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动态能力理论

动态能力理论

时间:2022-07-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动态能力理论是当前国际学术界正在关注和发展的前沿理论,它吸引和借鉴了战略理论、企业资源基础论、系统理论、核心能力理论、财务理论等相关研究成果,是在综合了多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起来的。正是由于感受到这一点,笔者在进行企业竞争力理论的研读后,确定将其作为本研究的最主要理论支撑,来探讨动态环境下,中国中档饭店企业如何发现、保持和提升持续的竞争力。

动态能力理论是当前国际学术界正在关注和发展的前沿理论,它吸引和借鉴了战略理论、企业资源基础论、系统理论、核心能力理论、财务理论等相关研究成果,是在综合了多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时间不长,动态能力理论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框架,但其强调开发业已存在的公司内外部独特的竞争能力来适应变化中的环境这一主旨,势必使它在这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竞争市场中成为极其重要的理论之一,甚至有可能是未来的主流研究方向。正是由于感受到这一点,笔者在进行企业竞争力理论的研读后,确定将其作为本研究的最主要理论支撑,来探讨动态环境下,中国中档饭店企业如何发现、保持和提升持续的竞争力。

1959年,彭罗斯(Penrose E. T.)的代表作《企业成长理论》一书问世,该书被认为是从经济学角度通过研究企业内部动态活动来分析企业行为的开山之作。彭罗斯认为,“成长是一个过程,规模是一种状态”,“规模只不过是过程的副产品”。区别于规模成长的外生性,企业成长的力量来自企业内部,管理资源的不足是制约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企业内部的“未利用资源”是企业成长的源泉,为了寻求内部资源的平衡利用而导致企业的成长,但又会出现新的不平衡,由于平衡永远都达不到,因而企业的成长过程将永生不息,甚至可以获得无限成长,这就是彭罗斯的企业内部成长论。

彭罗斯认为,企业是建立在一个管理性框架内的各类资源的集合体,管理资源是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活动的关键性要素。获取并组织资源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获得盈利是企业的主要功能。在“资源集合体”的基础上,她认为企业更是一个“知识集合体”,在分析企业内在成长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知识积累和企业可能性边界扩张的内在联系。她是经济学思想史上第一个强调企业内部的知识创造是企业成长源泉的经济学家。她认为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新知识的积累则主要是经济活动内部化的结果;内部化的过程节约了企业稀缺的决策能力资源,将马歇尔、熊彼特以来的难以衡量的企业家的作用归结为管理的作用,并创立了以管理能力为核心的企业成长分析框架。

在经济学领域,继彭罗斯之后,持续关注企业内生成长的是演化经济学。该理论通过引入不确定性(即经济主体对未来事件的基本性质缺乏完全的知识和预见)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基础提出了挑战。Alchain(1950)[138]指出,在缺乏完全知识的条件下,企业的预期是不确定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利润最大化企业行为假设只是一种理论的抽象,没有任何现实指导意义。和新古典经济学所倡导的市场协调相比,在不确定条件下企业组织对经济活动的协调具有更为本质的意义。因为,企业是生产性知识和能力积累的载体,对未来的把握取决于特定企业的知识积累状况。“新古典经济学厂商理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假设企业拥有完全的知识,而且这种知识的使用是不费分文的。”(Demsetz, 1999)[139]在知识不完全性假设条件下,特定知识积累过程中企业之间的模仿和创新是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本途径。

企业管理领域,受彭罗斯的启发,Richardson(1972)[140]率先提出了“企业能力”的概念。他在《工业组织》一文中,用“能力”一词来概括企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认为企业的具体活动都以能力为基础。其后,Barton(1992)[141]意识到了核心能力中的核心刚性的问题:由于沉没成本效应、替代效应以及创新的路径依赖,核心能力会呈现出一定的刚性。为了克服核心刚性,使企业能力或专长可以随环境变化调整,1997年,Teece、Pisano和Shuen[142]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了《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一文,把演化经济学的企业模型和企业资源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动态能力”分析的框架,认为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不断更新自身能力,这种更新能力的能力就是动态能力。Teece等同时以三个关键要素——组织和管理过程(processes)、定位(positions)和发展路径(paths)来构建他们的动态能力分析框架,至此,动态能力理论正式形成。

明确的“动态能力”的概念,首先由Teece、Pisano和Shuen在1997年提出,他们将动态能力定义为“整合、构建和重置公司内外部能力,以适应快速的环境变化的能力”。其中,“动态”指的是与环境变化保持一致而更新企业的能力,“能力”强调的是整合和配置内部和外部资源的能力,以此来使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作者认为,组织与管理过程、资产定位和发展路径,构成了基于动态能力的战略分析框架,并同时给出了对其的具体解释。

(1)组织和管理过程。组织和管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协调和整合。管理层在企业内组织生产的方式是造成企业在各个领域出现能力差异的基本原因,能力是嵌入在企业独特的协调和整合方式中的,因此微小的技术变化也会给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带来全然不同的影响。而假使要复制一个成功模式,将需要组织及组织的内部关系做出系统性改变,这就使复制非常困难。第二,学习。学习是通过重复和试验而能更好和更快地完成任务的过程,还能帮助发现新的生产机会。企业的学习包括个人和组织的技能学习,具有社会和集体的性质;由集体学习所产生的组织知识存在于新的活动模式中,存在于“惯例”或新的组织逻辑之中。第三,重构和转变。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不断对企业资产结构进行重构、实现必要的内外部能力的转变具有重要价值。这要求企业具有对市场和技术的敏锐触觉以及采用“最佳实践”的意愿。“标杆竞争”作为实现这些目标的组织手段是极具价值的。

(2)资产定位。企业战略模式是由其特定资产决定的,直观的资产种类有:技术资产、辅助资产(技术创新所需的生产与分销新产品/服务时使用的特定资产)、财务资产、声誉资产、结构性资产、市场资产等。这些资产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内生的,是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积累起来的。

(3)发展路径。包括路径依赖和技术机会。其中,路径依赖这个概念的实质是承认历史的重要性,“企业向何处去”受制于它目前的位置和前方的路径,即企业的出路是其目前位置和将来路径的函数。同时,企业行为特定领域的执行部分是由其技术机会决定的。

以上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可由图3-2来表示。

图3-2 企业动态能力因素间的关系

至1997年Teece、Pisano和Shuen有关动态能力理论的文章发表之后,动态能力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研究领域,将动态能力与企业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组织管理等相结合的研究成果陆续出现。由于学者们各自的研究问题和角度不同,有关动态能力内涵的认识存在着不少分歧。例如:

Eisenhardt和Martin(2000)[143]从过程或流程来定义动态能力,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系列特殊的、可识别的组织过程或战略流程,它是企业运用资源的过程,特别是整合、重构、获取和剥离资源的过程。尽管动态能力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总体上来看,具有同质性、可替代性、互补性等特征。在适度竞争的市场上,动态能力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规则,可以详细地加以描述,产出也可以事先预测;在快速变化的市场条件下,动态能力则带有很明显的经验性,其结果也难以预料。

Griffith和Harvey(2001)[144]从资源资产(企业内部资产)和市场资产(企业外部资产)的角度来解析全球性动态能力。认为全球动态能力就是创立难以模仿的资源结合,包括组织间关系的有效协调,在全球范围内给企业提供竞争优势。

Zollo和Winter(2002)[145]从惯例、演化、模式角度,认为动态能力是习得的稳定的集体活动模式,通过它,企业可系统地产生和修改其运作惯例,追求效率的改进。Winter(2003)进一步将其定义为“企业扩展、修改或创造常规能力的能力,是一种创造能力的能力”[146]

董俊武、黄江圳和陈震红(2004)[147]认为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保持或者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的能力的能力。能力可以被看作企业知识的集合,能够改变能力的能力的背后是技术知识,企业改变能力的过程就是企业追寻新知识的过程,其结果是企业建立了一套新的知识结构。

Zahra、Sapienza和Davidsson(2006)[148]高度重视管理者的作用,认为动态能力就是用公司主要的决策制定者预想的和认为合适的方式重构一个公司的资源和惯例的能力,并将动态能力概念扩展到新创企业。

王核成(2010)[149]认为,动态能力作为改变企业能力的能力,其焦点放在创新性和开拓性的动力上,具有开拓性、抽象性、学习性、时间性、成本性的特征。他对动态能力与传统能力进行了较完整的比较(见表3-5)。

表3-5 传统能力与动态能力的比较

资料来源:王核成:《动态环境下的企业竞争力》,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47页。

Di Stefano、Peteraf和Veronay(2009)[150]的文献计量研究表明,在40篇有影响力的动态能力文献中,有13种动态能力定义,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上述Teece等(1997)、Eisenhardt和Martin(2000)、Zollo和Winter(2002)的三种定义。

从以上不同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学者对动态能力有不同理解,但以下几点基本上达成了共识:

(1)环境的动态性是企业提出动态能力概念的出发点和条件,适应环境变化或能动地对环境变化进行反应是企业构建动态能力的目的。

(2)动态能力蕴藏于组织与管理过程或战略惯例之中,Eisenhardt等人甚至直接定义动态能力就是组织与管理过程或战略惯例。

(3)动态能力是适应环境变化或能动地让环境发生变化的手段或职能。

(4)动态能力是“更新能力的能力”,与普通的企业能力相比,是更高阶的能力,通过改变或提升企业能力来适应环境变化或对环境发生反应。

在动态能力定义的理解上,本书汲取众学者的研究成果,参照Teece等学者(1997)对其的定义,开展后续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