新闻报道妙趣横生、形象生动,在阐述新闻事实的过程中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英汉两种语言对于同一本体的设喻有同有异,针对不同的情况,汉译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法予以灵活调整。如:

加报预测明年全球经济大势

2013年,熊不会回到窝里去

【加拿大《环球邮报》网站12月23日文章】题:2013年,熊不会回到窝里去

《参考消息》2012年12月15日

Bears won’t retreat to their dens in 2013

http://www.theglobeandmail.com,Dec.13,2012

这篇报道是对2013年全球经济形势的预测,标题中使用了bears won’t retreat to their dens表示经济形式仍然不容乐观。中译文标题中保留了这一比喻说法“熊不会回到窝里去”,因为中文读者对于“熊市”表示股市下跌已经耳熟能详,继而用词比喻世界经济形势不佳也可以此及彼,类推理解。

上例的中译文保留了原文的比喻,是基于这类比喻对于中英文读者都有着相同的含义,易于理解,而在有些情况下,由于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英语中的比喻直译过去读者可能无法理解或难以适应,这时不妨把比喻和抽象的内容落到实处,直接用白话表达,如:

动荡中,欧元区未来走向何方

长期压抑不如友好分手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4月2日文章】题:欧元区的离婚解决方案(作者鲁比尼全球经济咨询公司常务董事亚纳比·达斯和公司董事长努里尔·鲁比尼)

……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4月2日文章】题:不要分手:欧元需要父爱和母爱(作者马丁·桑比)

《参考消息》2012年4月5日

A divorce settlement for the eurozone

No break-up:the euro needs parental love

http://www.ft.com,April 2,2012

两篇报道的原文标题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来描述欧元区的危机,分别使用了divorce“离婚”、break-up“分手”这样的字眼,对于西方人来说,婚姻关系合则聚、不合则分,以此来比喻欧元区的重重矛盾、四分五裂倒也生动形象,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离婚”、“分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婚姻家庭的破裂是很大的创伤,用此来比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现象并不合适。因此,编译时进行适当的调整,将标题译为“长期压抑不如友好分手”,应该说更为委婉贴切,更符合中文读者的文化语境。

而在有些情况下,译者甚至可以根据新闻报道的内容而在中译文中添加比喻,以使新闻更为形象化,更能吸引读者眼球,如:

各大国需筹资7.6万亿美元

2012年全球主权债务市场面临大考

【英国《独立报》1月4日报道】题:各国政府谋求在2012年筹集7.6万亿美元

《参考消息》2012年1月5日

World’s governments seek to raise$7.6trillion in 2012

http://www.independent.co.uk,Jan.5,2012

本例的中文标题使用了“大考”一词来形容世界主权债务市场所面临的巨大考验,这一比喻在原文标题中并不存在,是译者根据消息的内容而添加的。该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各大国政府筹资任务之艰巨,以“大考”为喻,让读者一目了然,有了形象的理解,可以说是成功的再创造。

3.对仗

对仗,是用一对字数相等、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组或句子连在一起的修辞方式,往往用来表达意思的相关、相似或相对、相反。其结构匀称,排练整齐,对照鲜明,铿锵有力,可增强语势,突出事物的矛盾对比和本质特征。因为其具有较强的修辞效果,在中英文新闻报道中不时出现。如:

If the economy stays down,can Conservatives stay up?

The Times,Oct.20,1991

Celebrating the past,embracing the futur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Dec.16,1999

中文新闻报道的标题中,更是常用对仗手段拟制标题,整齐工整,节奏感强,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雅气息。例如:

中国增速达预期

全球股市齐上涨

【英国《独立报》网站7月13日报道】题:中国增长放缓符合预期,全球股市上扬

《参考消息》2012年7月15日

Global stocks up as China growth slows as expected

http://www.independent.co.uk,July 15,2012

经合组织报告称

美中经济企稳法德前景恶化

【加拿大《环球邮报》网站11月12日报道】

《参考消息》2012年11月15日

OECD sees China,U.S.outlook stabilizing,Europe still hobbled

http://www.theglobeandmail.com,Nov.12,2012

上文的两例,其中文标题充分体现了语句的对仗工整,表意清晰明朗,读来琅琅上口,使读者在了解新闻主要内容的同时,又能充分体会汉语的语言之美。

4.借用典故

借用典故,又称引喻,指人们在谈话和写作中引用典故、谚语、成语、格言、俗语、神话、传说、文献等等。新闻报道中借用典故可使文章的词汇更具色彩和多层意义,但是典故的起源和所代表的特殊意义都和使用该语言为母语的人的生活习惯、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关,对于非母语读者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因此,译者一方面要熟悉源语的社会文化,正确理解这些典故的含义,另一方面要有深厚的中文底蕴,采用适当的方式来体现原文的精妙之处。如2013年2月3日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有一篇报道:

Who is afraid of currency wars?

February 3,20135:10pm by Gavyn Davies

Worries about global currency wars have resurfaced in recent weeks,mainly because of Japanese action on the yen.This is only the latest of several such flare-ups since the 2008financial crash.It is hard to avoid the suspicion that the un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ies of the US,UK and others are designed to drive down their exchange rates in order to indulge in“beggar thy neighbour”policies of the type which Samuel Brittan has condemned....

2013年2月5日《参考消息》上该报道的中译文为:

英报文章:贸易战破坏性甚于货币战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月3日报道】题:谁怕货币战争(作者加文·戴维斯)

主要因为日本在日元方面的行动,最近几周重新出现了关于全球货币战争的担忧。很难避免这样一种嫌疑,即美国、英国和其他国家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是为了压低本国的汇率,以便实行“以邻为壑”的政策。

这篇英文报道的标题为一问句:Who is afraid of currency wars?(谁怕货币战争?)事实上这一句话大有讲究,为英美读者所熟悉的童话故事《三只小猪》中的一句对白“Who’s afraid of the big,bad wolf?”(谁怕大灰狼?),而1966年美国轰动一时的剧情片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中译名《灵欲春宵》)名称也是出自于此,不过就用了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的名字代替“大灰狼”(在英语中,Woolf与wolf的发音一样),但剧情却和伍尔芙没什么关系。该片由伊丽莎白·泰勒及理查德·伯顿等主演,内容则改编自爱德华·阿尔比的同名舞台剧。精彩的演出为伊丽莎白·泰勒带来了第二座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这一典故对于英文读者来说,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中译文标题对此则无法尽情展现了。

不过对于文中的另一处典故“beggar thy neighbour”,中译文借用了具有相同意义的典故“以邻为壑”来表达,两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Begger-thy neighbour policy为西方经济学中一术语,维基百科对此的定义为:“In economics,a beggar-thy-neighbour policy is an economic policy through which one country attempts to remedy its economic problems by means that tend to worsen the economic problems of other countries.”实际上beggar-thy-neighbor policy是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许多国家所采取的一种保护性贸易政策,各国通过实施进口管制(import restriction)及货币贬值(depreciation)的措施以维持国内产业及就业机会,并鼓励出口,完全不顾此项政策对于他国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其结果导致全球贸易量的下跌,使得所有国家均蒙受其害。“以邻为壑”出自于《孟子·告子下》:“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白圭说:“我治水患的水平,要超过禹。”孟子说:“你错了。大禹治水,是遵循水的道路,所以大禹以四海为蓄水的沟壑。如今先生你却把邻国当做蓄水的沟壑。水逆向而行,就称之为洚水。所谓洚水,就是洪水,是仁慈的人所厌恶的。你搞错了。”)“以邻为壑”的原意为:拿邻国当作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关心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者祸害转嫁给他人。将“beggar thy neighbour”policies译为“以邻为壑”的政策,不仅贴切地体现了原文的含义,而且用中文的成语典故恰到好处地描述英文的经济学术语,充分体现了中文的博大精深,令读者既倍感亲切,又新颖有趣,引人入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