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动态能力的测量维度

动态能力的测量维度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动态能力的概念界定存在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学者对动态能力维度的划分也不一致。Wu在其后续的理论研究中,为了对动态能力进行更全面的测量,将单维动态能力的题项增加了一项,即资源重构能为,即使这样,仍然视动态能为维构念。并在对动态能力单维度划分基础上,实证研究了战略导向影响动态能力的关系。

动态能力的概念界定存在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学者对动态能力维度的划分也不一致(郑刚,颜宏亮,王斌,2007)。通过文献梳理,动态能力的维度从维度数量上大致有三种划分方式:单维、二维和多维。其中,采用单维度的学者较少,如Wu在研究新建企业动态能力的时候,将动态能力视为单维概念,用三个题目进行了测度,分别是资源整合能力、响应环境变化能力、学习能力。Wu在其后续的理论研究中,为了对动态能力进行更全面的测量,将单维动态能力的题项增加了一项,即资源重构能为,即使这样,仍然视动态能为维构念。Zhou和li (2010)对动态能力的维度划分则聚焦于单维度的企业适应能力方面,并基于中国加入WTO的具体情境,对其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测量,分别是对WTO挑战的能力、适应市场变化能为、调整能力及应对威胁的能力。并在对动态能力单维度划分基础上,实证研究了战略导向影响动态能力的关系。后来学者在分析动态能力时,有采用单维度测量的方法,不过由于采用单维测量确实存在一定的研究局限,得出的结论也让人质疑,因此没有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

二维度测量相较单维度而言,更让人容易接受,并且二维度测量主要侧重于具体战略能力,也让人容易理解。如有人从组织战略能力、巧发创新能力来测度动态能力。Danneels(2008)在研究中,设置八个问题题项对动态能力进行了测量,并将动态能力分为营销能力和巧发能力,在营销能力和研发能为的划分上,又将其分为二阶能力。对动态能力进行了二维划分,认为动态能力应该从“机会识别”和“机会应用”两个方面的能力进行测量,并开发了“机会识别与应用”的测量表。

第三种就是对动态能力的多维度测量,这是目前大多数学者采用的划分方法。这些学者继承了Teece、Eisenhardt、Martin等的理论观点,并根据研究的侧重点有所区别,但是整体来看,本质基本相同。Wang和Allmed(2007)在研究中,将动态能力分为三个维度:企业的适应能力、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Prieto(2009)基于知识观将组织动态能力也进行了三维的划分,将"知识"作为动态能力维度的核心,分别从知识创造、知识整合和知识重构进行测量,并将动态能力各个维度与产品开发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Gooderham和Nordhaug (2006)研究了动态能力对企业战略多元化的影响,并从动态能力分为三个维度,分别从人力资本以及企业内外部联系进行了划分:即人力资本异质性、内部开发能力以及外部结盟能为。Protogerou(2012)分成协调能为、学习能力和巧略竞争响应能力三个维度。Lei-Yu Wu(2007)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对动态能为进行了四维度划分:学习能力、适应改变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重构能力。Mckelvie和Davidsson D(2009)也从四个维度来测度动态能力,分别是企业对于市场的破坏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创意产生能力、新流程开发能力,对这四个维度进行了量表开发,并基于开发的动态能力维度,分析了企业资源基础对此的影响。

本文对西方学者关于动态能力维度划分进行了梳理,见表1-8。

表1-8 西方学者关于动态能力维度划分

国内部分代表性学者对动态能力构成维度的划分,见表1-9。

表1-9 我国学者关于动态能力维度划分

由表1-9可以看出,对于动态能力的测度呈现多样性,但是其核心维度还是主要集中在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协调能力、整合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然而,通过现有文献追踪和梳理,较少发现关于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维度划分及相关研究。因此,本文在第五章将探讨动态能力理论在供应链中的开展应用,并通过扎根理论研究供应链动态能力的维度构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