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货币的形态

货币的形态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货币形式,在不同时期发挥着货币的各种职能。实物货币是货币最原始、最朴素的形式。充当货币的金属主要是金、银、铜。信用货币是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采用的货币形态。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货币形式,在不同时期发挥着货币的各种职能。从古至今,充当过货币的物品很多,货币的形态经历着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演变过程。货币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指作为货币的价值与作为普遍商品的价值相等的货币。实物货币是货币最原始、最朴素的形式。它本身既作为商品,同时又作为货币在充当交换媒介。实物货币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非金属实物货币阶段和贵金属实物货币阶段。

曾经充当过交换媒介的特殊商品有很多,如贝壳、兽皮、猎器、农具等都曾在不同时期充当过货币。在我国古代,最早的货币是作为装饰品的珠、玉、贝等,象征着祥瑞和驱恶避邪,人们乐于接受。在世界上许多地区,各种类型的贝壳都被用作货币。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子安贝,它是一种生长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边的蜗牛贝壳,大约有1英寸长。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我国就有子安贝作为礼物使用的记载。最早的中国硬币就是子安贝的青铜仿制品(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直至19世纪子安贝都被正式作为印度交易单位中小额找零的形式来使用。由于用贝作为货币,具有坚固耐磨、便于携带和天然单位等特点,所以它的使用范围较广、流通时间较长。

由于非金属实物货币保持原来的自然形态,受自身物理属性局限,易受季节、场景变化影响,充当实物货币的商品具有不稳定性、接受范围有限、难以分割、缺乏统一的价值衡量标准等局限性,使金属货币逐渐成为普遍的交易媒介。换言之,贵金属具有的种种物理特性更适合于充当货币,发挥货币的各种职能。

充当货币的金属主要是金、银、铜。铁作为货币的情况较少,这是因为其价值较低,用于交易过于笨重,而且易锈蚀、不便保存。以黄金、白银作为货币,几乎是所有国家共同的历史。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金属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币值稳定,便于携带;②价值大,易于分割;③不受场景、季节的影响,易于储藏;④具有统一的价值衡量标准。

但是,黄金等贵金属作为货币也有其局限:贵金属的产量有限,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求,且生产贵金属耗费的劳动量大;在流通中鉴别成色和称量烦琐;携带运输成本高等。所以,贵金属货币并非是最理想的货币。

目前,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作为货币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价值贮藏方面。它们更多的是一般商品,发挥着一般商品的职能。但是在那些经济、政治局势动荡,爆发战争的国家,这些贵金属仍然发挥着货币的一些职能。

二、非实物货币

(一)铸币

虽然货币最终固定在金银上,但金属货币最初仍是以条块形式流通的,这种做法给日益扩大的商品交换带来诸多不便。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有些富裕的、有名望的商人在货币金属块上打上印记,标明重量和成色,以便于流通。当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并突破地方市场的范围后,对于金属块的重量、成色要求更具有权威的证明。最具有权威的自然就是国家。所以,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货币的新的要求,国家便把金属块铸成一定的形状并打上面值,这样就出现了铸币。

所谓铸币,是指由国家统一铸造,具有一定重量和成色,铸成一定形状并标明面值的金属货币。政府根据铸币所包含的实际价值标明铸币的面值,并以其信誉作担保。

中国最古老的金属铸币是铜铸币。它有三种形制:一是“布”,是铲形农具的缩影。最早的“布”出现在西周、春秋。二是“刃”,是刀的缩影。三是铜贝,通常称为“蚁鼻钱”。

最初的铸币都是足值货币,现在称为代用足值货币。但是铸造重量轻、成色低的铸币是古代货币流通中常常发生的事情。由于以下原因,铸币常出现重量和成色不断降低的现象:①有些人常从铸币的边上削刮下一点金属,然后再使其进入流通;②正常的磨损(随着铸币连续地使用,它必然会不断地磨损);③政府蓄意制造不足值的铸币,以此来搜刮财富。但这并不影响铸币的流通,因为它是建立在政府的信誉和强制基础上的。

尽管金属货币具备许多优点,但以贵金属为基础的支付制度也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称量和鉴定成色十分烦琐;第二,流通费用较高,运送货币成本较大,安全性也较差;第三,人类拥有可作为货币使用的金属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商品流通对币材的需要。任何拥有金银矿藏的地区,都会发现自身处于经济和政治权力中心的地位。

(二)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的出现是商品交换日益扩大的结果。在贵金属货币流通时期,有专门经营货币的行业出现。它们替客户保管金银、鉴别成色、兑换铸币等。在替客户保管金银时,需向客户出示相应的保管凭条。这些保管凭条,最初只是作为客户取回其保管金银的一种书面证明。随着商品交易活动的日益频繁,交易规模的日益扩大,在现实商品交易中,为避免兑换程序上的烦琐,保存金银的客户不再先用保管凭条去取金银,而是直接用保管凭条进行商品劳务的购买与支付。于是,保管凭条开始在市场上流通,取代金银发挥货币的各种职能。保管凭条就是典型的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解决了资金数量上的不足。一些国家借助于国家权力,以黄金为准备金发行纸币,规定流通中的纸币按一定的比例兑换成黄金,比如,36美元=1盎司黄金。这些以贵金属为基础发行的纸币都是代用货币。

所以,代用货币就是黄金等贵金属货币的替代品,代表黄金等贵金属发挥货币的职能。通常是由政府和银行发行,其本身价值低于货币价值,是一种不足值货币,但都有足值金银作为保证,可分为兑现纸币和不兑现纸币。兑现纸币是可随时向发行的银行兑换铸币或金银条块的纸币,其效力与金属货币完全相同,且有携带便利、避免磨损和节省金属等优点;不兑现纸币是不能兑换金属铸币或金银条块的纸币,是流通中的货币符号。

(三)信用货币(Credit Currency)

信用货币是指流通领域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凭证。信用货币本身的价值低于货币价值,且不代表任何金属货币。作为一种信用凭证,其完全依靠政府信用和银行信用而流通。信用货币是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采用的货币形态。

从历史观点而论,信用货币是金属货币制崩溃的直接后果。在金、银铸币流通的后期,金、银的开采量难以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同时由于信用制度的不断发展,导致对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各种形式的信用货币得以出现并获得发展机会。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经济与金融危机使资本主义各国相继放弃金本位和银本位制度,纸币不再能兑换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由此得到长足发展。除了上述直接的历史因素外,信用货币的演进也有其经济发展内在的根源。根据经验,政府和货币当局发现,只要纸币发行量控制适宜,则社会公众对纸币就能保持信心。因此,法定纸币并不需要十足的金银准备。但这并不意味着信用货币全无准备可言。事实上,目前采用信用货币制度的大多数国家,均具有相当数量的黄金、外汇、有价证券等资产,作为发行钞票的准备。不过,政府和货币当局不再受十足准备的束缚,而是将部分准备转为投资。与此同时,在银行业方面,无论是中央银行还是商业银行,也从经验中发现,只要社会公众对银行信誉保有信心,则在一定时间内,存款人较少可能要求将存款全部兑现。因此,银行体系只需保留部分现金准备即可,其余存款可用于放款和投资等盈利业务上。这便是近代“部分准备制”的由来。

信用货币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商业票据、银行券和支票。

1.商业票据(Commercial Paper)

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的工具,是企业之间在商品交易基础上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商业票据经过背书可以转让流通。经过背书的票据可以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用来购买商品、劳务或偿还债务,发挥货币的作用。

2.银行券(Bank Note)

银行券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通过贴现商业票据而发行的,可以与金属货币兑换的信用货币。因此,银行券可以代表金属货币在流通中发挥作用,通过与金属货币的兑现维持其价值,同时受金属货币流通规律的制约。

3.支票(Check)

支票是银行的活期存款客户向银行签发的,要求从其账户上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书面凭证。当支票被存款人用来从银行提取现金时,它只是作为一种普通的信用凭证发挥作用。但当它被存款人用来向第三者履行支付义务(支付货款、偿还债务等)的时候,其性质发生了变化,它从一般的信用凭证变成了信用流通工具,代替货币发挥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

三、电子货币(Electric Currency)

电子货币又称网络货币。巴塞尔委员会认为:“电子货币是指‘储值’或‘预付’类电子支付工具,其中存放着消费者可使用的资金或币值,通过销售终端、电子设备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功能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

1.电子货币的类型

(1)储值卡型电子货币。一般以磁卡或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以下简称IC)卡形式出现,其发行主体除了商业银行之外,还有电信部门(普通电话卡、IC电话卡)、企业(上网卡)、商业零售企业(各类消费卡)、政府机关(内部消费IC卡)和学校(校园IC卡)等。发行主体在预收客户资金后,发行等值储值卡,使储值卡成为独立于银行存款之外新的“存款账户”。同时,储值卡在客户消费时以扣减方式支付费用,也就相当于存款账户支付货币。储值卡中的存款目前尚未在中央银行征存准备金之列,因此,储值卡可使现金和活期储蓄需求减少。

(2)信用卡应用型电子货币。这是指商业银行、信用卡公司等发行主体发行的贷记卡。信用卡可在发行主体规定的信用额度内贷款消费,之后于规定时间还款。信用卡的普及使用可扩大消费信贷、影响货币供给量。

(3)存款利用型电子货币。这主要有借记卡、电子支票等,用于对银行存款以电子化方式支取现金、转账结算、划拨资金。该类电子化支付方法的普及使用能减少消费者往返于银行的费用,致使现金需求余额减少,并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

(4)现金模拟型电子货币。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互联网网络环境使用的且将代表货币价值的二进制数据保管在微机终端硬盘内的电子现金;另一种是将货币价值保存在IC卡内并可脱离银行支付系统流通的电子钱包。该类电子货币具备现金的匿名性、可用于个人间支付、可多次转手等特性,是以代替现金为目的而开发的。该类电子货币的扩大使用,能影响通货的发行机制、减少中央银行的铸币税收入、缩减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等。

2.电子货币的特征

电子货币与传统的货币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发行主体多元化。商业银行、信用卡公司、电信公司、大型商户和各类俱乐部等均可成为发行主体,同时,电子货币的总量不受中央银行控制,其数量规模基本由市场决定。

(2)形式多样性。电子货币是一种电子符号或电子指令,不再以实物、贵金属或纸币的形式出现,其存在形式随处理的媒体(磁盘、电磁波或光波、电脉冲)而不断变化。现阶段电子货币的使用通常以借记卡、贷记卡、磁卡和智能卡等为媒体。

(3)技术先进性。电子货币采用先进的密码技术、生物统计识别装置、智能卡技术等,并且进行多层加密,提供支付过程的全部安全保障,克服了纸币易伪造、在运输和保存过程中会面临安全问题的缺陷。

(4)结算方式特殊性。电子货币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将现金或货币无纸化、电子化和数字化后进行储存、支付和流通,不仅安全、快捷,而且避免了使用传统货币时缴款等待、找零等麻烦以及需要面对面交易等缺点。

从货币形式的演变可以看出,一种货币形态能被另一种货币形态所取代,是由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性质、社会生产的发展、各种币材的优存劣汰和科学技术进步等所决定的,是商品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

阅读材料

比特币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吗

比特币(Bit Coin)诞生于2008年,是一种由开源的P2P软件产生的虚拟货币。基于一套密码编码、通过复杂算法产生,任何人都可以下载并运行比特币客户端而参与制造比特币,利用电子签名的方式来实现流通。它的主要特点包括:去中心化、全球流通、具有专属所有权。

比特币存在于数字空间中,隐藏在特定算法里,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能挖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比特币“挖矿”。而挖矿机运算能力的最基本单位是MB,运算速度1MH/s,意思就是每秒运算1兆赫兹。1T=1 024G,1G=1 024M。

2013年我国的“比特币中国”(BTC China)网站成为全球第一大比特币交易平台。比特币的迅速发展引发了人们对虚拟货币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的思考。有人认为比特币的出现是对现行货币体系的巨大挑战,甚至有人称其是“未来的黄金”。

从属性看,比特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第一,比特币没有国家信用支撑,没有法偿性和强制性,因此比特币的流通范围是有限的,也是不稳定的,难以真正发挥流通支付手段的作用。第二,比特币规模存在上限,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若比特币成为货币,会导致通货紧缩,抑制经济发展。第三,比特币缺乏中央调节机制,容易被过度炒作,导致价格剧烈波动,无法成为计价货币和流通手段,目前接受比特币支付的商品,其标价货币大多仍是该国的本位货币。第四,比特币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很难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任何有自己的开采算法、遵循P2P协议、限量、无中心管制的数字“货币”都有可能取代比特币。

目前,比特币更多的是作为投机工具,而非实体经济中的支付工具,持有比特币的人更愿意把它收藏起来而不是用于购买其他商品。

资料来源:环球外汇网,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4-04-30/830345.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